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为什么攻打韩国?_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成立的?又是如何灭亡的?
-
-
1、 魏国为什么攻打韩国?
在公元前344年的时候,诸侯国的会盟如期进行了,这一次总共有十二个诸侯国参与,魏惠王这个时候心思又动了起来,觉得到时候可以找一些理由攻打一下没有参与会盟的国家。魏惠王在筛选了一遍名单之后,他把目光放在了韩国,觉得韩国可以搞得定,于是开始制定攻打韩国的方针。
过了四年之后,魏惠王果然行动了,魏国决定去攻打韩国。魏国攻打韩国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对方没有参加当年的会盟,所以魏王就派了庞涓率领大军去攻打韩国,企图一举去消灭韩国。魏惠王的想法是很美好的,这一切要建立在没有任何的国家去救援韩国的情况下,事情才有可能发生。不过当时韩国的实力实在是太弱小了,根本不是魏国大军的对手,韩国的兵力是没有办法抵抗魏国的,韩国找到了齐国,希望齐国出兵来援救。
齐国的国君现在是齐宣王,齐宣王其实对于魏国一直很不满,当时也想过去攻打魏国,但是出于局面平衡的考虑,才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一次正好是一个机会,让齐国有理由去攻打魏国,但是他身边的大臣有的不建议去对抗魏国,觉得会让齐国无端损失很多的兵力。有的大臣就建议从这件事情谋取一些利益,可以去帮助一下韩国,毕竟不能看着魏国就这样在增强着实力。
齐宣王也很矛盾,确实如果正面跟魏国进行抗衡,齐国的损失也不少,而且是否能够从韩国获取到相应的利益还是另一说!于是齐宣王想听听众臣的意见,不过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让齐宣王也很苦恼。
最后,孙膑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这个方法可以说是两全其美。那就是可以决定去救韩国,但是没有必要为了韩国的利益而放弃本国的利益。对于齐国来说,可以先跟外面公布说自己会帮助韩国,但是先不要出兵,让韩国先去抵抗魏国的军队,消耗韩国和魏国的兵力,这样让他们双方都有损害了,这时候齐国的军队再出马,那么到时候就能够拿到最大的利益。
大臣们都说孙膑这个方法好,于是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就同意了这个决定。齐国一边是答应着韩国的救援请求,另外一边又看着双方在厮杀而无动于衷,观察着韩国能够坚持多久。而韩国的军队和魏国的军队交战了五次左右,孙膑觉得差不多了,齐国军队应该要出发了,于是慢慢悠悠地带着军队去救援韩国。
孙膑这一次的策略还是跟上次桂棱之战战略一样,而且还公开宣称自己又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了,让庞涓有本事不要回来。孙膑这句话非常气人,庞涓那边的大军却没有办法不重视,齐国军队万一真的偷袭大梁成功了,那魏国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他们又匆匆回来魏国国土进行驻守,这样一撤军了,魏国搞得两头都不到岸,让魏惠王非常生气。大家如何看?
-
2、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成立的?又是如何灭亡的?
我们知道,古代给国家命名,特别是先秦时期,常常采用自己的姓或者自己封地名字中的字。说起韩国,就不得不提起“三家分晋”的典故。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韩氏部族本是春秋时晋国一家寻常贵族,但是晋景公时,晋国发生了权臣屠岸贾歼灭赵氏的重大事变。“赵氏孤儿”的故事,让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赵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韩立国之后,灭郑,遂迁都郑城,定名为新郑。它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国士在七国之中最小。此后,晋其余两国都施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而惟韩国没有变化。三晋之中韩国最弱,冲突也骤然加剧。面对积弱积贫甚至沦为二三流诸侯国的局面,公元前351年,在位的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在朝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使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样评论,“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然面,随着韩国战败于魏,申不害的术治变法反而使韩国沦为术治之邦。纵然有韩非子这样的法家大才,但却始终不能再次强大,最终成为六大战国之中秦国的第一个目标。公元前230年,秦公内史腾率领秦军实然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半攻克韩都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韩国灭亡。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如有错误,敬请指正,感谢支持。 -
3、 战国时,韩国为何把国都定在新郑?
韩国在历史上总共迁都三次,直至第三次才迁都郑国国都新郑,那时郑国已经被韩国所灭,至于为何要迁都新郑,还要从韩国本身的发展来看。
第一次迁都:平阳迁都到宜阳
韩国首先定都在平阳,那个时候韩国还是晋国六卿之一,定都平阳有诸多好处,首先这里地形较好,东西两边是山,汾河从中贯穿而过,此地为韩国提供了大部分的粮食,其次此地靠近晋国都城新绛,比较方便参加晋国的权力斗争。
在随后的魏、赵、韩分晋之后,韩国渐渐发现平阳作为最开始的都城还可以,但是想更进一步发展的话,必须迁都靠近中原的位置,一来平阳此地距离魏、赵、秦等大国较近,时时刻刻都处于危险之中,不利于国家的安全。接着就是平阳被山包围,平原有限,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搬迁到更有利于聚集人口的地方,于是韩国从平阳迁都到宜阳。
第二次迁都:宜阳迁都到阳翟
以宜阳为都城除了是为了韩国更加长远的发展之外,另外也是灭郑计划的一部分,郑国作为老牌强国虽然在春秋末期实力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不是小小的韩国的一举拿下的,所以韩国制订了一个长久的战略慢慢蚕食郑国。
公元前408年,韩国在啃掉郑国一块骨头之后,又进一步将战略前线向前推移,随即将都城宜阳迁到阳翟,此地已经距离郑国国度新郑不远,迁都此地意味着韩国在攻打郑国的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第三次迁都:阳翟迁都到新郑
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对攻打郑国的计划正式完成,随后迁都到新郑。
新郑除了靠近中原,有利于人口聚集、经济发展之外,战略位置也是十分重要,当时秦国已经是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了,新郑远离秦国,如果秦国大举进攻,韩国屯重兵于此可以坚持很长时间,如果定都在之前的宜阳,那么都城第一时间将会遭到秦国的攻击。
此外,新郑东边就是魏国都城大梁,定都于此也可以防止魏国的入侵,避免腹背受敌,必要时候还可以联合魏国抗秦,当然,如果魏国国内有变,那么韩国也可以第一时间发兵前往魏国分一杯羹。
无论是从地理位置、经济价值、军事价值哪个方面来看,新郑都是韩国都城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