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处在清朝,凭你目前自己的能力,你能做什么?_清朝衙役在衙门里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待遇有多高?
-
-
1、 假如你处在清朝,凭你目前自己的能力,你能做什么?
本人女性,在此假设生在清朝的谋生手段。首先,可以开酒楼,因为我煮菜好;其次,可以给富贵人家的小姐当女馆先生,因为我读书好;还可以卖麻辣烫,可以卖烤地瓜,可以办报纸,可以办“饿了吗”清朝版,还有很多很多。但最简单的是,我爹是个富贵员外,所以本姑娘有大把嫁妆,懂琴棋书画,擅长家长里短,会煮羹汤,还是一个不错的家庭医生.....所以,本姑娘啥也不干,便可以生活得安逸
-
2、 清朝衙役在衙门里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待遇有多高?
清朝的衙役不管是正常生活条件还是待遇都不算高,因为“衙役”地位很低。 在影视剧中,我们能够看到,县太爷审案子时,公堂的左右两旁都站着“衙役们”,手持水火棍,齐声说“威~武~”。而这些衙役们,从着装上看,还是挺体面的,穿着制度,比较威风。但实际上,这些衙役根本算不上是清朝的正式官吏,大多都是编外人员。
关于“衙役”,通常就是称为“三班衙役”,分别是壮班、皂班、快班,有在公堂上站堂的,有出外勤的,反正是各个“班”都有各自的职务分工。
做衙役,没有太高的要求,不是说跟“科举”考试那样去选拔,民间市井的人都可以选择去做,但是
衙役的待遇也不是多好,毕竟地位不高,属于是被呼来唤去的角色,清朝时期衙役们一年的俸禄差不多是三至十二两银子,算下来一天也没有多少钱,充其量就是能有口饭吃。而且,因为衙役这个职务地位的关系,做衙役的人,他的儿孙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衙役地位这么低,俸禄这么低,为什么还有一些人去做衙役呢?
那是因为衙役有着他们的“灰色收入”,在清朝,衙役们虽然在“官”这个层面没有什么地位,但是对于百姓来说,这些衙役还是有威慑的,毕竟他们身上穿着“制度”,是公家的人,所以,一些衙役就会“仗势欺人”,鱼肉百姓,想方设法的弄钱,这样弄来的钱比他们俸禄还多,而且还容易。
-
3、 在清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关于戏园和菜馆,有哪些可以学习的历史知识?
作者:史遇春 不知道,是受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在关注各种题材的时候,总是喜欢宏大的事件、广阔的背景。
不说别人,就我自己的文字写作,以前,我也是喜欢挖空心思地去寻找所谓的宏大与广阔。
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其实,生活的真实在于平淡,生命的本真在于平实。
我们都是平常人,虽然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了所谓宏大与广阔的影响,但是,最适合我们口味、最接近我们真实的,其实就是平淡和平实。
这里,就来说一说清代京师的戏园和菜馆,看一看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大清国的一个缩略图。
本文出自清人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中的《京师戏园菜馆》一节。
清代京师的戏园,一般都不是一人或者一家自己所建造的。
当日京师的戏园,大都是集资建设而成。
在戏园子建设集资的过程中,所有出资者都会达成一致:
对建成后的戏园子要如何进行分配,提前已经做了明确的界定。
一座建设完成的戏园子,其实很像是一块分割清楚的田地,出资者各占哪一个地段,戏园中的各个空间归谁所有,比如楼上、楼下、池子(戏台前面的一块平地,一般加做池)等,都会各有其主。
既然戏园子中的各个空间都已划分并各有归属,那么,戏园子各个部分的持有人,也可在以后的日子里,将自己的持有那部分转让出售。
出资人成本和利润的回收,主要是靠戏园子开戏时,派人收票所得的收入。
那个时候,京师之中,已经有了完全意义上的市民。这些市民,没有田地可以耕种,他们人生的主要进项和收入,就是靠投资戏园来获得。
开戏园的人,最怕的事情,就是戏园子里面闹事;一旦闹事,戏园子往往会被官府封停。
戏园子一旦被封停,戏园的投资者就像是遇到了灾荒年份的农户一样,损失惨重,生活堪忧。
笔记作者陈恒庆曾经在京师担任过巡城御史。
所谓巡城御史,为官职名,隶属于都察院,负责巡查京城内东、西、南、北、中五城的治安管理、审理诉讼、缉捕盗贼等事,并设有巡城御史公署,称“巡视西城察院”、“巡视北城察院”、“巡视南城察院”等。各城都设有兵马司,每司又分为二坊,由五城御史督率管理。
作为巡城御史,因为职责所在,当日,陈恒庆主要管辖京师中城的巡查。
在巡查中城的过程中,即使遇到戏园子里面有争斗的事情,陈恒庆也从来没有封过戏园的门。
为什么不封停戏园呢?
