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目的是”匡扶汉室”吗?为什么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_诸葛亮明知不可能匡扶汉室,为何对刘家两代忠心辅佐,死而后已?
-
-
1、 诸葛亮北伐目的是”匡扶汉室”吗?为什么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匡扶汉室的志向,刘备编草鞋时就有了,现在三分天下已有其一,诸葛亮当然更可以去想,去做。
明显,论实力,蜀汉无论在人口、田赋、军力、人才上大大逊色于曹魏政权,硬干肯定是要吃亏的。但简单的数字对比并不能判定胜负,以弱胜强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三足鼎立的情况下,诸葛亮结盟孙吴,减少对立面,同时七擒孟获,稳定大后方,可以说这些基础工作他已经做的非常好了。
诸葛亮知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等待一个曹魏政权生变内乱的机会。因为他看到敌方阵营的司马氏家族、钟氏家族绝非善类,一直在蠢蠢欲动,内变只是时间问题。
坐等天上掉馅饼肯定也不足取。北伐虽然耗费兵马钱粮,但是至少有两个作用。
一是练兵,锻炼队伍。
二是以动求变,变中寻机。
在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的情况下,匡扶汉室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
遗憾的是,天不加年,诸葛亮星落五丈原,未能实现复汉兴汉的梦想,不过,他尽力了。
不要轻易去怀疑诸葛亮,因为他真的是诸葛亮,我们只是事后诸葛亮。
-
2、 诸葛亮明知不可能匡扶汉室,为何对刘家两代忠心辅佐,死而后已?
匡扶汉室,是诸葛亮自己的理想。刘家两代为诸葛亮搭建了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家两代,死而后已,本质上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而在诸葛亮心目中,能得其主足矣。
诸葛亮高卧隆中,遍观天下群雄,除了曹操、孙权,其他皆为割据势力,早晚定会灭亡。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需要寻得一位雄主,辅佐雄主成就汉高祖和光武帝那样的伟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诸侯群雄之中,这样的雄主只有刘备。
因此,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之际,诸葛先生对刘备开口就问:敢问将军之志?刘备答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非常满意。于是,他不问你刘备封我何官职?也不问给我什么待遇?直接就和刘备下山出发了。
至于刘备是不是真心?会不会易志?诸葛亮自信根本就没有必要考虑。
因为,诸葛亮深知其实自己也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再说,他自己需要的也仅仅是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而已。若刘备父子不是那样能够带领自己实现伟业的主公,那自己就把他们打造成那样的主公;即使他们不能被打造成为那样的主公,自己也可以打造那样的“业绩”。
总之,只能说诸葛亮明知匡扶汉室难度很大。但他也深知,在汉室气数将尽之时,还要执着追求兴复汉室,这样的伟业其能轻而易举?
“天生我才必有用!”。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旷世之才,不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生,那岂不是还不如“躬耕陇亩”?
-
3、 曹魏和蜀汉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孙吴是怎么解释政权合理性的?
祥瑞啊。
刘备或许不是皇叔,但人家刘姓血脉是真的,当汉帝“死”了的时候,他站出来抗汉室大旗,情理上多少说得过去。
曹魏手中拿着汉帝,人家皇位是名正言顺继承来的,是三国中最具“法理”的政权。
孙权有点抓瞎。他既不是汉室血脉,又没有皇帝握在手中,能怎么办?还真难不住孙权,他来个“君权神授”。
东吴某个太守:报告大帝,我辖地发现麒麟。
某个县令:我这铁树开花了。
...... 孙权身边近臣:主公,祥瑞不断现世,这是老天爷让你当皇帝啊!
孙权:既然天意如此,我便登基称帝。
看孙权年号便能品出浓浓的“祥瑞”味: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三国影响深远,不仅仅因为文臣猛将间的故事,而是它为后世提供很多模板。
例如曹操的霸府。后世权臣皆用霸府来维护自身权力,桓温、刘裕、杨坚无不如此。
孙权的祥瑞也是一例。
-
4、 曹操和刘备有没有过匡扶汉室的想法?在什么时期?
思想上无法判断。从行为上来看,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前应该一直在以汉献帝的名义四处征战,实质上也为汉献帝打败了很多军阀。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如何建立自己的政权上。刘备这边整天说要诓扶汉室,但是在行动上好像缺乏了一点。
-
5、 那些名士选择曹操时,都说曹操可以匡扶汉室,曹操的真实目的是振兴汉室吗?
所谓“匡扶汉室”,其实就是个旗号问题,无论曹操心底里愿不愿意,他其实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汉贼”了。可你作为一个名士,前去投靠,总不能直接说我来帮你争夺天下——无论事实如何,大家还是要一块遮羞布。
曹操有没有想过匡扶汉室?那是必然的,而且他曾在此事上付诸行动。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人们皆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伦理纲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明面上挑战皇权,这是“君权神授”所难容的,曹操的形象也就难免渐渐从魏晋时期的超世之杰演变成为欺世奸雄。但若说三国时期谁最忠于汉室,除了汉朝那些顽固派的旧臣外,还是要算上曹操。
汉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到洛阳任北部尉。这个时候汉朝内部各大势力正加紧准备搞一波大新闻,却让曹操抢了先。他搞了个五色棒,三令五申,说要严肃法纪。洛阳天子脚下,名流人流的不计其数,治安自然难管。那皇帝近臣蹇硕的叔父蹇图便以身试法,违禁夜行,被曹操令人以五色棒打死。这是曹操第一次为他匡扶汉室的胸怀付出代价。
《三国演义》里,虚构了一出青梅煮酒的故事,说曹操与刘备论英雄,说天下的英雄就你我两个了,其实从现实上来看,刘备更像是欺世的奸雄,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里面有多少的含金量有待考究,这里我们就不去挖了。其实更忠于汉室的,却是刘备手下的关羽。
当年曹操准备与袁绍决战,刘备乘机在曹操背后搞事情,曹操便先举兵攻打刘备,活捉了关羽,对他以礼相待,《三国志》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亭侯”在汉朝决非很高的官位,但因是盖着汉帝大印的爵位,关公可是背了一生。
曹操虽然坐拥皇帝之实,却不行皇帝之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他是比刘备、孙权更有资格称帝的人物,却一生不履帝位,还要子孙来追谥。
可能有人说,当权势已成,可还政于献帝刘协。只是刘协等汉室遗族所行之事,如衣带诏之类层出不穷,实难让人苟同,又有谁能禁得住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