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如何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_如何文艺又优雅地度过老年生活?


- #问答
  • 1、 文艺创作,如何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延安文艺精神,是时代需要,中国特色。我觉得文艺创作,更应该从思想中来,到思想中去。

    因为想象是个体的思想活动,来自于梦和大脑捏造空想,不是来源生活实际。中国文化其实从一开始儿就走了两个极端,现实和想象,《诗经》是现实生活,《山海经》和图腾龙就是想象。

    所以,我认为你提问的观点就错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为人民服务是没有错误的。但是想象力不是来源于生活,是来源于思想。你说庄周梦蝶是来源于什么生活呢?《逍遥游》是精神上的创作,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想象。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怎么去体验生活?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怎么去体验生活?

    我认为是有了思想才有生活体验,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什么说是中国的百年孤独?因为是陈忠实看了百年孤独以后,才有了白鹿原。思想里先有了创作,才会有文艺作品。

    所以说,文艺创作是先有思想后有生活体验,不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那么简单。所谓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说的跨行业写作,你是农民要写军人生活,就要到军人生活中体验,怕你写的不真实闹出笑话。

    我们天天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是不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的,因为你体验了几十年了,需要的是想象,是思想的高度,思想的境界,思想的感悟,思想的创造力,和”扎实的生活体验”无关。

    我们天天能看见石头,和石头打交道,贾平凹能写出《丑石》,编进学生课本,那么多作家都没体验石头吗?都没看见过石头吗?所以说是思想决定作品,而不是反过来到生活中体验作品。

    文艺创作就像思想的怀孕,你有了就是有了,没有就是没有,在生活中无法体验出来。

    我觉得文艺创作,更应该从思想中来,到思想中去。是思想的交流,不是生活的复制。

    @雪小浪:如果你说,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会给你点赞。

  • 2、 如何文艺又优雅地度过老年生活?

    世纪文化老人周有光有句金玉良言“人得多情人不老”,他的夫人张允和妙语添花“多情到老情更好”,人到老年最怕的是成天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总是关门自闭,足不出户,尤其是当下世事喧嚣,物欲泛滥,人心浮躁,老年人更需要情暖夕阳。

    人到老年重在“情”。



    一要愉悦心情。老年人心态要好,心胸豁达大度,才能做到自处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要有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一道不变的风景。确立精神支撑,无论琴棋书画,学习电脑,手机,种花养鸟,读书写作~~都是最佳的选择,自可陶醉其中。

    二要珍惜爱情。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恩爱夫妻多长寿。”人到老年,更要珍惜和巩固爱情。特别是一方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时,更需要发挥老伴的作用。剧作家吴祖光,精心关照半身不遂的新凤霞的事迹,是老年人学习的楷模。正像康德所说,“年老时像青年人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曲,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三要注重世情。老年人追求时尚不仅仅体现在衣食住行,可适时来点“老来俏”。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精神等于没有灵魂、没有支柱、没有立身之本。因此退休后思想不能退,精神不能下岗。我们应该把退休岁月作为第二个春天,不断学习进取,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勇立时代潮头,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

    人到老年贵在“淡”。



    首先要淡定人生。苏轼曾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由极高明而归于平凡,这才是成就。人生最美好的姿态应该是这样的,年轻时多吃苦,多种下福果,老了坦然面对身边的一切。正如某哲学家感悟的那样“年少的时候,总觉得人生的应该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才不枉此一生,但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后才恍然大悟‘人生中的精彩的事占5%,痛苦的事情占5%,剩余的90%则是全部是平淡’。”

    其次要淡泊名利。晚年被名利所累,实在是本末倒置,影响延年益寿。我们要在朴实无华的心境中生活,与自然中品味人生的艰辛,与宁静中净化自己的灵魂,你才能够在沉默中变得清醒,在贪婪中变得淡泊,对什么事情都看得开,想得通,拿得起,放得下。

    人到老年好在“放”。



    退休后忘掉工作。从此可以轻轻松松的过日子了,快快乐乐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可是有的老年人总是放松不下来,还说活得很累。其实是心累,不懂得取舍,而人到老年要放得下,方能延年益寿,阖家幸福。

    放下身份,放下架子,放开面子,放低调子。学会自我掉价,回归本真。你不把控命运,操纵你的就是命运,特别是一些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更要淡泊名利,当一个普通的老人,从日常平凡的琐事做起,你便会体味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滋味。

    放眼世界。人到老年人需要关心国内外大事,放眼开天下,才能够看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境界,才能够拥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和从容淡定。


    最后总结:世界著名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说过“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所持有的什么什么样的心态。”人到老年重在“情”,贵在“淡”,好在“放”,千般哲理成语之中,老年朋友们要把握的好,使思想趋于明晰,浮躁的心境才会回归之淡然,享受幸福快乐有尊严的晚年。

  • 3、 比较文艺的拜年文案都有哪些?

    1.岁末将至,敬颂冬绥,愿所求皆所愿,所行化坦途。多喜乐,长安宁

    新春即来,祈沐暖阳,盼所愿成所得,所遇为知己。久安康,共圆满

    2.今日无碍,明日无忧。秋冬冗长,你我皆好!

    3.年年皆胜意,岁岁都欢愉

    所许皆如愿,所行化坦途

    4.何其有幸,年岁并进。愿我们今年明年年年

    5.愿新年胜旧年,将来胜过往,我与旧事皆无憾,来年依旧迎花开

    6.祈心中所念皆可得偿所愿,风雨归舟亦能相依相安

    7.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新年快乐

    8.愿你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

    9.岁岁常欢愉,年年皆胜意。岁岁年年,万喜万般宜

    10.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眉目舒展,顺祝冬安


    想收藏更多走心文案,了解更多名人明星故事,公众号“奈何忧”哦!

  • 4、 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唯一的、最广大的、最丰富的源泉”。离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从生活中来的。但是生活中的素材是零散的,原始的,还需要作者对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和艺术创造,形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擅长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他在画竹之前,总是对竹子的自然形象反复观察,然后在心中反复酝酿,最后再把酝酿后的竹子画出来。先由“眼中之竹”(竹的自然形态)变成“胸中之竹”(酝酿中的竹的审美意象)进而画出来,最终变成“手中之竹”(画稿上竹子的艺术形象)。

    郑板桥作画的过程,说明了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重要命题。

    艺术作品如果不来源于生活,而由作者在象牙塔中凭空想象出来,就不可能反映真实的生活,就不可能具有生命力;作家如果不对艺术作品进行艺术构思,不进行加工创造,必然是一堆零散的素材,只是对生活的记录,就不可能高于生活,从而对人们的生活起不到指导作用。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