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定隆中,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为何会选择去匡扶汉室呢?_诸葛亮明知不可能匡扶汉室,为何对刘家两代忠心辅佐,死而后已?
-
-
1、 三分天下定隆中,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为何会选择去匡扶汉室呢?
三国时期最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当属诸葛亮。他高瞻远瞩,提出中原和江东都不可图。诸葛亮唯有去蜀地,才有可能建功立业。
三国时期,最大的智慧,一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另一个就是隆中对。
诸葛亮很像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之后,晋国称霸长达140年,晋悼公时,国力达到鼎盛,八年之内,九合诸侯。
无论是晋文公、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皆是在管仲尊王攘夷的口号之下。敬服王命,以绥四国。
诸葛亮可谓管仲转世。
诸葛亮选择帮刘备匡扶汉室,有一下原因:
一、想建立一番功业。
二、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诸葛亮与刘备一拍即合。走向可匡扶汉室之路。
-
2、 诸葛亮明知不可能匡扶汉室,为何对刘家两代忠心辅佐,死而后已?
匡扶汉室,是诸葛亮自己的理想。刘家两代为诸葛亮搭建了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家两代,死而后已,本质上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而在诸葛亮心目中,能得其主足矣。
诸葛亮高卧隆中,遍观天下群雄,除了曹操、孙权,其他皆为割据势力,早晚定会灭亡。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需要寻得一位雄主,辅佐雄主成就汉高祖和光武帝那样的伟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诸侯群雄之中,这样的雄主只有刘备。
因此,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之际,诸葛先生对刘备开口就问:敢问将军之志?刘备答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非常满意。于是,他不问你刘备封我何官职?也不问给我什么待遇?直接就和刘备下山出发了。
至于刘备是不是真心?会不会易志?诸葛亮自信根本就没有必要考虑。
因为,诸葛亮深知其实自己也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再说,他自己需要的也仅仅是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而已。若刘备父子不是那样能够带领自己实现伟业的主公,那自己就把他们打造成那样的主公;即使他们不能被打造成为那样的主公,自己也可以打造那样的“业绩”。
总之,只能说诸葛亮明知匡扶汉室难度很大。但他也深知,在汉室气数将尽之时,还要执着追求兴复汉室,这样的伟业其能轻而易举?
“天生我才必有用!”。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旷世之才,不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生,那岂不是还不如“躬耕陇亩”?
-
3、 曹操是真的不想匡扶汉室吗?
可以这么说,曹操一开始绝对是想拯救汉室的。但是随着自己实力的加强社会的发展。你也不得不走到改朝换代这个地步。正如他说的。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因为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刚董卓废了刘辩让汉献帝继位的时候。十几路诸侯准备声讨董卓只有曹操和动作干了一仗。若不是曹洪,几乎丧命。这次战争最能显示出曹操的对汉朝的忠心。
其实一开始也是真心对汉献帝的,但是随着自己实力的加强,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如果曹操继续臣服汉献帝,自己就可能被当成权臣除掉,为了自己的安全,就不得不让汉献帝失去权力。
自己这帮兄弟是自己打天下,一路走过来的,汉献帝并不信任这帮人。就算是曹操,把权力交给汉献帝,这一帮人也不会同意。他们跟谁打的天下?就想得到回报,汉献帝不会奖励他们。
所以说基于上述三点原因,曹操原本是对汉朝的忠心,但是后期不得不因为自身安全和手下人的名利,不得不走向另一个极端。
-
4、 曹操和刘备有没有过匡扶汉室的想法?在什么时期?
思想上无法判断。从行为上来看,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前应该一直在以汉献帝的名义四处征战,实质上也为汉献帝打败了很多军阀。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如何建立自己的政权上。刘备这边整天说要诓扶汉室,但是在行动上好像缺乏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