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寡嫂》这部小说?_对于“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匈奴人来说,如何称呼后母、寡嫂的子女?


- #问答
  • 1、 如何评价《寡嫂》这部小说?

    我看过这部以农村为题材的言情小说。小说讲的是主人公叶天和他的寡妇嫂子之间的曲折爱情故事。讲述了刚刚改革开放下的农村,人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快乐,人们都想过上美好的生活。小说中刻画出了一系列的各种各样不同性格的人物,如好色的村主任杨东兴,不想守活寡不安分的春云嫂。生态园中各种势力争夺,新潮的经理,奸诈的保安队长……小说以叶天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不同人的不同心理。小说语言朴实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人看完一章马上想接着看下一章。不错的,闲瑕之余值得一看的小说。

  • 2、 对于“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匈奴人来说,如何称呼后母、寡嫂的子女?

    在司马迁为匈奴人所做的传记《史记·匈奴列传》开篇,司马迁便点明匈奴人有别于汉人的一个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这一条习俗,便是本文题目中所说的「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一奇特的婚姻制度,被史学家称为「继婚制」,匈奴的「继婚制」在匈奴人那里,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最明确的一条证据,便是汉书中有关王昭君的记载。

    王昭君和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与另外三个美女所不同的是,王昭君的形象非常正面,她既不像西施、貂蝉那样引起战争,也不像杨玉环那样被指责为误国,王昭君是世所罕见的和平使者。

    昭君出塞,为汉和匈奴带来了永久的和平。

    所谓昭君出塞,是指大汉天子汉元帝应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将出身于良家被选入宫中的王昭君嫁与呼韩邪为阏氏。

    所谓阏氏,是把匈奴人对妻子的称谓音译出来的汉字,音同「胭脂」,某种程度上也具备「胭脂」的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伊屠智牙师。

    王昭君只跟呼韩邪做了两年多夫妻,呼韩邪便去世了,呼韩邪去世后,呼韩邪大阏氏(只是称号为大阏氏,并不是原配阏氏)的儿子雕陶莫皋继单于位。

    据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呼韩邪去世后,继位的雕陶莫皋想按照匈奴的习俗,把后母王昭君收继为妻子,王昭君内心无法接受,于是致信大汉天子,想要回到中原生活。

    时为大汉天子的汉成帝接到王昭君的求救信后,没有答应王昭君的请求,反而敕令王昭君遵照匈奴人的风俗,改嫁给雕陶莫皋为阏氏。

    接到敕令的王昭君无奈,只得再嫁雕陶莫皋。王昭君嫁给雕陶莫皋后,先后生下两个女儿。

    那么,问题来了,王昭君的三个孩子,相互之间当如何称呼呢?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生的长子伊屠智牙师该称王昭君的后夫雕陶莫皋为哥哥呢,还是父亲呢?

    对于这个问题,《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涉及到匈奴继婚制习俗的史书中并没有点明,或许在司马迁、班固、范晔等史学家看来,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很容易解决。

    既然匈奴人能把「继婚制」施行近千年而不出乱子,肯定不会在称呼这个小问题上栽跟头。

    我认为,在「继婚制」面前,匈奴人应当遵照父系关系而非母系关系。

    具体到王昭君这块,王昭君和先夫呼韩邪生的伊屠智牙师是王昭君后夫雕陶莫皋同父异母的弟弟,所以伊屠智牙师理应称雕陶莫皋为哥哥,这在呼韩邪去世前和去世后,都是不会变的。

    而王昭君和雕陶莫皋生的两个女儿,也就是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虽然跟伊屠智牙师一母同胞,但因为要遵照父系关系,所以她俩只能管伊屠智牙师叫叔叔。

    参考资料:《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元纪》、《汉书·匈奴传(下)》、《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