因为,陈恒庆深知,很多人是依赖戏园子讨活口的,一旦封停戏园,会严重影响相关人员和业者的生计。这样,就会让他们对官府失望、对朝廷失望。
那时,如果戏园中有争斗事件发生,陈恒庆的处理方式,一般都会就事论事,判处并惩罚相关涉事人等,妥当解决,尽量不耽误戏园演戏。
陈恒庆深知,这戏园子之中,除了建造戏园的出资者要靠戏园创造收入以养家口;除了演剧的班子和伶人要靠戏园谋生户口之外,只要一个戏园子开戏,那么,其中还会有卖茶水的、卖水果的、卖点心的、送戏单的、还有递送毛巾擦脸的……这所有的人等,全都要靠戏园子生活。而且,这些靠戏园子生活的人,他们大都是京师的贫民,他们自己或其家人,都靠他们在戏园子里奔走,赚点生活之资。一旦贸然查封戏园子,那么,就相当于断了这些贫民的生计。所以,封园的事,陈恒庆认为,是绝对不能做的。
如此看来,陈恒庆在做巡城御史时,他的行为和想法还是可圈可点的。
据此,可以说:
第一,他还有读书人的仁心;
第二,他并非高高在上,对民间生活一无所知;他并非是那种何不食肉糜的昏庸之徒;
第三,他也不是那种为了做官,不顾民众死活的败类;
第四,清朝的官员,其实也都是人,也还有美好的人性,他们不会比此前或以后的官员差。
其实,当时最喜欢在戏园子中寻衅滋事的,就是清廷的陆军兵士。
这些陆军兵士,仗着自己的势力,常常会弄出不少事端来。
笔记作者陈恒庆任巡城御史时,陆军由军门(清代对提督的尊称)姜桂题统兵。
那时,陈恒庆曾经婉转告诉姜桂题,建议他对陆军兵士进行管制和约束。在此之后,有那么好几年,戏园子里倒也安然,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事件。
民间传说,戏园子里面戏台正对楼中间的一个位置,是预备给巡城御史看戏用的。其实,这都是风传而已,事实并非如此。
按照清廷的制度和律令,官员是不能进入戏园和菜馆的;官员一旦触犯此禁,朝廷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
因为官员有不能进入戏园和菜馆的禁令,所以,如果官员遇到需要庆贺的事情,一起团聚拜会,想观剧看戏的话,一般都会聚集在会馆之中,看堂会(为招待宾客而进行的演剧)戏就可以了。
如果官员要一起宴集聚餐,在所谓的饭庄里进行是许可的,禁止进入菜馆。
饭庄,是指规模较大的饭馆。
徐珂《清稗类钞·饮食·京师宴会之肴馔》中有:
“光绪己丑、庚寅间,京官宴会,必假座於饭庄。饭庄者,大酒楼之别称也。”
清代京师的饭庄,一般都会命名为某堂。
饭庄的招牌上,一般会写上“包办筵席”四个字。
以前,毛尚书(不详)喜欢太升馆(菜馆名)的饭菜,但是朝廷禁止官员进入菜馆。为此,毛尚书就让菜馆把名字改成了太升堂,也挂上有“包办筵席”四个字的招牌。这样,菜馆就在名字上变身为饭庄了,毛尚书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太升堂就餐了。
李文忠(鸿章)喜欢吃聚丰堂的荷包鱼翅、鳜[guì]鱼片,因为聚丰堂本身就是饭庄,所以,李文忠经常和朋友一同去聚丰堂吃饭。
京城之中,正阳楼的炮烤羊肉,薄得就如同纸片一样;太和楼的蒸螃蟹,大得像盘子一般。但是,这两家都是菜馆,大员是不能前去餐饮的。不过,也不用可惜,如果实在想吃这两家的菜,可以把菜叫到家里来吃。看来,外卖在清朝时,就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了。
自从清廷与外国的交涉日益频繁,加之那些清廷外派的出使大臣络绎回国,清廷的官场上也逐渐沾染了洋人的习气。这个时候,遇到有聚会宴饮,很多时候,还会在洋饭店中举办。这种场面,笔记作者陈恒庆也经历过多次。
陈恒庆最后感叹说:
我以一介在乡村之中吃惯了粗茶淡饭的腐陋儒士,没想到在京城为官期间,也能够大嚼洋味,痛饮洋酒,真实开了眼界。看来,社会风习对人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想想,还真有些好笑啊!
