假如你处在清朝,凭你目前自己的能力,你能做什么?_除了侍奉皇上,清朝妃子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如何度过的?


- #问答
  • 1、 假如你处在清朝,凭你目前自己的能力,你能做什么?

    本人女性,在此假设生在清朝的谋生手段。首先,可以开酒楼,因为我煮菜好;其次,可以给富贵人家的小姐当女馆先生,因为我读书好;还可以卖麻辣烫,可以卖烤地瓜,可以办报纸,可以办“饿了吗”清朝版,还有很多很多。但最简单的是,我爹是个富贵员外,所以本姑娘有大把嫁妆,懂琴棋书画,擅长家长里短,会煮羹汤,还是一个不错的家庭医生.....所以,本姑娘啥也不干,便可以生活得安逸

  • 2、 除了侍奉皇上,清朝妃子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如何度过的?

    总之,你在清宫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都是假象!!!

    清朝后宫妃嫔们的日常生活,在皇家文献中一直都是讳莫如深,如此就越发让人觉得神秘。所以直到今天,如《甄嬛传》、《步步惊心》等以清宫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影视剧才广受关注,大受欢迎!

    但是,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只是基于作者或编剧凭借一点点的框架来大胆想象和创作的,甚至很多地方都不合常理,让人难以置信。

    当然,艺术作品终究不能替代历史。事实上清朝妃子们真正的日常生活远不如清宫戏里那般,既不步步惊心,也不多姿多彩,甚至还可用“灰暗人生”、“终生囚徒”“行尸走肉”等词语来形容。

    皇宫深宅大院,一入深似海

    那清朝后宫妃嫔们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样安排的?她们终其一生都被禁锢在方寸之地,平时有没有娱乐活动呢?她们的衣食住行又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她们平时又是如何向皇上争宠的?…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数百年前的帝王后宫,去触摸影视剧里看不到的清朝后宫妃嫔们的真实生活。

    影视剧里的清后宫妃嫔们

    首先了解后宫女人们等级都如何划分,以及她们各等级的年薪分别是多少。

    1、等级森严的后宫。

    清朝皇帝的后宫妃嫔共分为8个等级,金字塔顶端的是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居住在中间的宫殿,称中宫

    皇后之下是皇贵妃,皇贵妃同皇后一样只有1人;在皇贵妃的下面是贵妃贵妃有2人;贵妃的下面是4人;妃之下便是嫔有6人;再之后便是依次为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限。皇后居中宫,诸妃嫔则居住在东六宫和西六宫(东西十二宫)。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皇后皇贵妃到嫔这几个等级才算皇帝的妻妾,皇后当然是正妻,皇贵妃到嫔这几级便是妾。而嫔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便只是通房,连妾都算不上,也没有朝服和朝冠。

    最小的还有一种叫做官女子,这种介于宫女和嫔妃之间,她们既要当宫女伺候主子,又要随时准备好迎接皇上的临幸,算是后宫中地位最低的嫔妃。

    清朝后宫等级制度

    2、各等级娘娘的“薪水”。

    是的,在古代,皇帝的老婆与其说是一种身份,不如说是一种职业,她们是要根据职业高低、工龄长短,以及老板对她的满意程度来拿薪水的!

    先来说皇后,皇后的年薪是白银1000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三四十万人民币。你甭觉得不高,除此外她还要领山一般的绫罗绸缎,这在古时候也是硬通货。另外还有若干粮食、日用品、木炭等。相当于三四十万的工资就是纯粹的净收入!

