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位时间20年以上的皇后有哪些?_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是谁?不含当太后的时间哦?
-
-
1、 历史上在位时间20年以上的皇后有哪些?
历史上,自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至到1911年溥仪在溥仪退位,共计有皇帝为494位。而皇后作为皇帝背后的女人,根据荀子的说法: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后世学者杨倞注解这句话:妻者,齐也,天子尊,无与二,故无匹也。意思是为了显示天子的尊贵,其配偶不可以叫做“妻”,因为与“齐”谐音,故天子的配偶叫做皇后。
皇后这个群体中,一方面不得不面对容颜的褪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源源不断的“长江后浪”。唐朝刘禹锡的《竹枝词》中“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诗句,写出了“百花丛中”的激烈竞争,由此带来的无限惆怅,可以说是一大部分皇后,内心里面的真实写照。要想在皇后之位上,待上20年,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在位20年的皇后呢?这里要说的是阴丽华的故事。
东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实际在位时间15年,达不到20年的标准。此前,阴丽华的地位并不比郭皇后低,某种程度上说,皇后之位还是阴丽华让给郭皇后的。可见,其是有实无“名”的皇后。这是为何呢?
东汉光武皇帝刘秀是汉景帝之后,至刘秀父亲刘钦去世时,这一支是可以说没落了,刘秀只能跟随叔父生活,此后姐姐嫁到新野。当时新野的阴家,可谓是富甲一方,除此以外,阴家还有一位美丽动力的千金阴丽华,刘秀那时偶尔也会在姐姐家小住一段时间,便这样子知道了阴丽华。
但一个是富甲一方,一个是没落贵族,两者存在身份差距;其次刘秀29,,阴丽华年芳19,两者存在年龄差距。想必刘秀是心驰神往的,也只能默默埋藏在心中,在其游学长安之时,见到威风凛凛的执金吾(负责皇帝安全的),便说出了心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历史给了刘秀机遇,当时王莽的新政弄得天怒人怨。刘秀的宗室身份,给了他一定的“人气”,迅速拉起一支队伍,和族兄刘玄一道,最终打败了王莽政权。期间,刘秀专程前往阴家提亲,两人很快完婚。需要注意的是,有可能阴家是迫于刘秀的势力,但其也冒了一定的风险,毕竟王莽政权还没垮台。
刘秀与阴丽华还没出蜜月,事情就急转直下,哥哥刘縯受到猜忌,被刘玄所杀,刘秀也只能忍气吞声,做出恭敬的样子。不久,刘玄以招抚的名义,派刘秀前往河北。如此,刘玄这一招,可谓是旱涝保收,一是若刘秀招抚成功,则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其次万一刘秀被杀,也可除去这一身边的“隐患”。
孤立无援的刘秀,听从建议,以结亲的方式,联合了河北当地大军阀刘杨,结亲的对象便是,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由此,刘秀实力迅速壮大,局势很快转危为安,并很快从族兄刘玄那里独立出来。到了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杀了刘玄,刘秀趁机攻下洛阳。战后因为分配不均,刘杨一方指责刘秀“骗财骗色”,发兵攻击,结局是刘杨被刘秀部将所杀。
天下初定,刘秀建立东汉,南阳籍贯的重臣们都倾向于同乡,阴丽华为皇后,但由于刚刚发生了刘杨的叛乱,余波未平,北方势力需要安抚。
基于此,阴丽华很清楚丈夫的难处,对于立皇后一事,坚决予以拒绝,认为应该立郭圣通为皇后,理由是其已经为刘秀生下皇子。可见,阴丽华是个有大局观的女人,《后汉书》记载其:后在位恭俭……性仁孝,多矜慈。意思是恭谨俭约…….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故与阴丽华郭皇后之间是相安无事。为此,刘秀哪怕远征也带上阴丽华,以弥补当年不足月的“蜜月”。
甜蜜的日子只持续了几年。公元3年,强盗闯入阴家,杀死了阴丽华的母亲和弟弟,让刘秀更觉得亏欠阴家,对于阴丽华更加宠爱,给阴氏兄弟封了侯,要知道此时,东汉的开国功臣,还一个都没封侯。
过了几年又下诏将郭皇后废黜,立阴丽华为后。一则是天下局势趋于太平,刘杨造反的余波渐渐散去;其次,刘秀便是对于阴丽华无限的爱意。受此影响,郭皇后所出的太子刘疆也审时度势,让出了太子之位,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主动退居藩王,得以善终的太子。继任的太子是,阴丽华所生的刘庄,是为此后的东汉明帝。
综上所述,阴丽华着实难得,为了自己的丈夫,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更有资格成为皇后的她,选择默默隐忍了17年。虽然只当了15年的皇后,但此前刘秀对其却是极为宠爱,没有皇后之“名”,有皇后之“实”。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
2、 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是谁?不含当太后的时间哦?