这里,再补充一下文中姜桂题的相关情况。
姜桂题。
姜桂题(公元1843年~公元1922年),字翰卿,又作汉清,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北洋政府高级将领,陆军上将。
捻军出身,后叛离捻军,投靠僧格林沁。
因为作战勇猛,被毅军(因宋庆被赐号“毅勇巴图鲁”,故称毅军。)首领宋庆招致麾下,后在军中成为统帅;曾在辽河一带袭击过日本军队。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参加海城大战,2月参加争夺大平山之战,3月参加保卫田台庄战斗,血战二十余天大获全胜;应袁世凯之邀加入北洋军,任右翼翼长兼步兵第一营统带。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改为武卫左军(北洋五大军队之一)。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武卫左右军统领。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900年)入京统领禁卫军。
民国元年(1912年)12月15日补授陆军上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6月30日特授昭武上将军。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袁世凯进行帝制活动,姜桂题领衔上表劝进。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1月16日,姜桂题病故于北京。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
4、 清朝真实的后宫生活是怎样的?妃子之间就不能和平共处吗?
话说最近的清宫剧爆火,连带着把清朝后宫的那些事也扯到了出来,有很多小伙伴看剧后老是感叹:“这后宫的女人们真是可怕啊,害流产,放毒蛇,进冷宫。。。”简直手段毒辣,要是自己在后宫里绝对活不过一集!
但小君想告诉各位的是,其实清代的后宫较之前代,真的是。。。还挺和平的。
清代后妃的生活
关于清宫后妃的生活,用两个词形容:
“单调、程式化”! 也许是鉴于明朝后宫的混乱,清朝皇帝从上任起就对后妃“管教”很严。
比如,妃子们要没特别的召唤,一般不会乱串门,都在自己宫里待着,要不就绣绣花,看看书,写写字,要不就让宫女太监讲个笑话什么的。
而妃子们一天的生活也很“程式化”:
早上由太监宫女叫您起床梳洗,吃点点心当早餐。
之后去皇太后、皇后处请安,晨昏定省。
到了中午,用早膳,即午餐。
午饭后,吃点水果点心,可以去御花园转转,累的话就回住处午休。
下午时再到皇太后、皇后那请安。
请安后到养心殿后殿的西耳房和其他妃子们集合等待皇上翻牌子。
如果被翻中,侍寝。
未被翻,则各回各家睡觉。
这就是清宫妃子的一天!简直和机器人一样过日子,年复一年。
清宫妃子们的宫斗
那清朝后妃们宫斗真像电视剧里写的那么残酷吗?
其实也没有,关于宫斗,正史里写的不多,倒是民间野史最多,这其中以慈禧最盛。纵观清朝,小君觉得它的后宫算是比较“平静”的。
比如《甄嬛传》里写到的雍正后宫,其实在正史中,华妃是个平和的女人,并没有飞扬跋扈,她一直体弱多病,最后因病去世。
像乾隆的后宫,争斗之事也许有,但资料里记载并不多。
而到了清朝末期,皇帝的妃子越来越少,争斗之事就更没有必要。
后妃们都是女人,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别说在后宫中,就是在当时妻妾成群的大家大户里,你要让女人们和平相处估计也是难事。
所以,清后宫中女人们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小君觉得这不是“清朝后宫”的问题,想想你自己公司里,女人多的地方,她们又能和平相处吗?!
-
5、 翰林清苦,在事事需要花钱的清朝京师生活,经济上的希望在哪里?
作者:史遇春 印象中,以前的时代,只要是当了官,似乎就有了一切。这样的想法,其实只对了一半:当了官,生活比起普通民众来,的确是会好很多;但是,要真说当了官,就可以“朱门酒肉臭”,似乎实情并非如此。
读清人笔记,至少可以证明,清朝的一部分人在当官之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荣华富贵。
猜想,前此朝代中的官员,也会有这种情况存在。
后此朝代的官员,会是什么状况,没有读过相关的笔记,也不敢妄下结论。
这里,就写一写清代京官的经济生活,也好看一看清人对其所在时代官员的真实记述。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
清朝的官员,有京官和外官之分。一般称中央系统的官员为京官,基本都身居京师。相对于京官而言,外官多指地方官和差遣外出之官。
京官之中,以翰林最为清苦。
说到翰林,似乎很熟悉,但还是有必要简单讲一下: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负责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为什么说清朝的翰林最为清苦呢?