    然后是皇贵妃,皇贵妃的年薪是白银800两,其待遇其实与皇后也是相差无几了;然后贵妃年薪600两;妃年薪300两;嫔200两;贵人100两;常在50两;答应30两。而最小的官女子是没有的。

    3、后宫女人们的进阶之路。

    后宫妃嫔们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她们不同的表现,她们的等级也会随时浮动变化。所以她们每个人都在竭尽所能的表现自己,来爬上更高等级。所以现在的许多宫斗剧才有了创作灵感。

    一般说来,提高自己等级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生娃,特别是生男娃,如果你生的男娃能当上太子并继承皇位,那就一步登天了。

    有升当然也有降,如果妃嫔们犯了错,也会受到降级的处分。在整个清朝时期,几乎每个皇帝的后宫都有妃嫔被降级,比如道光皇帝的后宫妃嫔数十人中,有一半以上都受到过降级处罚。

    后宫生活日常之——逢年过节。

    后宫妃嫔的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如过节令特殊日子;另一种便是普通日常生活。下面我们就先说她们逢年过节都有些什么习俗。

    清朝后宫中的节令习俗数目繁多,数不胜数。比较常见的也有两种,一是逢年过节,比如年节或者端午、中秋等四时节令;另一种是人事节,比如婚嫁、生育、寿辰、丧葬等。

    并且这每一种节令或人事的仪式习俗都相当繁琐,本来宫廷中就人员众多,一年这各种人事再加上四时节令就近乎占到一半了

    在这里我们重点用后宫节令习俗中活动最多的年节(春节)来举个例,让大家看一看清朝后宫都是怎么过节的。

    从腊月开始,后宫就要准备年节了。腊月初一,皇帝要亲自捉笔写福字,然后赏赐给后宫诸妃嫔,以示恩宠。多余的福字则赏赐给大臣,得到福字的大臣都视此为无上荣光。

    腊月初八,皇宫里会专门煮腊八粥来供佛,还会举行一些除邪的仪式;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而宫中也要安神牌,备香烛,设供三十二种,帝后都要亲自参加祭灶,排场比民间大得多。

    腊月二十六,各宫都要挂春联、贴门神,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后宫内的春联都是白色的!是用白绢来书写的,这点就与汉族的红色春联完全不同。

    除夕和新年初一,后宫的主要活动就是到处烧香礼佛和祭祖,当然礼佛祭祖的主要人员是皇帝和皇后,其他妃嫔是没资格参与的,她们这两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向皇后和皇太后行辞岁礼。然后晚上时,皇上就带领这一大家子莺莺燕燕一起吃饭、看戏

    正月初一是宫里最热闹的一天,终日爆竹连响,晚间灯火通明,节日气氛相当浓烈。

    年节过后,当然还有许多四时节令,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除四时节令外,还有生育、婚嫁、寿辰、丧葬等,这些在清宫里也都是相当繁琐。

    对于后宫生活的妃嫔来说,一年当中要经历的这些繁文缛节、典礼仪式多不胜数。但好在所有仪式都有下人帮助一起准备,并且会时不时的提醒,所以一般来讲也不会犯错。只是这种形式上的礼仪会比较令人疲惫和乏味而已。

    后宫生活日常——记后宫生活普通的一天。

    1、清晨起床。

    清晨,后宫妃嫔们下面的宫女就会按时叫她们起床,赖床当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生病了,一般情况下她们的作息时间都是固定的。

    起床之后,手下的宫女太监们会上来请安,然后在宫女伺候下穿好衣服,梳妆打扮完毕。然后下人会送上一些茶点、甜品、点心等。

    2、往各处请安。

    妃嫔们喝完茶、吃完点心,就要开始前往各处去请安了,清宫中讲究的是晨昏定省,意思是早晚都要向长辈问安,做为妃嫔是一定要准时向皇太后或皇后请安的。当然如果爬到了后宫金字塔的最高层,自然就是准时坐等别人前来问安。

    “请安”虽只有两句话的事,但也不是几分钟就能完的事。因为后宫生活枯燥乏味,所以妃嫔们上午请安的时候自然就会一起闲谈玩笑几句,或者脾气相投的姐妹会一起在后宫花园散步谈心。完事之后,这就基本上到了午饭时间了。

