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马基雅维利和他的《君主论》?_西方的《君主论》与中国的《韩非子》比怎么样?


- #问答
  • 1、 怎样评价马基雅维利和他的《君主论》?

    1513年12月,马基雅维利的惊世之作《君主论》问世,引发了激烈争论,影响了后世许多政治家。他在书中提出人“性恶论”,君主为达目的而可以不择手段的原则,即“马基雅维利主义”。伏尔泰说他是一个“邪恶的歹徒”,休谟则称之为“伟大的天才”。恩格斯称马基雅维利为“巨人”,马克思也称他为近代政治学的先驱。

    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欧洲的若干学者坚信,千百年来,人类写过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一是《君主论》,二是《孙子兵法》,三是《智慧书》。”恩斯特·卡西尔说:“马基雅维利对于政治行为的研究无异于化学家对于化学反应的研究,,他以科学家的冷静和沉着来看待这些东西。马基雅维利所开出的是政治处方。”

    16世纪30年代起,《君主论》风靡一时,但在50年代末被列为禁书,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名誉,进而畅销世界。但是到20世纪后期,人们才逐渐地以平静的心情和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它。在西方,这部书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验尸报告”。欧洲的若干学者都相信,千百年来,《君主论》是人类写过的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一直以来,关于《君主论》的讨论有很多,有的人认为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有的人则认为它是一部教育暴君的强盗手册。在我看来,《君主论》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是有一些可取之处,如关于如何处理与下级的关系,如何处理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如何维持自己的统治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采纳吸收的。但是有一些,比如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可以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不计较道德伦理,这些是应该得到批判的。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体来说,我们重读《君主论》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让自己可以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当今社会错综复杂,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技能,而《君主论》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技能

  • 2、 西方的《君主论》与中国的《韩非子》比怎么样?

    把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与韩非的《韩非子》放在一起比较,看似有些无厘头,不过也并不是凭空瞎想。目前网络上很多的文章在对这两部著作作比较的时候,都是针对两部著作中思想性的观点来看的。比如说,一些文章中提出的,这两位作者都认为人生来就是非善的,利己的,功利的,不过对于韩非子来讲人只不过是遵从本性的趋利避害。再比如说两个人都认为为了达到“正确”的目的,可以使用不择手段,强调作为王者的“驭下之术”,要善用权术、懂得维持君威、同时要有“识人之明”,总之从核心思想上来讲两个人都强调建立强有力王权的必要性。

    为什么两个时间相差千年,距离两端的人在一些根本性的君王之道的问题上会有这样的一致性。这与这两个人生活写作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马基雅维利出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家族从父辈之前就开始没落了。这个时期实际上与韩非子所在的战国有很多的相似性。这个时期的意大利早就没有了古罗马先辈的荣光,亚平宁半岛上邦国林立,相互之间也并不和谐。随着西欧发展,意大利地区曾经拥有的经济贸易地位也受到威胁,在西班牙、法国、奥地利逐渐开始结成民族国家而不断强大的时候,意大利的各个公国则征战阴谋不休,反而受到了其他西欧国家的任意摆布。正是基于此,马基雅维利一直希望可以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形成,并且多次在战乱中为自己的国家佛罗伦萨进行游说。

    韩非也有着类似的经历,他出生在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家庭中,曾经是荀子的学生。他眼睁睁的看着战国后期自己的国家越来越积贫积弱,因此一直希望将法家思想中应用到制度的建立中,振兴国家。尤其面对不断强大的秦国,这种忧虑就越来越加深,却在韩国不受重视。反而是当时的秦王实际上很欣赏韩非,最终加以任用,却为了保存韩国而与秦相李斯不和,最终也因此而死。也许从这点历史背景上的比较也能了解一二两个人的思想背景。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