看看他们的俸禄就知道了。
编修、检讨的俸银,每一季不过四五十两银子,一年下来,也就不到二百两银子。
不足二百两银子,在京城生活,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车马、室屋、衣饰、饮食等,没有一样不要花钱的。
翰林在京师生活的希望,就是期盼能够得到三年一放差的机会。
所谓放差,就是朝廷差派廷臣执行某项特定任务。清制,凡放差,均由军机处承旨进呈名单,由皇帝以朱笔圈出,是为特简。若单内无名者,即无放差之可能。
翰林放差,一般可以分为三等,最好的一等就是学差。
学差,也就是外出担任提督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考。从京师各部院侍郎(从二品),京堂(大理寺、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等等,为三品或四品京官),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五品或六品),科(即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正五品),道(即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各部院郎中(正五品)等官员中以进士出身者简用。因此,各省学政并无固定品级,若以侍郎而授学政即为从二品,以郎中授学政者即为正五品。俗称学台、学院、学宪,与布政使、按察使不同,并非地方官、而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的官员,类似钦差的性质。
看来,学差并不是翰林专享的,所以,机会也是有限的。
翰林有幸放学差,会在地方上任职三年。三年期满,如果是在大省任职,那么,就可能有三四万两银子的节余;即便是分到小省的学差,三年届满,也可收入上万两银子。
翰林放差,第二等就是去做主考官。
主考是明、清的官名,主掌各省及京师乡试,职务为总阅应试人的试卷,分别去取,核定名次,将取中的举人及试卷奏报朝廷。
清制,主考一正一副;惟顺天乡试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中改为正副三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后,主考一般为一正三副。清初主考也有简派举人、贡生出身者;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后,限用翰林官,间用进士出身的部属官。
翰林放差做主考,一次,就可以获得数千两银子。当然,主考与学差一样,也分省份。最苦的是广西,做一次主考,也就能拿九百两左右的银子而已。
此外,翰林放差,还有乡试、会试的房差。
所谓房差,也就是担任房考官的差使。
房考官,是指在明、清两代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在试院阅卷时各居一房,故名。
房差的收项,主要靠门生的贽敬。贽敬的厚薄多少不定,主要看各自门生的贫富程度。不过,一般情况下,一次也就能得三百两左右的银子。虽然银子不多,但,总比没有的好。
翰林放差,最闲散舒服的,就是做房考。
房考,亦称“房官”,是明、清两代乡会试时分房阅卷的考官。
相比较而言,翰林放差,做主考官最为辛苦。主考官在收到朝廷放差的旨令后,十多天之内就必须启程。短短的十多天时间之内,要整理行装;最主要的还是要准备礼联礼箑[shà](扇子),这是最让人忙乱的。
礼箑大都是放差的翰林官员自己挑选购买的、礼联也是自己亲笔书写的。放差的主考官到了主考的省份之后,作为官场上的礼节,要把自己准备的这些礼联礼箑供给当地的官僚。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在自己离开主考省份时,提示地方上要预备路途的花销费用给自己。
各省份的督抚,会按照官职的大小、收入的多寡,预先将要送给主考官的银子派分下去。各个省份,对送给主考官银子的数量,大概都有个数目。一般在主考官放差结束,启程回京,临行前会把银子汇齐。
各省份送给主考官的银子,称之为馈赆,也就是赠送的路途的资费。既然是馈赆,就不用偷偷摸摸,会光明正大地进行。当然,看起来也是浑然无迹,自然行事而已。
放差出京主考,路途之上,就要花费好多时日。偏远的省份,光是赶路,就得超过两个月的时间(想想,还是现在的交通便利啊!)。最近的地方,一般也要花上十天左右的时间。这一路上,要冒着暑热迅速前进,不敢稍有耽搁;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不能停歇。因为朝廷对考试的时间有规定,主考必须在八月初到达其所主考的省份。