    3、无聊的下午时光。

    妃嫔们各自吃完午餐之后,仆人会送上各类水果点心。吃完之后也可以在后花园溜达溜达,然后就到了午休时间了,午睡一两个小时后起床,再喝喝下午茶,吃点水果点心,就要准备晚上的请安了。

    4、等皇上翻牌子。

    到皇后和皇后那里问完晚上安,这时所有的妃嫔们就会怀着忐忑的心情,一起来到养心殿后殿的燕喜堂中待命。

    敬事房太监会为她们每人准备一面绿头牌,上面写着每个妃子的姓名,或十余面,或几十面,然后将这些牌子全部放在一个大银盘中。

    这时皇帝正在养心殿准备用晚膳,在皇帝用完晚膳后,太监就把银盘端出来,将银盘跪呈于皇帝跟前,皇帝如果当晚没有兴致,便会说一声“去”。如果皇帝选中了某个妃嫔,便会伸手将她的牌子翻过来,使之背面朝上。太监随即退下,去告知该妃嫔这个喜讯,并让她做好相关准备......

    被翻中妃嫔固然欢天喜地,没有被翻牌的则只能满怀嫉妒的愤愤回家。之后用完晚膳,再聊聊天,吃吃水果,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等候皇上翻的绿头牌

    后宫生活日常——游玩行乐。

    游玩行乐,是清代后宫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清朝有许多皇家园林,比如清宫西苑(现在的中南海),里面回廊迂回,曲径通幽,飞阁环拱,青翠欲滴,还有各类古木奇石,是清宫后妃们不可多得的一个游玩胜地。

    寒冬季节,皇宫还要从各地挑选1000名滑冰好手入宫受训,然后在西苑的庆霄楼表演“冰嬉”。冰嬉表演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赛等若干种,其精彩程度比起现在也不遑多让。

    每到观冰嬉日,便是后宫众女难得的打心底开心的日子,西苑北海的四周,搭彩棚、插彩旗、悬彩灯,喜庆非常,庆霄楼里燃气重重炭火,摆上美酒佳果,妃嫔们坐在楼台观看精彩的表演。

    清朝的“冰嬉”

    但这种游玩活动毕竟不可多见,除此外的大部分时间里,妃嫔们的娱乐活动无非就是写字、画画、看书、做做刺绣什么的。如果还觉得无聊,那就是约两个姐妹一起玩玩双陆等棋牌游戏,但经年之下,这种日子也确实比较难熬。

    一入后宫,基本就与家人再不复见。

    清代的妃嫔们只要入了宫,在人事关系上就直接脱离了原来的家庭,想让家人入宫来看你或者你出宫去探视家人都不可能的,甚至连给家里捎带点财物都是不允许的。

    只能“每遇年节或偶有事故,太监、宫女首领可奉主命前往外家探慰”,仅此而已!相当于说,只要入宫就基本上再无与家人相见的机会了。

    一入宫墙深似海

    清朝后宫里的“寡妇院”。

    清朝有许多短命皇帝,在他死时他的妃子们还正当青春年华;还有些活得久的皇帝,但同样的在他死时,大多数也风华正茂。

    但是没办法,再美的年纪也是皇帝遗孀。遗孀们会搬出原本居住的东西十二宫,然后被安排住进专为皇帝遗孀准备的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就是人们所说的紫禁城的寡妇院

    从此,她们就只能伴随着“寡妇院”的座座佛堂和袅袅香烟了此余生。从此秋雨梧桐,白云苍狗。方寸之地中,无尽的孤独和寂寞便是她们未来半辈子里生活的主旋律。

    总而言之。

    其实对于清朝后宫妃嫔的真实境况,在清朝时就有人这样形容:“去家室,辞父母,以入宫禁。一旦入宫,即终身幽闭,不复见其亲,生离死别。”

    从这样的句子里就不难看出,清朝时女子入宫成为妃嫔后的日子是极其苦涩的。那些传统的,有地位的官宦世家是不愿让自己的女儿入宫的,就因为宫中的生活很难幸福如意。

  • 3、 清朝后宫日常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电视剧里有些妃子在皇后面前跋扈,有些妃子再得宠也怕皇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呢?

