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什么叫韩国,和战国韩国有关系吗?有什么历史由来?_魏国为什么攻打韩国?
-
-
1、 韩国为什么叫韩国,和战国韩国有关系吗?有什么历史由来?
韩国的祖先是高句丽,跟战国时候的燕国,恐怕沾一点关系,因为燕国的领土,就包含了现在的韩国那块,隋朝时候打高句丽,因此隋亡,唐朝也打了高句丽,也失败了,后来好像被辽国给你饿了,战国时候的韩国是三家分晋,得韩家,以前是个大家族跟韩国没一毛钱关系
-
2、 魏国为什么攻打韩国?
在公元前344年的时候,诸侯国的会盟如期进行了,这一次总共有十二个诸侯国参与,魏惠王这个时候心思又动了起来,觉得到时候可以找一些理由攻打一下没有参与会盟的国家。魏惠王在筛选了一遍名单之后,他把目光放在了韩国,觉得韩国可以搞得定,于是开始制定攻打韩国的方针。
过了四年之后,魏惠王果然行动了,魏国决定去攻打韩国。魏国攻打韩国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对方没有参加当年的会盟,所以魏王就派了庞涓率领大军去攻打韩国,企图一举去消灭韩国。魏惠王的想法是很美好的,这一切要建立在没有任何的国家去救援韩国的情况下,事情才有可能发生。不过当时韩国的实力实在是太弱小了,根本不是魏国大军的对手,韩国的兵力是没有办法抵抗魏国的,韩国找到了齐国,希望齐国出兵来援救。
齐国的国君现在是齐宣王,齐宣王其实对于魏国一直很不满,当时也想过去攻打魏国,但是出于局面平衡的考虑,才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一次正好是一个机会,让齐国有理由去攻打魏国,但是他身边的大臣有的不建议去对抗魏国,觉得会让齐国无端损失很多的兵力。有的大臣就建议从这件事情谋取一些利益,可以去帮助一下韩国,毕竟不能看着魏国就这样在增强着实力。
齐宣王也很矛盾,确实如果正面跟魏国进行抗衡,齐国的损失也不少,而且是否能够从韩国获取到相应的利益还是另一说!于是齐宣王想听听众臣的意见,不过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让齐宣王也很苦恼。
最后,孙膑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这个方法可以说是两全其美。那就是可以决定去救韩国,但是没有必要为了韩国的利益而放弃本国的利益。对于齐国来说,可以先跟外面公布说自己会帮助韩国,但是先不要出兵,让韩国先去抵抗魏国的军队,消耗韩国和魏国的兵力,这样让他们双方都有损害了,这时候齐国的军队再出马,那么到时候就能够拿到最大的利益。
大臣们都说孙膑这个方法好,于是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就同意了这个决定。齐国一边是答应着韩国的救援请求,另外一边又看着双方在厮杀而无动于衷,观察着韩国能够坚持多久。而韩国的军队和魏国的军队交战了五次左右,孙膑觉得差不多了,齐国军队应该要出发了,于是慢慢悠悠地带着军队去救援韩国。
孙膑这一次的策略还是跟上次桂棱之战战略一样,而且还公开宣称自己又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了,让庞涓有本事不要回来。孙膑这句话非常气人,庞涓那边的大军却没有办法不重视,齐国军队万一真的偷袭大梁成功了,那魏国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他们又匆匆回来魏国国土进行驻守,这样一撤军了,魏国搞得两头都不到岸,让魏惠王非常生气。大家如何看?
-
3、 战国时期的韩国有没有强过?它实力怎么样?
