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哪一位被称为“木匠皇帝”?_明朝为什么出个木匠皇帝?


- #问答
  • 1、 明朝哪一位被称为“木匠皇帝”?

    简答:“木匠皇帝”就是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享年二十三岁,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母亲王选侍,十六岁继位,在位七年。

    朱由校在位期间,任用自己的奶妈客氏和宦官(太监)魏忠贤,客氏与魏忠贤专权,造成旷世奇冤“东林党”案,辽东战局危机。

    明清史专家说朱由校是“至愚至昧之童蒙”。从小不喜读书,却对木匠工作产生极大兴趣。其木工、油漆手艺水准极高。据说是“巧匠不能及也”。

    天启五年(1625年),故宫三大殿改造,明熹宗朱由校亲临现场,参与设计,并亲自制作。砌筑造墙、竖柱上梁、雕刻装饰都有他的身影,有时候和工匠一起加班赶制工期,忘掉了自己身份。据说他亲自设计制作了不少巧夺天工的木制玩具和神话、故事道具。对于朝政却没有什么兴趣。为客氏、魏忠贤专权客观上大开了方便之门。

  • 2、 明朝为什么出个木匠皇帝?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红颜未老恩先断,最是无情帝王家。

    这就是命。其实他们并不像当皇帝,但是命中注定他们一辈子只能这样度过,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谁叫他们出身帝王之家。

    不但明朝有木匠皇帝,历史上还有很多奇葩的皇帝。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乞丐皇帝——齐后主高维

    生意皇帝——齐废帝萧昭业

    偷盗皇帝——汉恒帝刘志

    一票皇帝,不爱皇帝。其实存在很多原因,有的是昏庸至极、有的是心机手段、还有的是纯纯的爱好。

  • 3、 木匠皇帝明熹宗的木工有没有存世的被验证过的呢?

    大家都知道明朝时有一位做木匠而出名的皇帝,他便是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

    明·天启年熹宗朱由校皇帝唯一存世遗作为【江山在握】墨玉笔架。也是唯一留存至今的作品。据说这件《江山在握》的价值超过亿元。想想都让人觉得震撼。

    【江山在握】墨玉笔架

    ◆这尊笔架集合了大美上乘的文化内涵于一体,虽然有一点残,但从整个形来看,依然那么气势磅礴,稳重厚实,要达到这种心境的人,一般人绝无如此大悟觉悟,更何况这样的作品,所蕴含的内容,不要说古时,就是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见有哪位达官贵人做一个这样的东西放在书桌案头,况且这尊笔架所表现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和物,作者通过这尊笔架想诉说什么?这也许是作者永远也不想告诉他人的心曲。

    ▲江山在握荣誉证书

    ◆这尊笔架引起人好奇,是那座城墙,是谁把一座山放在自己的院子里呀?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自己有利吗?对别人有害吗?城墙的意义:防卫,保护。小者护院,大者卫国!

    【文献记载】中国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秦长城和明长城。两座城墙都是用来保卫国家安全的。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万里长。

  • 4、 朱由校变成“木匠皇帝”,究竟应该怪谁?

    他变成木匠皇帝,最主要的责任人是他爷爷-万历皇帝。

    朱由校的父亲-朱常洛,虽然是万历皇帝的长子,但是万历皇帝很不喜欢这个儿子,不给他请老师教授文化知识,在皇宫中倍受冷落。

    可想而知,朱由校作为朱常洛的儿子,小时候更是没有老师教授文化知识,像一个野孩子一样到处玩,偶然间的一个机会,和一位宫里的工匠学会了木工,便以木工打发时间,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手艺,不能自拔。

    所以,朱由校变成木匠皇帝主要的责任人是万历。

  • 5、 木匠皇帝明熹宗一生过得幸福么?

    首先,他过得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后人只能做推测。

    朱由校其人童年较为不幸,父亲朱常洛是个爹不疼的孩子,神宗喜欢三子朱常洵。他朝不保夕,对儿子朱由校自然谈不上有多关注。而生母王氏地位低下,出身宫女。

    登基之后,朱由校没有放弃帝王责任,他尽力维持大明帝国的运转,与东林党为敌,任命毛文龙,袁崇焕,孙承宗维持辽东。

    他爱好木匠活,但是没有因此对朝政放手不管,他是悲剧人物,徒留悲叹给后世。

  • 6、 如何评价木匠皇帝朱由校?