    清朝的后宫等级森严

    清朝的后宫等级森严,绝对不会出现以下犯上的事情,更不会出现像《甄嬛传》中的华妃那样,不分尊卑,仗着自己的得宠和娘家的势力不把皇后放在眼里。

    尤其是清康熙朝,康熙这个皇帝特别注重嫔妃的出身,也会根据嫔妃的出身给她们晋级。

    像德妃那么受宠,她的晋升也是一步一步的,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因为皇帝喜欢就可以直接晋级。

    除了德妃外,还有为康熙皇帝生育十三皇子的敏妃。这个称谓也是她死后,康熙皇帝才追封的。

    可见,清朝后妃等级森严,以下犯上的事不会出现。也不会出现像华妃那样跋扈,不把皇后放在眼里的事。


  • 4、 清朝真实的后宫生活是怎样的?妃子之间就不能和平共处吗?

    话说最近的清宫剧爆火,连带着把清朝后宫的那些事也扯到了出来,有很多小伙伴看剧后老是感叹:“这后宫的女人们真是可怕啊,害流产,放毒蛇,进冷宫。。。”简直手段毒辣,要是自己在后宫里绝对活不过一集!

    但小君想告诉各位的是,其实清代的后宫较之前代,真的是。。。还挺和平的。

    清代后妃的生活

    关于清宫后妃的生活,用两个词形容:“单调、程式化”!

    也许是鉴于明朝后宫的混乱,清朝皇帝从上任起就对后妃“管教”很严。

    比如,妃子们要没特别的召唤,一般不会乱串门,都在自己宫里待着,要不就绣绣花,看看书,写写字,要不就让宫女太监讲个笑话什么的。

    而妃子们一天的生活也很“程式化”:

    早上由太监宫女叫您起床梳洗,吃点点心当早餐。

    之后去皇太后、皇后处请安,晨昏定省。

    到了中午,用早膳,即午餐。

    午饭后,吃点水果点心,可以去御花园转转,累的话就回住处午休。

    下午时再到皇太后、皇后那请安。

    请安后到养心殿后殿的西耳房和其他妃子们集合等待皇上翻牌子。

    如果被翻中,侍寝。

    未被翻,则各回各家睡觉。

    这就是清宫妃子的一天!简直和机器人一样过日子,年复一年。

    清宫妃子们的宫斗

    那清朝后妃们宫斗真像电视剧里写的那么残酷吗?

    其实也没有,关于宫斗,正史里写的不多,倒是民间野史最多,这其中以慈禧最盛。纵观清朝,小君觉得它的后宫算是比较“平静”的。

    比如《甄嬛传》里写到的雍正后宫,其实在正史中,华妃是个平和的女人,并没有飞扬跋扈,她一直体弱多病,最后因病去世。

    像乾隆的后宫,争斗之事也许有,但资料里记载并不多。

    而到了清朝末期,皇帝的妃子越来越少,争斗之事就更没有必要。

    后妃们都是女人,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别说在后宫中,就是在当时妻妾成群的大家大户里,你要让女人们和平相处估计也是难事。

    所以,清后宫中女人们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小君觉得这不是“清朝后宫”的问题,想想你自己公司里,女人多的地方,她们又能和平相处吗?!

  • 5、 老照片显示清末百姓的日子极为艰难,那么明朝百姓的生活如何呢?

    明朝也要看什么时期。比如多尔衮进入中国,当时有南明。广州的百姓吃着越南进口的占城稻,北京的百姓只能吃死人肉,河北的百姓默许女子卖身养家。

    但是明朝普通百姓过的比清朝百姓好,这是必然的。

    最典型明朝食谱有海鱼,但是清朝大多是山珍。

    因为明朝继承了宋朝水军,海运发达。而且朱洪武草根出身,很保护普通百姓利益。所以相比清朝,明朝百姓地位略高一点。

    但要是说顶级餐饮,还要说大清满汉全席,中华最高礼餐。

  • 6、 清朝末年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怎么样呢?