感觉战国时期有点“强”,在韩昭侯在位期间,韩国国内举行了“申不害变法”。“申不害变法”没有效果,导致韩军五次败给了魏军。韩军曾经打败过入侵的秦军。战国前期,秦国崛起前,韩国与魏国打了两次大仗,第一次韩国赢了,第二次韩国却败给了魏军。韩军在韩昭侯在位期间,攻灭了郑国。韩军与魏军打了五战,五战都失败,后来向齐国求援。齐军在桂陵将魏军打败,魏将庞娟自杀。秦国撅起后,韩国一直遭受到秦军的入侵。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一共组织了五次合纵伐秦之战,那五次韩国都有份。后来武安君白起率兵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切断了上党与韩国首都新郑的道路,从而爆发了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后,韩国加入合纵盟军攻打秦国,最后十万合纵联军被二十万秦军杀得片甲不留。后来,在秦始皇灭六国时,韩国是第一个被秦军攻灭的国家。
-
4、 战国时韩国的「疲秦计」,最终却为秦修筑成了郑国渠。这是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韩国的疲秦计不仅仅只有水工疲秦计一条,还有很多疲秦大计,均实施了,但是最后都成就了秦国,削弱了韩国。所以说韩国的水工疲秦计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已的脚,苦了当时的韩国,富了当时的秦国,利了关中地区。
1、韩国术治盛行,多次疲秦。 韩国这个族群本是一个忠厚朴实的族群,在申不害变法之后,韩族快速变得奸诈阴险。韩国的先祖韩厥在处置赵氏孤儿这件事上,起了极大的作用,他一力促成晋国诛杀屠岸贾一族,并恢复了赵氏的上卿地位以及封地。因此在三家分晋时,韩族因先祖的道德优势,分得了晋国最肥沃的土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韩国对于魏赵两国有道德优势。
申不害以术治韩,前后历时十九年之久。术治说白了就是君主统治臣下的各种高级手段,就是奇谋大策而已。申不害死后,他的术治国家没有被韩国王族继承,但是治人的手段,谋国的计谋被无限发扬光大。
韩国为了存国,多次使出阴险手段疲秦,意图借他人之手抵抗秦国,或者借用其它手段让秦国无暇攻韩。
资周抗秦计:东周君突发奇想,想通过打击秦国恢复周王室的荣耀。但是王室衰微,军队太少,于是韩国派八万精锐资助王室,想以王室抵抗秦国。结果秦国一战灭了周王室,更顺带占了韩国几座城池。 移赵攻秦计:韩国先把上党之地献给秦国,又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赵国,两强相争,则韩国可存。这一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历时三年之久。秦国惨胜,赵国大败,从此秦国对天下的威压之势已形成。 水工疲秦计:长平之战后,秦国蛰伏休养,想建成关中大渠以解决关中水患问题。于是韩国派水家名士郑国入秦,意在让秦国花大把民力在关中大渠上,以工程疲秦,使之无法攻韩,如此韩国可存。 2、秦始皇策反郑国,建成郑国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郑国入秦后,吕不韦按排李斯与郑国主持修建关中大渠。工程开工不久,吕不韦下台,嬴政亲政。不久嬴政查出郑国来修渠的真实目的,有感于吕不韦以丞相身份淫乱秦国后宫,于是嬴政下了著名的逐客令,并将郑国下狱,打算名正典刑。
后来李斯在出关之时,给嬴政写了更加著名的《谏逐客书》,嬴政收回了逐客令,并与李斯共议关中大渠的事。关中大渠从卫鞅时就在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马,吕不韦离职前才匆匆上马。嬴政亲自到狱中说服郑国,委以大任,让郑国带百万民夫两年修成关中大渠。郑国作为水家名士,修大渠重于疲秦,于是郑国接受了该任务。
关中大渠建成后,郑国要回韩国领死,原来郑国的族人被韩国拘押,郑国不回韩,则郑族全体斩首。
嬴政知道情况后说:功臣不能全身,此君之过也。于是嬴政下令秦军攻韩,恩威并加,解救了郑国的族人,郑氏族人均迁入关中成为秦人。 郑国渠的建成,解决了关中数百年的水患,富实了秦国,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根基,为后来的关中地区成为天下中心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