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都有哪些爵位世袭罔替的?_汤和为什么不是明朝开国六公之一?
-
-
1、 明朝都有哪些爵位世袭罔替的?
所谓世袭罔替,意思就是说可以世代承袭并且没有次数多限制。世袭是中国古代爵位和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在实行世卿世禄的先秦时代,从天子到最低级的贵族士,他们的爵位官职以及封地都是父子相承的。当时的这种承袭是无限次的,除非改朝换代或者是担任这个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这种承袭方才中止。
说白了,在先秦时代贵族是比较固定的。贵族和平民或者奴隶之间是不常变换的,在世袭罔替制度下,贵族就基本一直是贵族,而平民就只能一直是平民。这种情况的改变,是汉代以后。
到了汉代,官职已经不再是世袭罔替了,虽然当时选官还是多集中在官僚家族成员中,但汉代开始特定职务的官职已经不再是由某一个家族一直担任了。
到了魏晋时期,世袭制度被进一步细化,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两种。世袭罔替自然还是无限次的继承,并且爵位等级也一直不变。但世袭就不一样了,虽然可以继承,但爵位逐代降级并且是有次数限制的。
到了宋代,世袭罔替基本被取消,并且爵位也开始不能世袭。到了明朝,明朝宗室多被封为王爵,而外姓则被依次封为公侯伯等爵位。明朝宗室的封爵自然是可以世袭的,但外戚和功臣的爵位能否世袭则要看军功大小。军功大自然可以世袭,如果军功小则只能是一代受封。
明朝有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有的则不然,明朝可以世袭罔替的爵位多是明朝宗室的藩王。不过除了藩王,孔圣人一家的衍圣公一爵也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不仅是明朝,自儒家成为中国正统后,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一般说的世袭罔替均是指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
-
2、 汤和为什么不是明朝开国六公之一?
在开明功臣中,汤和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
他是朱元璋的发小,也是朱元璋参加造反的“领路人”,更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功臣。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汤和也是独当一面,领军讨平方国珍、陈友定,可谓功勋卓著。
然而,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却只被封为侯。
论资历,他是开国功臣第一。
论战功,他独当一面,平定方国珍、陈友定,也名列前茅。
比不过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还好说,为何连邓愈都能排到汤和前面呢?
战功不小,失误多 汤和驻守常州,屡挫张士诚;又担任征南将军,平定方国珍、陈友定;其后,又挥师北上,随徐达西征。
截至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之前,汤和的战功看起来是很大的。
然而,汤和的重大失误也不少。
平定陈友定,是秋风扫落叶,击败对手的难度不大,难点在于招降纳叛,彻底平定,尽快抽身参与北上作战。
汤和确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胜利。
1367年十一月出兵,正月就擒拿了陈友定,效率不错。
然而,在处置陈友定残余部队时却出现失误,导致陈友定余部复为乱。汤和再去征讨时又遭遇秀山贼的袭击,折损二指挥,遭遇失利。
最后,朱元璋不得不让李文忠替汤和擦屁股,直到当年闰七月攻取诸山寨,才彻底结束平闽战争。
其后,汤和又受命在明州造船,运粮到直沽,以支援徐达、常遇春北伐。
然而,由于飓风影响,汤和被迫将粮食改运镇江。
幸亏徐达、常遇春的北伐摧枯拉朽,没有顿兵城下,才没有引发粮运困难。
其后,汤和参与西征。
然而,汤和用兵不当,孤军深入,在山西韩店为王保保所败,使刚刚逃离大都的元顺帝为之振奋,部署反扑。
幸亏徐达善于用兵,将计就计,借力打力,才使西征取得大胜。
也就是说,汤和虽然说起来功劳很大,干成了许多大事,但实际上都干得不漂亮。
《明史》说汤和是因平定陈友定时的失误,“故不得封公”。
实际上,汤和的失误绝不只一个,要不是队友厉害,汤和前述几次失误,都会坏事。
好酒失言 此外,汤和虽然多智,但好酒,而且常常口出狂言。
在守常州时,他曾有事求于朱元璋,没有得到批准。
结果,汤和酒后狂言:我现在守此城,如坐屋脊,帮谁谁就能得利!