    这个时代只能让我想到愚昧、落后和耻辱。

    愚昧,固步自封、封建迷信依然大面积的弥漫在清末时期的上空,但陆续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先进的思想,代表人物如梁启超、谭嗣同、徐志摩等,大多被扼杀在了摇篮里,但值得庆幸的是星星之火已经开始燎原了。特别是谭嗣同的戊戌变法,那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气磅礴,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精神财富。

    落后,绝大多数的男人们还留着长长的辫子,取着三妻四妾,重农抑商,阻碍社会前进的脚步。闭关锁国,不接受任何以当时老祖祖留下来的传统相抵的想法、技术。等级制度,出身为八旗子弟就可以承袭身份地位,而出身之外的人则很难爬到高位。

    耻辱,这个大家应该都会立马想到,八国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割地卖国求荣,数不胜数。以至于都是中国领土,香港澳门我们世纪末才正式收回来,很多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瓷器、壁画、玉器等至今还留落在外。

    但这一切可能都是中国几千年发展史上必须要经历的,现在的我们是强大的、积极的、包容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哟!😄

  • 7、 翰林清苦,在事事需要花钱的清朝京师生活,经济上的希望在哪里?

    作者:史遇春

    印象中,以前的时代,只要是当了官,似乎就有了一切。这样的想法,其实只对了一半:当了官,生活比起普通民众来,的确是会好很多;但是,要真说当了官,就可以“朱门酒肉臭”,似乎实情并非如此。

    读清人笔记,至少可以证明,清朝的一部分人在当官之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荣华富贵。

    猜想,前此朝代中的官员,也会有这种情况存在。

    后此朝代的官员,会是什么状况,没有读过相关的笔记,也不敢妄下结论。

    这里,就写一写清代京官的经济生活,也好看一看清人对其所在时代官员的真实记述。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

    清朝的官员,有京官和外官之分。一般称中央系统的官员为京官,基本都身居京师。相对于京官而言,外官多指地方官和差遣外出之官。

    京官之中,以翰林最为清苦。

    说到翰林,似乎很熟悉,但还是有必要简单讲一下: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负责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为什么说清朝的翰林最为清苦呢?

    看看他们的俸禄就知道了。

    编修、检讨的俸银,每一季不过四五十两银子,一年下来,也就不到二百两银子。

    不足二百两银子,在京城生活,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车马、室屋、衣饰、饮食等,没有一样不要花钱的。

    翰林在京师生活的希望,就是期盼能够得到三年一放差的机会。

    所谓放差,就是朝廷差派廷臣执行某项特定任务。清制,凡放差,均由军机处承旨进呈名单,由皇帝以朱笔圈出,是为特简。若单内无名者,即无放差之可能。

    翰林放差,一般可以分为三等,最好的一等就是学差。

    学差,也就是外出担任提督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考。从京师各部院侍郎(从二品),京堂(大理寺、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等等,为三品或四品京官),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五品或六品),科(即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正五品),道(即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各部院郎中(正五品)等官员中以进士出身者简用。因此,各省学政并无固定品级,若以侍郎而授学政即为从二品,以郎中授学政者即为正五品。俗称学台、学院、学宪,与布政使、按察使不同,并非地方官、而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的官员,类似钦差的性质。

    看来,学差并不是翰林专享的,所以,机会也是有限的。

    翰林有幸放学差,会在地方上任职三年。三年期满,如果是在大省任职,那么,就可能有三四万两银子的节余;即便是分到小省的学差,三年届满,也可收入上万两银子。

    翰林放差,第二等就是去做主考官。

    主考是明、清的官名,主掌各省及京师乡试,职务为总阅应试人的试卷,分别去取,核定名次,将取中的举人及试卷奏报朝廷。

    清制,主考一正一副;惟顺天乡试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中改为正副三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后,主考一般为一正三副。清初主考也有简派举人、贡生出身者;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后,限用翰林官,间用进士出身的部属官。

