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寡嫂李氏究竟是谁?_对于“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匈奴人来说,如何称呼后母、寡嫂的子女?
-
-
1、 红楼梦里的寡嫂李氏究竟是谁?
贾政和王夫人的大儿子贾珠的老婆,贾宝玉的嫂子,贾兰的妈妈李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荣国府长孙贾珠之妻。贾珠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李纨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李纨青春守寡,心如“槁木死灰”,是封建淑女,是标准的节妇,是妇德妇功的化身。但她进入大观园后,恢复了青春朝气,不但带领诗社兴旺发达,而且把大观园治理成青春女儿的净土和乐园。
-
2、 对于“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匈奴人来说,如何称呼后母、寡嫂的子女?
在司马迁为匈奴人所做的传记《史记·匈奴列传》开篇,司马迁便点明匈奴人有别于汉人的一个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这一条习俗,便是本文题目中所说的「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一奇特的婚姻制度,被史学家称为「继婚制」,匈奴的「继婚制」在匈奴人那里,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最明确的一条证据,便是汉书中有关王昭君的记载。
王昭君和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与另外三个美女所不同的是,王昭君的形象非常正面,她既不像西施、貂蝉那样引起战争,也不像杨玉环那样被指责为误国,王昭君是世所罕见的和平使者。
昭君出塞,为汉和匈奴带来了永久的和平。
所谓昭君出塞,是指大汉天子汉元帝应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将出身于良家被选入宫中的王昭君嫁与呼韩邪为阏氏。
所谓阏氏,是把匈奴人对妻子的称谓音译出来的汉字,音同「胭脂」,某种程度上也具备「胭脂」的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伊屠智牙师。
王昭君只跟呼韩邪做了两年多夫妻,呼韩邪便去世了,呼韩邪去世后,呼韩邪大阏氏(只是称号为大阏氏,并不是原配阏氏)的儿子雕陶莫皋继单于位。
据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呼韩邪去世后,继位的雕陶莫皋想按照匈奴的习俗,把后母王昭君收继为妻子,王昭君内心无法接受,于是致信大汉天子,想要回到中原生活。
时为大汉天子的汉成帝接到王昭君的求救信后,没有答应王昭君的请求,反而敕令王昭君遵照匈奴人的风俗,改嫁给雕陶莫皋为阏氏。
接到敕令的王昭君无奈,只得再嫁雕陶莫皋。王昭君嫁给雕陶莫皋后,先后生下两个女儿。
那么,问题来了,王昭君的三个孩子,相互之间当如何称呼呢?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生的长子伊屠智牙师该称王昭君的后夫雕陶莫皋为哥哥呢,还是父亲呢?
对于这个问题,《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涉及到匈奴继婚制习俗的史书中并没有点明,或许在司马迁、班固、范晔等史学家看来,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很容易解决。
既然匈奴人能把「继婚制」施行近千年而不出乱子,肯定不会在称呼这个小问题上栽跟头。
我认为,在「继婚制」面前,匈奴人应当遵照父系关系而非母系关系。
具体到王昭君这块,王昭君和先夫呼韩邪生的伊屠智牙师是王昭君后夫雕陶莫皋同父异母的弟弟,所以伊屠智牙师理应称雕陶莫皋为哥哥,这在呼韩邪去世前和去世后,都是不会变的。
而王昭君和雕陶莫皋生的两个女儿,也就是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虽然跟伊屠智牙师一母同胞,但因为要遵照父系关系,所以她俩只能管伊屠智牙师叫叔叔。
参考资料:《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元纪》、《汉书·匈奴传(下)》、《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
3、 独臂弟弟心疼寡嫂娶她为妻,种茶日赚千元住小洋楼,你还知道哪些身残志坚的故事?
“身残志坚,心比海宽”,这是补鞋大叔在山农心里的印象。
大叔今年已有50多岁,做补鞋这个行当已经30几年了。他是家里的老大,后面还有两个妹妹。他出生时发现双腿畸形,右脚掌直接向右拐到了后边,而且还有侏儒症。面对这样的孩子,他的父母本想遗弃他,在那个年代孩子被遗弃那是常事。不过毕竟是条人命,而且医生也说他这样的情况活不到多久,很可能有许多病症出现而结束生命。因此,父母改变主意打算养到他自己离开,这样他们心理会好受点。
就这样大叔过的每一天,也就是他父母等待他死亡的每一天,这是一个很讽刺的对比。或许老天可怜他,直到他第二个妹妹出生,他都还是好好的,偶尔生病也能痊愈,没有生命危险的迹象。但在父母心中他没有什么用,除了给他吃饱穿暖,没有让他上过一天学。
这样的生活持续到他15岁,他依然活的健健康康的,除了比同龄人矮了很多,走路必须用拐杖之外。有一次他妹妹被人欺负,他看到了跑去帮忙,被人打的很惨,还被嘲笑是“矮瘸子”。这件事情发生后,妹妹不但没有感谢他,反而怪他的出现让妹妹被人嘲笑是“瘸子妹妹”。父母也说他什么都干不了,只会浪费粮食。在多方的嘲笑、指责下,第二天他一个人偷偷的离开了家。他的离开,没有引起家人的在意,没有任何一个人去找过他,从此他开始流浪。
不过对于这样顽强不屈的人,老天也是公平的。大叔遇到了一个修鞋的老头,也是无儿无女。他便认了干爹,从此开始学习补鞋。他学好手艺后,他便回到自己的家找父母,那个时候两个妹妹马上要读大学,家里负担颇大。他没有怪家人当年对他的不管不顾,反而担下了一起供妹妹读书的责任。从此,家乡的集市多了一个侏儒症带瘸子的补鞋匠。他忍受着各种各样对他的嘲笑和侮辱,总是笑哈哈的面对客户。就这样他这辈子供养出两个大学生,还帮妹妹安家,为三个老人养老送终,他这辈子可以用付出了一生来形容,但换来的是他孤家寡人寄居养老院。
有时候也有人说他傻:”把两个妹妹养出来,他们赚大钱,住好房子。他自己落得什么也没有的下场”。但他总是说:“这条命是赚回来的,他这辈子过得了无遗憾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有时候去补鞋时,就要大叔说说他小时候发生的事,就这样山农知道了他的故事。每每与他比起来,自己都自愧不如,我们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都比他优越,可我们却做不到他那般的坚强。
山农在此呼吁大家,让我们看看身边的残疾人,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的生活着,请拿开异样嘲笑的眼光,伸出我们的友爱之手,拉他们一下,或许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