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朝撑到沙俄南侵,会是怎么样的情景?_疆域辽阔的大明帝国,你最看好哪位皇帝?
-
-
1、 假如明朝撑到沙俄南侵,会是怎么样的情景?
说明朝撑到沙俄南侵,历史上明朝确实撑到了,但是崇祯时期,明军只在关内和辽东,够都够不着黑龙江的俄罗斯人,就更不会有摩擦了。所以题主如果一定要YY的话,倒不如说如果明朝解决了农民起义,并且成功的把大清挡在了关外(剿灭打败是都不可能了,充其量就是挡住),沙俄的扩张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首先声明一点,黑龙江流域从来就没被大明直接统治过,所设立的努尔干都司也只不过是大明的羁弥统治卫所,尤其是自从明宣宗战略收缩之后,这地方和明朝就没啥关系了。到时大清在和明朝打完松锦大战后,满洲兵力受损严重,建州海西东海女真数量不足,皇太极为此将征兵对象伸入了野人女真的部落,尤其是实力庞大的索伦族,为了保证强大的兵源,大清加强了对黑龙江的控制,所以就算是发生冲突,也是俄罗斯和大清直接的冲突。
事实上,如果1644年清军还没入关,那么东北地区的开发力度将会提前变大,而俄罗斯人的到来,怕是大清一次提前的武器升级的机会。
早在松锦大战的时候,清军的火炮火力就已经超越了明军,尤其是清军拿下松山城,靠都就是40门火炮齐轰。后来1643年的宁远大捷吴三桂之所以胜利,靠的是宁远城高,使得城防火炮射程比清军远,才让清军只能使用人海战术。
1644年清军没有入关,而是继续和大明对峙下去,清政府应该会提前重视沙俄的扩张,如果这场冲突在1649年爆发,那么清军将会提前接触俄罗斯的要塞炮-火力更大更强的大炮,这样一来,清军对明军的优势就更大了。再赶上福临也是有志之君,对大明的攻伐力度怕是要进一步加大,最后可能会硬生生的从大明手里抢走华北。而此时明军又要对付继李自成之后的又一波农民起义军……
-
2、 疆域辽阔的大明帝国,你最看好哪位皇帝?
明朝十六皇,我最看好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因为他拨乱反正,救大明王朝出火坑。
为什么说他拨乱反正?这还跟他在位所颁布的政策有关。
政治上,为了使官僚机器有效率,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改科举,重才能和品德,在官员出身方面规定了“南六,北四”的份额。
经济上,为了缓和他父亲耗费巨大的种种计划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财政困境,他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他还免除受灾人的田赋,并为他们免费提供救济物品。于逃民(农民无力付税和应付各种征用引起的——这是朱棣统治晚期的一个严重问题)方面,朱高炽免除重返故里的流民所欠的税,另外还免除登记地两年同样的税和劳役。
总之,朱高炽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大明王朝,使大明得以延续,所以我最看好他。
-
3、 给你一个机会穿越到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前夜你会如何拯救大明帝国?
谢邀。
首先,穿越应该是穿越到崇祯吧……穿王太监可没任何用处。
其次,穿越到李自成城破前夕,那是绞索已经套上脖子,就差脚底下一下了啊。北部已经糜烂,李自成百万大军临门,城中太监和官兵都等着投降。要拯救大明帝国,难度太大了,太大了,非常之大……
不过,真假设不顾我的抗议,把我给穿越过去了,好歹也要做垂死挣扎吧。为了百分之一的希望,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首先,赶紧选派忠诚可靠之人,把太子送出城去。如果一时找不到机会送,就先躲藏起来,等待城破的机会逃走。只要太子能到南京,至少可以避免南京群龙无首,皇室倾轧的现象。
其次,选派官员,赶紧出城去找李自成谈判。首先亮出条件,愿意封李自成为秦王,割据北部。甚至许诺不迁都,即让皇帝成为他威胁下的人质。但要求他抵抗满清。这样,以缓兵之计,为南部班子的建设留出余地。
其三,如果李自成连这个也不同意,那么直接派人告诉他,宽限三天(最少一天),皇帝将直接到他的营中,任凭他处置。但前提是李自成不得诛杀北京的民众和富商。对李自成来说,这个条件应该是很有诱惑力了。同时皇帝不是以投降的态势过去。
其四,到了当天,大摇大摆进入李自成营中,问李自成到底想要什么。提醒他自己也是大明的臣民,鞑虏入侵,导致朝廷加兵加税才是民众苦难的根本。发挥穿越者的口才和见识忽悠李自成。
上策:李自成答应接受王号,一起抵抗满清,那么明朝至少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未来复兴也不是没有希望。
中策:李自成不肯屈居于明之下,但同意二人天下,并立为帝。明朝退到江淮以南,崇祯可以作为太上皇人质留在李自成手中。虽然堪比靖康之耻,至少还能学南宋偏安。
下策:李自成非要灭明,则告知其不要对士大夫逼迫过度,不要残害百姓,不要动陈圆圆。之后自缢。宁亡于流寇,不亡于满清。
然后我看到了啥?数量不限的三件东西?
那就不必这么麻烦了!
首先是银两,给我来堆满皇宫的银两,几万万两。守城的明军先每人发一百两银子,然后宣布天下免税三年!
还有粮食。多多的粮食,山一样海一样的粮食。让大明朝不再有财政问题。
另外准备一些现代武器,比如手榴弹什么的,皇帝走到城头,放出榴弹。足够让贼寇知难而退了。
-
4、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为何会成为太监帝国?
史书上讲,有一次朱元璋批阅奏疏,站在一旁的一名老太监不经意间看到了奏疏中的一处错误,并给朱元璋指了出来,朱元璋一看确实是一个错误,但是他对这个太监的处理确是削去官职,驱逐回乡,尽管他知道这个老太监服侍他多年并且对他忠心耿耿,但是极强的权欲让他明白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史书上宦官干政的斑斑血迹犹在眼前,深谙权力斗争之道的朱元璋绝对不允许这种事在自己身上发生,此后,为了警示自己的子孙后代,他在皇宫中数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朝政”八个大字。
然而此后明宣总时为了牵制文官集团,加强了太监的文化教育,此时的太监随然还未干预朝政,但是已经摩拳擦掌了,终于在明宣宗死后,有文化的太监王振移走了朱元璋的那块牌匾,仗着小皇帝明英宗的宠信开始干预朝政,开了太监干政的先河,在明朝此后的很多年里,曹吉祥、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太监界的精英先后粉墨登场,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
监管,明朝有很多的极品太监,但是说明朝是“太监帝国”就有点言过其实了,相对于汉唐时期来说,明朝太监的祸患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汉唐时期,有多位皇帝死于太监之手,尤其是唐朝,这群身体不健全的奴才甚至可以随意废立杀戮皇帝,而在晚唐时期的著名的政治时间“甘露之变”中,包括多名宰职大臣在内的满朝文武被在皇宫之中被太监屠杀殆尽,而皇帝非但不能将凶手绳之于法还不得不嘉奖他们。
相比之下,明朝的太监们尽管也揽权乱政,贪赃枉法,陷害忠良,哪怕是魏忠贤这样坏到极品的太监也都是皇帝的奴才,非但不会威胁到皇权,反而对皇帝忠心耿耿唯命是从,只要皇帝一句话,不管权利有多大都会身死族灭。
以此来看,称明朝为“太监帝国”是缺乏常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