    大明王朝共十六帝,朱由校,明熹宗(1605年-1627年),16为继位,在位七年,是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朱由校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孙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的异母兄。朝廷处于空转状态。而且万历也不喜欢当时的长子朱常洛,所以放任其自流,甚至不给他读书的机会。父亲朱常洛都没机会读书,孙子也如此。



    由于万历无暇顾皇太子及皇太孙的读书问题,故朱由校文化程度很低,堪称"文盲皇帝"。再加上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太短,短到差两天一个月的时间,就因病去世。

    一、文盲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没有文化底子,身边的太监们也是文盲状态,常常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常多次涂改,颁发出去就是文理不通。

    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句,原意是说他们为平息叛乱四处奔走,很是辛苦。太监把"追奔逐北"读成"逐奔追比"。解释成追赶逃走,追求赃物。天启帝听了大发雷霆。江西抚军不但未得到奖赏,反而受到"贬俸"的处罚。


    还有一年,扶余、琉球、暹罗三国派使臣来进贡一些珍品,魏忠贤由于也不认识字,就递给了朱由校。朱由校也是两眼一抹黑,实在看不懂。于是自己臆断为恃这些人来交涉什么问题,提出的条件,就装作非常愤怒的样子,随手将奏章往地下一掷,说:“外邦小国好没道理!”说罢,竟然走了。

    二、痴迷做手工的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

    明熹宗所做的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

    朱由校亲手制作的娱乐工具也颇为精巧。他用大缸盛满水,水画盖上圆桶,在缸下钻孔,通于桶底形成水喷,再放置许多小木球于喷水处,启闭灌输,水打木球,木球盘旋,久而不息,朱由校与妃嫔在一起观赏喝彩。



    有一次他做了个花园,里面的可以走路,鸟可以唱歌,水能流动。朱由校有时候做好了一件精致的物品,高兴的手舞足蹈,欣赏够了就拆了,重新做。

    三、被架空的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生活中的一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手工活上。并且沉浸在作品中的时候,朱由校很难自拔,更怕别人去打扰。

    所以就被魏忠贤利用上了这一点。朱由校忙手工时,常对魏忠贤就说你看着办吧。魏忠贤权利大了,就大肆的利用朱由校放权的机会,去迫害一些和他政见不合的东林党人,制造了一些冤案,搞得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与魏忠贤二人一起联手,共同打压朝廷中的忠臣,并且迫害怀孕的妃子,甚至皇后怀孕,客氏利用手段都让其堕了胎,还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死胎,有的长到一两岁就死了。

    因为客氏,魏忠贤在湖中划船作乐,结果船翻了。朱由校被救上来不久就撒手人寰。临终之情,朱孝把帝位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四、不作为的皇帝朱由校。

    首先,不识字,不懂装懂。而且朱由校也需要有个人帮他处理朝政之事,那就是他从小的老仆人魏忠贤。

    其次,朝中东林党人和阉党一直闹个不停,而且还对皇上进行指手画脚。为了制衡东林等人,万历需要一个代言人,魏忠贤虽然也目不识丁,但是善于逢迎巴结,颇得朱由校的信任。

    最后,朱由校不是一个好皇帝,由于做木工而荒废了朝政,不知道孰重孰轻。

    综上,朱由校的一生,由于爷爷的不作为,父亲的早逝而接过了做皇上的接力棒。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他更愿意做一个木匠,而不是去做一个皇上。做皇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做工匠想却是他的一生的追求。

    有人说,朱由校明知道乳母客氏和魏忠贤一起联手胡作非为,那么为什么不去制止呢?

    可能朱由校把他们看作自己的长辈,偶尔犯点错误也可以容忍的那种,他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且在朝廷政务的处理上,魏忠贤是他的左膀右臂,是朱由校的拐杖,朱由校离不开他,所以就不去制裁。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