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兼并郑国的呢?_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灭掉郑国的?
-
-
1、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兼并郑国的呢?
郑国是春秋初年小霸的那个郑国,韩国是三家分晋的这个韩国(不是今天的韩国),在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兼并郑国的呢?
三家分晋后,赵国都城在晋阳,魏国都城在安邑,韩国的都城在平阳。
韩国都城平阳在韩国边远地区,四周全是魏国的领土,而魏国在战国初年大杀四方,令韩国兄弟坐立不安。
公元前416年,韩武子迁都宜阳。这次迁都既要躲避魏国的锋芒,也想将战略中心转移到洛阳盆地来。
韩国领土除了被魏赵包裹,南部还与楚国接壤,但韩国单独去挑战楚国是不可能的。韩国东侧是郑国,这才是韩国最主要的目标。
郑国在春秋初年非常强大,繻葛之战郑国大胜东周王师,郑军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差点生擒周天子。
郑庄公去世后,诸公子争位几十年,郑国内部大乱。郑国与晋、楚、宋、卫开战,胜少负多。郑国全盛时期的领土,有八成被楚晋两国瓜分,到战国时期郑国已经是个小国。
韩景侯为了兼并郑国,将都城由宜阳迁往韩郑边境的阳翟,以便进行闪电战,速战速决。
不只是韩国迁都,赵国也将都城从晋阳迁到中牟,后来又迁到邯郸。魏国也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三晋都迁到东部来,逐鹿中原。
公元前376年,十五万装备精良的韩国强弩材士,突入郑国境内,直扑都城新郑。
韩国盛产青铜,兵器冶炼技术非常先进,韩国出口强弓劲弩到其他诸侯,苏秦曾经说过:“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装备这些精良兵器的韩国军队,称为强弩材士,韩国的强弩材士经常联合魏赵一起出兵,作战经验丰富。
韩郑边境距离新郑不远,韩人一个日夜便抵达新郑,郑国斥候只比韩军早到达新郑一个时辰而已。
经过一番浴血奋战,韩军打开新郑南门,十几万韩军蜂拥而入,新郑城破。
这一年,韩国将都城迁到新郑,自此韩郑一家,韩国实力大涨。纵横春秋和战国初年几百年的小霸郑国,就这样逐渐融入韩国。
韩国成了战国七雄,而宋国、越国、中山国等国没有,真要感谢这些韩人先辈打下的殷实基础。
-
2、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灭掉郑国的?
郑国被灭有其地缘上的必然性,也有郑国国力衰弱的原因,以及最后关头,自己的内乱和政策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当然,这也是他逃不掉的历史宿命。
郑国是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最初受封在今天的陕西榆林地区。当时周王室迫于形势压力,向东迁徙。郑国第二任君主郑武公,为了尽到拱卫周王室的责任,决定随周王室东迁。由虢国和郐国献出十座城池,供郑国作为新的封地,这就是后来的郑国。
郑国的地缘劣势,存在灭国的必然性
郑国西邻周王室,西北是强大的晋国,南面是楚国,西有强秦,东北是齐、卫,东面是鲁、宋。从地缘上来讲,这是一个四战之地,处于战略要冲,未来无论哪个国家之间发生争端,郑国都很难逃脱被牵连。
事实上郑国的悲剧也就是源自于此,春秋晋楚争霸,郑国因为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成了受气包。先做晋国的拥趸,被楚国死劲蹂躏,被逼无奈投降楚国,又引来晋国人的武装报复。晋楚两国都想拿郑国,当做自己对抗另一方的桥头堡。
历史上通常讥讽郑国人朝三暮四,可是谁有能体味郑国人生存的艰难。晋楚之间著名的邲之战、鄢陵之战、颍北之战都绕不开郑国。常年的战火,严重打击了郑国的发展。
从根子上来说,郑国将国家从西部东迁,就已经注定了,郑国必然经历不同寻常的遭遇。这个客观因素,不是郑国自身能够左右的。
郑国自郑庄公后日渐没落,是其灭亡的内因
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正是由他揭开了春秋的历史。作为资历最浅的诸侯国,又是周王室的近支,郑庄公为何屡屡冒犯周天子,冒天下之大不韪?