到达主考的省份之后,主考官马上就会被封闭在试院之中,开始埋头阅卷。等到一个月之后,才能够放榜,这时,主考官已经是筋疲力尽了。
主考结束,出了试院,稍事应酬之后,仍然要按照驿路,转回京师。
对于偏远省份而言,主考一次,往返需要半年之久的辛苦。辛苦归辛苦,但是,翰林们能够得到放差的机会,都会心满意足。可能放差回来时,行囊之中所得银子的多少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大家似乎都不怎么计较这个了。
翰林放差,如果是得了学差,有些时候,还真不一定是怎样。因为如前文所述,学差的官阶大小差别是很大的,从从二品到正六品;所放差的省份也穷富不一样,这里面的情况就有些复杂了。
学差一般是三年两次。得到学差之后,进入该省份,要到省内各郡去视察。学差到各省份时,一般都随带着幕友、书吏等人。学差的出行,后面都有数十辆车子跟从,看起来,好像有好几百人的样子。
这些费用,如果按照公费来处理的话,没有定额,所以,很难确定,一般也都是从州县支取的。这其中,就很有些门道了,关防的疏密、支取给付的严格与宽滥,就是专管此事的知府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有时候,学差本人也未尝不会觉得困难,但是,在外面行走,面子还是要做足,一定要堂而皇之。这样,才像个督学的样子,才符合督学的礼制。
总体而言,学差是既风光了面子,又得足了里子的。
毕竟,放差的机会是有限的,毕竟,能够得到放差机会的翰林也是有限的,所以,说京官翰林最清苦,也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
6、 清朝灭亡之后,皇族中人都是如何生活的?
1911年,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灭亡,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这个中国第一显赫家族失去了往日的皇家光环,渐渐被人遗忘
如果有人跟你说他是爱新觉罗后裔,正宗的皇族,那你要小心了。首先不是所有姓爱新觉罗的都是正宗皇室。其次是这类人不是骗子就是脑子有病,前段时间还看过一则新闻说黑龙江有一男子每天还穿着皇上的衣服,还告诉记者自己是多少代皇帝....
说说下1912年2月12日后满清皇族后裔的生活:
一:民国政府的优待。 民国政府规定,皇族的所有成员,除了免服兵役之外,其个人的公权、私权与一应国民同等;皇族的私产受到法律的保护;满洲王公贵族,世爵仍旧。为此还做了“七条”善后办法。
二:做官,充充门面 满清皇族后裔并不都是闲散贵族,有很多还是有真本事的。军阀混战时期,有很多军阀也邀请到了少数的“王爷”、“贝子”等担任一些职务。这些职务,大多也是闲差。
三,靠着祖殷,坐吃山空 四:投靠国民政府。 有很多满清皇族后裔主动的投靠了国民政府,这毕竟当时的他们也是有文化的人
五:当汉奸出卖国家和民族。 部分满清皇族后裔还是想着恢复帝制的。最出名的就是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第十四女王爱新觉罗.显玗,也就是川岛芳子
六:投亲戚。 有些皇族后裔的家被抢了,或是挥霍无度,导致吃不上饭。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找亲戚接济。七大姑八大姨等等,连亲家也会去借。
七:自食其力。 也有少数的满清皇族后裔自食其力,他们那或参加了革命队伍;或办起了学校等等,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八:隐姓埋名。 有一些满清皇族后裔选择就此隐姓埋名,过起了普通人的日子。虽然不再风光无限,但也衣食无忧,活的自由自在,在东北的较多。
九:去了国外。 有少部分的满清皇族后裔去了国外,有的是伪满洲国结束之后去的国外。在国外也只能是自食其力,谁也不会再把他们当做皇族后裔。
了解更多历史百科,欢迎订阅水哥讲古 -
7、 清朝的满人在入关以前是生活在什么地方的?
清朝的满人在入关前居住在盛京,也就是今辽宁省沈阳市。关内关外,以上海关为关。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
-
8、 清朝时满族平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尤其与汉人平民作对比?
