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侠小说按什么顺序看呢?_黄易小说的阅读顺序如何?
-
-
1、 金庸的武侠小说按什么顺序看呢?
金庸共有15部出版小说。武侠小说盛行的那段时间,有不少借金庸的名字的盗版小说,金老为了让读者记住那些小说是自己写的,想了个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越女剑》是一部短篇小说,不包含在对联中,对联对应十四部小说,分别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
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挑选先读哪本,再读哪本。
第一,按金庸小说的成书时间。
按照成书时间来阅读,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看到小说质量的逐步提升,能看到作者在写作技艺、人物刻画、叙事风格等方面一步一步是怎么越来越好的。
1955《书剑恩仇录》
1956《碧血剑》
1957《射雕英雄传》
1959《神雕侠侣》《雪山飞狐》
1960《飞狐外传》
1961《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
1963《连城诀》《天龙八部》
1965《侠客行》
1967《笑傲江湖》
1969《鹿鼎记》
1970《越女剑》
1972《鹿鼎记》
第二,按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
按照故事的发生时间来阅读的话,可以把故事串联成一个系列。金庸封笔后,又花了十年时间来修订他的作品,修订后的作品,从时间上连续性更强。比如在《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中都有丐帮的存在,从故事发生的时间来看,乔峰的故事是发生在北宋年间,而郭靖的故事是发生在南宋时期,是晚于乔峰的。但《射雕》却比《天龙》成书早了6年。修订后,故事就能连起来了,《射雕》一书中,也多次提及到乔峰在丐帮做帮主的事情,比如书中提到乔峰和虚竹发扬光大了“降龙廿八掌”,删繁就简到十八式,变为“降龙十八掌”。
而射雕三部曲本身就是连起来的三本书,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有比较强的连续性。
按照故事发生时间先后顺序的列表如下。
《越女剑》——春秋
《天龙八部》——北宋
《射雕英雄传》——南宋
《神雕侠侣》——南宋
《倚天屠龙记》——元末
《碧血剑》——明末
《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
第三,按小说的版本来读。
金庸小说有新旧版,“旧本”,则包括了早期刊载于报章的“刊本”、坊间刊印的“旧本”及台湾盗印的“盗本”。所谓“新版”,指金庸自1973年始,十年修订后的“修订本”。修订版中还有三联版、新修版,不过区别已不大。简单的说区别最大的是旧版和新版(统称区别于旧版的版本)。
金庸“修订本”主要有三方面的易动,一是文辞(包涵回目)的修饰,二是情节的删易,三是历史意识的增强。
刊载在报纸上的旧版,由于是按固定的周期连载的,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作品,研究这些原版的小说,更能看到作者怎么在连载的情况下完成的情节的构建,对于学习写作有比较大的帮助。
第四,按文学成就。
金庸小说的文学成就,公认比较高的是《鹿鼎记》。在下面就没有固定的排序了,一般来说,《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文学成就也比较高。如果是初读金庸的小说,一上来就读《鹿鼎记》,可能无法完全get到作者要传达的思想。
总结,当然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往往不会固定的遵循某个顺序,也可以在某段时期按一种顺序去读,比如,在读射雕三部曲时,则按照故事发生时间读,这三本书字数都在150万字左右,读完这三本大部头,可以读一下不是那么长的《连城诀》,完了之后,读一下《鹿鼎记》,细细的品一下《鹿鼎记》和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回过头还可以再去读《笑傲江湖》。
另外,金庸的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也比较多,我们不可避免的看过或听过,如果说影视中放荡不羁的“令狐冲”吸引到你了,你也可以直接去读《笑傲江湖》。
-
2、 黄易小说的阅读顺序如何?
按照成书顺序,《破碎虚空》-《覆雨翻云》-《大唐双龙传》-《边荒传说》,来探讨一下魔门的斗争方式。
在《破》中,魔门只是一个理念,所学武功主要服务于政府的统治。黄易写《破》时,大概同金庸初写《书剑恩仇录》一样,情节简明紧凑,人物不繁琐,目标明确。而《书剑》和《倚天》中都有朝廷残害江湖人氏的描写。
到了《覆雨翻云》,魔门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系,主要通过武力手段来一统江湖消除阻力,进而为前元复仇。书中,首先是中原黑道势力之争,而后魔门出场,演化为民族之争与正邪之争,到最后没有明确的正邪之分,只存在理念之争。纵观全书,有卧龙生痕迹,从一开始的引子到主要人物出场、矛盾升级,充斥着追杀、亡命江湖,主角的不断提升直到最后一战定乾坤。所不同的是,卧龙生正邪分明,双方实力严重失衡,到最后难以自圆其说只能草草收场。而黄易,人物繁杂,各方势力粉墨登场,最后无关黑白,只是成王败亏。
《大唐双龙传》洋洋五百万字,从岭南到塞外,从西域到中原,气势磅礴,大有金庸的架构风范。黄易完善了魔门两派六道的体系,也赋予了各派详细的武学。大唐对比FYFY,魔门的手段、方式更加丰富,无所不用其极,明确以静斋禅院为主要对手,争霸江湖,再图控制天下,而双龙的出现则在魔门意料之外。在前辈武侠名家中,武林枭雄以夺取天下为目的的,卧龙生经常写到,但都华而不实,像《大唐双龙传》中魔门这样复杂的体系,确实是超出了传统武侠的范畴。
《边荒传说》是黄易谋求的另一次转变。魔门,只到书中情节进行到60%多的时候才出现,而黄易已经不再迷恋于描写一般的江湖纷争。最早出场的竺法庆只是连时应(谯纵)全局部署的一部分,而圣君慕清流竟从淝水之战以前就开始谋划天下大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竺法庆企图由北向南控制佛教势力,巴蜀谯家控制四川,利用桓玄争霸南方,江湖上的刺杀手段只是魔门发动战争的小插曲而已。同时,故事的主角已不再是一般的江湖人物,而是宋武帝刘裕、道武帝拓跋珪以及可以影响天下的边荒一剑燕飞。私下以为,这种转变就同金庸写《鹿鼎记》封笔一样。
由辅佐朝廷消除异己,到争霸江湖谋天下,再到发动战争夺天下,魔门的功能在黄易笔下一步步完善。实际上,只到《边荒传说》,黄易才点出了魔门的实质:一个被排挤的宗教异端,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夺取天下,进而宣扬自身思想价值!这也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异版吧。
其实,武学体系的转变只是思想转变的附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