原因就在于,郑庄公看出了郑国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将来必然会造成四面受敌的局面。所以,他的策略是图强,壮大自己向东发展。这必然会引起天下共主周天子的不满,而郑庄公为了郑国的利益,也必然宁可得罪周天子,也要东扩。
郑国西面是周王室,南面楚国和西北面的晋国他都得罪不起,能图谋只有东面的许、曹、陈、宋。可惜的是,郑庄公虽然胸怀大志,无奈郑国国力有限,并未真正做到疆土扩张。
对郑国最要命的是,郑庄公一生纵横天下,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处理不好,导致两子相争,多年内残,郑国国力迅速滑坡。自郑襄公七穆执政,郑国的衰败已经无可挽回。
郑国末期的内乱和政策失误,是其灭亡的导火索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韩国与郑国接壤。郑国在外交上选择了与魏国交好,与韩国结仇。韩国在立国前,就一直致力于灭郑,郑繻公在位的二十几年,一直处于郑韩两国的战争期。
由于韩国分兵齐国,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集中精力对付郑国,导致郑韩战争进入拉锯战。郑国还曾经兵围韩国都城阳翟,从势头上来说,似乎有有复苏的迹象。
可惜不久,郑国出现内乱,带领郑国艰难复苏的郑繻公,却突然被前相国子阳的门客杀害。子阳的门客杀郑繻公,源于郑繻公杀了子阳。不过这是一笔糊涂账,说不大清楚,记载存在多种版本。有的说,郑繻公和子阳发生矛盾,也有说郑繻公迫于楚国压力,所以杀了子阳。还有资料记载,子阳是被他的舍人杀害,跟郑繻公无关。
郑繻公死后,他的侄子郑康公即位。郑康公就是郑国末代君主,他显然不具备郑繻公的能力,郑繻公从韩国夺回来的土地逐渐被蚕食。公元前375年,郑国都城新郑,被韩国攻破,郑国正式灭亡,自郑韩第一次战争整整四十八年,自韩国立国整整二十八年。
郑国灭亡,也是逃不脱的历史大趋势
自公元前504年,郑国灭许开始,包括郑国周边的许、陈、蔡、曹,这些中原腹地诸侯国,成为第一批被灭亡的国家,此后就是郑、宋、卫、鲁。这些国家被灭后,中国进入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实力,也不敢谋图兼并天下的野心。所以春秋争霸的形式,往往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行天下公义。
随着春秋末年,各诸侯国国力分化越来越悬殊,历史逐步跨入兼并时代,一些频临大国的小国家,首先成为牺牲品,比如虢国、虞国、郐国、徐国、黄国、江国等等。
战国时代的到来,就预示着天下的主题,演变成赤裸裸的兼并潮!这就是天下大势,许国逃不掉,吞并他的郑国也逃不掉,同样吞并郑国的韩国,也逃不掉!时也命也!
-
3、 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有多久?
谢谢悟空的邀请。
基本上,战国时期的韩国都没怎么在历史舞台上有所作为,
战国初期:申不害在韩国变法,训练新军,还没训练成型,庞涓已经杀到家门口,随后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让韩魏两国打成两败俱伤,齐国才出兵相救,把庞涓乱箭射死。魏国也开始衰败了,韩国唯一。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绝佳机会也浪费了。
战国中期:韩国野王城的郡守,冯亭。将战略要地上党,交给赵国来防守,因为赵国“胡服骑射”后,军力强盛,韩国想借此机会让赵国正面对抗强大的秦国。那果然不久后,就发生了冷兵器时代中人类最惨的一次现役“长平之战”秦军一次性消灭了赵国45万人,从此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战国后期: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名义上是说帮秦人挖水渠,搞水利建设,实际上韩国是想把秦国的民和兵搞到疲惫,从而想拖垮秦国。
结果被秦国识破,从而将计就计,继续用郑国来帮助秦国来挖渠,结果八百里的关中全部通水,取名“郑国渠”。但,韩国这样的做法惹火了秦国,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史内腾率秦军第一个就把韩国给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