    翰林放差做主考,一次,就可以获得数千两银子。当然,主考与学差一样,也分省份。最苦的是广西,做一次主考,也就能拿九百两左右的银子而已。

    此外,翰林放差,还有乡试、会试的房差。

    所谓房差,也就是担任房考官的差使。

    房考官,是指在明、清两代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在试院阅卷时各居一房,故名。

    房差的收项,主要靠门生的贽敬。贽敬的厚薄多少不定,主要看各自门生的贫富程度。不过,一般情况下,一次也就能得三百两左右的银子。虽然银子不多,但,总比没有的好。

    翰林放差,最闲散舒服的,就是做房考。

    房考,亦称“房官”,是明、清两代乡会试时分房阅卷的考官。

    相比较而言,翰林放差,做主考官最为辛苦。主考官在收到朝廷放差的旨令后,十多天之内就必须启程。短短的十多天时间之内,要整理行装;最主要的还是要准备礼联礼箑[shà](扇子),这是最让人忙乱的。

    礼箑大都是放差的翰林官员自己挑选购买的、礼联也是自己亲笔书写的。放差的主考官到了主考的省份之后,作为官场上的礼节,要把自己准备的这些礼联礼箑供给当地的官僚。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在自己离开主考省份时,提示地方上要预备路途的花销费用给自己。

    各省份的督抚,会按照官职的大小、收入的多寡,预先将要送给主考官的银子派分下去。各个省份,对送给主考官银子的数量,大概都有个数目。一般在主考官放差结束,启程回京,临行前会把银子汇齐。

    各省份送给主考官的银子,称之为馈赆,也就是赠送的路途的资费。既然是馈赆,就不用偷偷摸摸,会光明正大地进行。当然,看起来也是浑然无迹,自然行事而已。

    放差出京主考,路途之上,就要花费好多时日。偏远的省份,光是赶路,就得超过两个月的时间(想想,还是现在的交通便利啊!)。最近的地方,一般也要花上十天左右的时间。这一路上,要冒着暑热迅速前进,不敢稍有耽搁;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不能停歇。因为朝廷对考试的时间有规定,主考必须在八月初到达其所主考的省份。

    到达主考的省份之后,主考官马上就会被封闭在试院之中,开始埋头阅卷。等到一个月之后,才能够放榜,这时,主考官已经是筋疲力尽了。

    主考结束,出了试院,稍事应酬之后,仍然要按照驿路,转回京师。

    对于偏远省份而言,主考一次,往返需要半年之久的辛苦。辛苦归辛苦,但是,翰林们能够得到放差的机会,都会心满意足。可能放差回来时,行囊之中所得银子的多少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大家似乎都不怎么计较这个了。

    翰林放差,如果是得了学差,有些时候,还真不一定是怎样。因为如前文所述,学差的官阶大小差别是很大的,从从二品到正六品;所放差的省份也穷富不一样,这里面的情况就有些复杂了。

    学差一般是三年两次。得到学差之后,进入该省份,要到省内各郡去视察。学差到各省份时,一般都随带着幕友、书吏等人。学差的出行,后面都有数十辆车子跟从,看起来,好像有好几百人的样子。

    这些费用,如果按照公费来处理的话,没有定额,所以,很难确定,一般也都是从州县支取的。这其中,就很有些门道了,关防的疏密、支取给付的严格与宽滥,就是专管此事的知府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有时候,学差本人也未尝不会觉得困难,但是,在外面行走,面子还是要做足,一定要堂而皇之。这样,才像个督学的样子,才符合督学的礼制。

    总体而言,学差是既风光了面子,又得足了里子的。

    毕竟,放差的机会是有限的,毕竟,能够得到放差机会的翰林也是有限的,所以,说京官翰林最清苦,也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 8、 清朝的满人在入关以前是生活在什么地方的?