朱元璋听闻此事,很不高兴。
可以说,换做别人,朱元璋早就收拾了。
好在朱元璋对汤和知根知底,知道哥们就是酒后乱言,才没有多加追究。
然而,不追究,不代表朱元璋不记得这件事情,对你的恩赏肯定有影响。
这事,还真不怪人家朱元璋小心眼。
酒后妄言的毛病很多人都有,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胡说八道,非大将所应为。
功劳被比了下去 在开国六公中,李善长类似萧何,徐达、常遇春是顶级大将,这三位明显高一个档次,汤和是无论如何比不上的。
此外,李文忠、冯胜、邓愈,则是靠战功把资历更老的汤和生生比了下去。
到西征时,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位已在邓愈、汤和之前。
征伐山西后,朱元璋下诏,明确规定,冯胜在常遇春之下,汤和在冯胜之下。
资历略浅的邓愈,在很长时间内位在汤和之后。到西征之初,邓愈的地位与汤和基本相当。
然而,洪武三年,就是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前几个月,邓愈狠刷了一波功绩。他先是随徐达一起在甘肃大败王保保,俘敌8万余,随后又独自率军深入数千里,连败北元军,招降吐蕃,使河州以西皆纳入大明版图!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邓愈的战功由此彻底甩开了汤和!
所以,大明封六公,倒不是什么名额有限,六公的功绩确实明显高出一个档次!
能力确实不算突出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汤和的能力放在开国名将中确实有不少差距。
大封功臣后的次年,汤和为征西将军,率领廖永忠等人讨伐割据四川的夏政权。
然而,汤和对瞿塘的严密防御估计不足,进展缓慢。
老规矩,还得靠队友帮忙。
傅友德自陕西走陆路出击,迅速打开了局面,并通知汤和,要汤和快攻。
然而,由于江水暴涨,汤和又驻师不前,想邓水稍平后再进军。
结果,当汤和慢慢悠悠进军时,他的副将廖永忠已经先行一步,连战连捷了。
平夏战争,征西将军汤和本是主将。然而,论功之时,“傅一廖二”,没汤和什么事情。
次年,汤和又随徐达北伐,结果在断头山战败,又折一指挥。
直到洪武十一年,汤和守延安有功,才得以晋公爵,成了信国公。
洪武年间,汤和虽数战有功,但比起北伐的徐达、李文忠,平定辽东的冯胜,克服云贵的傅友德,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蓝玉,汤和的功绩确实太小了。
汤和不是没有机会,只是···能力确实有限。
因祸得福,得以善终 汤和毕竟与朱元璋相知多年,对朱元璋的想法是能摸得准的。
徐达、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不想再让大将长期带兵了。
在朱元璋发话前,汤和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危险,遂主动请辞:臣老了,不能再担负重任了,请让我回去养老吧!
朱元璋大喜,立刻批准,好生赏赐。
此后,蓝玉、冯胜、傅友德等人陆续被杀,汤和得以善终。
汤和之所以得以善终,绝非只是因急流勇退的明智。
洪武年间,由于能力有限,在中后期的战事中,汤和较少被赋予重任,因此在军中的影响力也就小了。
像李善长、冯胜,都是在赋闲之后被赐死的。
威胁不大,才是免于被害的关键!
汤和资历老,战功不小。
然而,他虽有智勇,但在开国文武中,汤和的能力确实不算突出。
因此,尽管他又是征南将军,又是征西将军,南征北战,但战功并不突出,未能成为“开国六公”之一,是十分正常的。
虽然靠着累积战功,汤和到洪武十一年时仍能晋为公,但他算是眼睁睁看着别人蹿升到他的前面去了。
然而,正因如此,汤和的威胁不大,能够得以善终,算是因祸得福吧。
-
3、 明朝的王爵制度分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吗?
亲王和郡王是什么爵位?没有这种说法。明朝还是沿用古制,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且公爵,明朝称“国公”是不允许参议朝政的。再往上就是王爵,俗称“王爷”,除了开国的几个功臣,明朝有“异姓不封王”的制度。你的说的亲王、郡王属于皇亲。毕竟皇家子女很多,但是帝位只有一个,没有得到王位但是有很有能力的(当然只是概说)多半就会被封王,这就又有了个“王位”,当然王位的继承人也只有一个,所以那些没有得到帝位有没有得到王位的皇家子孙,就依次向下,被封为郡王。郡王的位子也只有一个,就再往下分封县、乡、亭等各个等级,这些等级就不称王,称“侯”了。这些人一律不允许参政的(因为朱棣夺了皇位就下了政策),闲吃皇粮,国家养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