生活水平跟普通汉人没什么大区别
首先有几点要说明一下。
1.我这里是把“旗人”和“满族”等同化来讨论的,不过严格来讲这个关系不是严格对应。
2.清代旗人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内部阶级拉开的很大,所以“满族平民”这个定义本身就很模糊,什么样的叫平民呢?需要一个定义才行。
3.清代旗人群体很大,不同地域的旗人差异也很大。比如说北京的旗人,理论上都要“城居”,即在北京城内居住,除非极个别的原因,才会出城居住。而东北有不少旗人都是“屯居”的,没有城市化。所以北京城里的“旗人平民”和东北村屯里的“旗人平民”,生活条件差得很大了。
不过一般来讲,清代旗人里,最广大的群体——平民,是跟汉人平民没什么区别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以为清代旗人都很富有,其实只是因为把视角集中到了旗人高层而已。
1.土地。清代旗人有朝廷赐的不动产,但是基本只有清初才赐。清初规定,旗人“按丁授田”,即按照家中有多少男丁来给地。根据相关记载,大致比例是一个男丁给6晌土地(6晌就是36亩,合今天的24000平方米)。这个按丁授田的男丁是包括家奴男丁的,所以相当于阶层越高,拿到的田产就越多。问题是这个只有在入关的时候有,之后不管。所以这些地到了清中叶,不是卖出去了就是分家分散了。真正能握住土地作为地主的旗人是不多的。
2.房产。房产和土地一样,是入关的时候配给的,那时候规定,“拨什库、摆牙喇各二间,披甲人各一间。”身份越高房越多。但是这个跟土地一样,到了清中叶,不是卖出去了就是分家分散了。
3.俸禄。现代人都认为旗人有铁杆庄稼,什么都不干就有钱,这是瞎说八道的。清代八旗内的男子,凡是成年,便叫做“壮丁”,有时也直接简称为“丁”。成了“丁”之后,要挑缺,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满汉文翻译等,挑中了,就能补上“缺”,然后每月按缺领银子。清初旗人少,兵缺多,所以补缺相对容易一些,收入也就高一些。清中后期,兵缺没多,旗人人口多了好几倍,所以补缺就很困难。补不上缺,就是0收入,喝西北风去吧您。
4.工作。有人说旗人不能经商不能干什么的,也是瞎说。补不上缺,没有钱粮拿,让旗人怎么吃饭啊?所以那些补不上缺的旗人,一般都要做一些小买卖小生意,才能贴补家用。而且清代中后期,物价涨得很厉害,旗人的工资还要折减发放。比如说您好不容易补上缺了,一个月能拿3两银子,但是从咸丰年间开始,朝廷认为,国难当头,旗人最应该为国出力,所以旗人应该主动少拿钱粮,只发65%,所以就是2两不到。您每月就靠这2两银子吃饭,肯定是不行的,只能自己做做小买卖小生意去了。
唯一能够说算得上特殊待遇的,就是律法。但只是特殊待遇,而不是“优待”。
清代规定,旗人和汉人不同刑。清代汉人犯罪,主要是由笞(小木条打)、杖(大木棍打)、徒(苦役)、流(流放)、死组成的“五刑”。旗人犯罪,判罪的标准相同,但是刑罚却不同。汉人的笞和杖刑,旗人按照原数,改为鞭刑,汉人的徒和流刑,旗人则改为枷号,即用一种大型的木枷以限制行动。具体换算方法为:徒一年=枷号二十日,流二千里=枷号五十日,充军附近=枷号七十日,充军近边、沿海等=枷号八十日,充军极边烟瘴者=枷号九十日。
这个只是习惯不同,并不是优待。打板子和抽鞭子,哪个是优待?
有人可能会说,有人说了,旗人杀人不偿命。您让他拿出史料来,看看那是什么旗人。清代旗人杀人,一样要偿命,唯一的就是“皇族”杀人不偿命,由死刑降一等。这是【皇族特权】,而不是【满族特权】。
至于东北的那些满族,待遇就比京旗更差一些了。比如说有很多东北满族,人生的规律就是帮北京的宫廷种地、养鹰、打猎,然后朝廷每年给他们每人10两左右的银子。这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
-
9、 民国的百姓生活和清朝比是进步还是倒退?
谢@更上一层楼g邀请,本回答:
清朝倒台前,整个国家机器还在。
虽然有外强的侵犯,部分地区的起义、动乱,但所影响的地区有限,官府或地方士绅在大多数地区、还在维持着社会秩序;并且,早期的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吸收了不少无业游民,大多数的百姓生活还算安定。
清亡后,进入民国时期;原有的国家机器已被打碎,新的国家机器未建立起来,基本上是个战乱时代。
民国时期,内有军阀混战,波及全国;外有强敌入侵,影响全国;原有的社会秩序不在,新的秩序未建立起来,工商业的发展受阻,百姓的生活无保障。
总的来说,民国的百姓生活与清朝比,是倒退的。“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