    清朝的满人在入关前居住在盛京,也就是今辽宁省沈阳市。关内关外,以上海关为关。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

  • 9、 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要问清朝灭亡后,那些八旗子弟的生活,说句实话:不怎么样,真不怎么样。

    平时这些八旗公子哥儿们舒坦惯了,大清还在的那会子,每月有月俸银子可以拿,但如今大清国没了,铁杆庄稼到了,月俸银子没了,剩下的日子,就知能是该典当的典当,该卖的卖,到末了,能有个安身的地方就算好的。这些公子哥儿也不是没有力气,也不是没头脑,但就是什么不愿意干,一是怕丢脸,二是游手好闲惯了,不肯吃苦。于是乎,纷纷变卖家产,几乎全都成了败家子。大狮说几个败家败到高水准给各位开开眼,你见过败家的,但绝对没见过这么败家的。

    清朝倒台后,最富裕的算是睿亲王,但睿亲王隗斌在清朝倒台后就归了西,整个家业就留给了俩儿子。这俩小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而且还都是大烟鬼,不但他俩抽大烟,他们那几房太太也都是十足的大烟鬼。这家人天天什么都不干,出了玩乐就是吃喝,闲下来就喷云吐雾。老王爷那些古玩字画被先后变卖一空,过了两三年舒坦日子,又没钱了。于是接着卖,屋里的东西卖完了,就卖房产。于是乎,老王爷一辈子置办的家产全部给卖了,这个是一千多间房子啊,说卖就卖,一点也不心疼。要说卖房子得了这么多钱,怎么也能花上十年二十年,可您猜怎么着,两年光景,一干二净。几房太太都领着孩子跑了,留下哥俩东游西逛,到处找人要钱,不为别的,就为抽大烟。

    最后,实在没了钱路,两人就打起来祖坟的主意,想要把祖坟中的宝贝挖出来卖的换钱。但挖了一半,被人抓住,扭送巡捕房,把俩人关了7年。出来后,已经颓废了。大牢还管饭吃,出来没了饭辙,没两年这哥俩就先后归西见老王爷去了。

    另外还有个怡亲王毓麒,怡亲王比起睿亲王的家庭还差远了。毓麒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如今没了月俸银子更家不好过,于是一咬牙也走了睿亲王两个败家子的老路,把房产卖了。可万没想到房子卖了后,人家新买主重新修葺时在祖屋下面挖出好几千两的白银,人家自然不给,等于白白送给了人家。

    1931年,报纸登了一则消息叫“铁帽子王拉洋车”,这位拉洋车的乃是末代克勒郡王宴森。清朝垮台时,宴森还不足二十岁,从小就是个公子哥儿。如今老子没了,大清没了,月俸银子没了。就只能卖家业了,其它王公子弟卖家业是一件一件儿卖,比如先卖文玩字画,古董珍宝,等卖空了后,再卖家具和用具,实在没辙了才卖房产。可宴森直接把房产卖了,卖房产的钱花了没两年,又折腾没了。于是把祖坟全卖了,又折腾两年,又没了。这位克勒郡王倒也洒脱,到车行领了件号坎儿,租了辆车,从此入行拉洋车。

    这事在登报后让溥仪知道了,也许是认为宴森丢了祖宗颜面,也或许是恻隐之心,让人把宴森带到了满洲,给了他不少钱。宴森回到京城后,买了个小四合院,车也不拉了,门也不怎么出。但没多久,钱又花没了。怡亲王毓麒经常在西四牌楼见到身穿破衣服的宴森,坐在地上一言不发,看起来景况很是潦倒。

    以上几个就是八旗子弟的缩影,清朝解体后,这些人几乎都改了汉姓,干啥的都有,有的成了小贩,有的进了梨园行,有的去了伪满洲国,有的回了龙兴之地。但大多数都成了平常百姓,还有一些,就如同睿亲王俩儿子那样的,最后饿死街头。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