整个中华文明历史上,共有正统王朝二十二代,而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没有皇帝的称号(夏称后,商称王,周称天王、天子),直至第四王朝秦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扫平六合、统一华夏,秦王赢政认为自己的成就已经“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将“皇”“帝”这两个上古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以后的称号,嬴政就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从此,历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使用秦始皇开创的称号,自称为皇帝,而皇帝的正妻,就称为皇后。
自始皇帝首创“皇帝”尊号开始,从秦朝至清朝,合计正统皇帝(含南北朝十六国及五代十国)四百零五人,而每个皇帝大多不止一位皇后(有多次废立皇后的、有原配皇后早逝再立继后的、有嗣皇帝生母被尊为太后、身后祔夫庙追尊为皇后的),所以中华历史上历代皇后的数量要比皇帝的数量多很多,超过了皇帝数量的一倍都不止。
而第一位得到皇后称号的皇帝正妻,并不是始皇帝的正妻,始皇帝有生之年,从来没有立过皇后,一辈子都是孤家寡人,即使他的长子、始皇帝心目中继承皇位的首选扶苏,其生母也没有被立(或者追谥)为皇后。真正第一位得到皇后称号的女子,其实是秦二世皇帝胡亥的正妻。
但让人尴尬的是,这位中华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却没有留下任何事迹,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唯一一次出现在史书中,还是在二世皇帝三年(前207年),二世皇帝在咸阳望夷宫被赵高的女婿咸阳令阎乐逼迫自杀时,曾经哀求阎乐:“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这里的妻子,就是指二世皇帝的皇后。当然,阎乐没有答应二世皇帝的请求,二世皇帝只得在绝望中自杀,而他的皇后也从此失去了踪迹,不知生死。中华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就这样消失在秦末的乱世中。
要从两千年的帝制历史中寻找出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后,那么就得从她们的丈夫——相关皇帝的在位长短时间去计算推测。顾名思义,皇后,就是皇帝在位时期的正妻,如果没有的登基,那么他们的正妻就算不得皇后,如果驾崩或者禅位、或者被废退位,那么他们的正妻(如果还在世的话)也不能称之为皇后,而是称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帝丈夫驾崩后),或者“太上皇后”(皇帝丈夫禅位后),或者干脆是“某爵夫人”(皇帝丈夫被废退位后、或者亡国后)。所以,要推测哪位皇后在位时间最久,我们就要从历史上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之正妻中间去挑选比较了。
而这个“皇帝在位时间比较长”的范畴,不能太低,太低了的话符合条件的皇帝人数太多,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这里的范畴界定为“皇帝在位四十年以上”,作为对比条件。
中华历史上,在位时间超过四十年的皇帝(不含十六国、十国以及其他地方政权皇帝),分别是:
蜀汉后主刘禅,在位四十年。
宋理宗赵昀,在位四十一年。
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二年。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五年。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
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四十六年。
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位四十九年。
夏崇宗李乾顺,在位五十三年。
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
夏仁宗李仁孝,在位五十四年(比汉武帝多了两个月)。
清高宗弘历,在位六十年。
清圣祖玄烨,在位六十一年。
以上,即是中华历史上在位时间超过四十年的皇帝,根据其在位时间来推断,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后也应当出自于他们的正妻之中。下面一一加以分析:
蜀汉后主刘禅;刘禅先后有两位皇后,都是蜀汉名将、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的女儿,其中第一任皇后在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册立,建兴十五年薨逝,在皇后位十五年,谥号敬哀皇后。第二任皇后在延熙元年(238年)册立,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于魏,刘禅投降,降为安乐公,迁往洛阳居住,张皇后也被降为安乐公夫人,随同前往洛阳,在位二十五年。
宋理宗赵昀;赵昀在宝庆三年(1227年)册立右丞相谢深甫的孙女为皇后,这即是宋理宗唯一的皇后谢道清。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驾崩,谢道清一共在皇后位三十七年。此后,谢道清又在皇太后位十年,太皇太后位二年,直到德祐二年(1276)八月,谢道清在向南下的元军献表归降后,被迁往大都居住,降为寿春郡夫人,不再居后位。至元二十年(1283年),谢道清去世,年七十三岁。
宋仁宗赵祯;赵祯先后两立皇后,第一任郭皇后于天圣二年(1024年)十一月册立为皇后,但不得宠。明道二年(1033年),因和仁宗发生冲突,郭皇后被废除皇后名号,改封净妃,出居瑶华宫,在皇后位十年。第二任曹皇后在景祐元年(1034年)被册立为皇后,同样不得宋仁宗的宠爱,但好歹没有被废。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曹皇后一共在皇后位二十九年。此后曹皇后升级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直至元丰二年(1079年)病逝,年六十四岁,谥号“慈圣光献皇后”。
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在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就聘娶王氏为妃,后来王氏先后随着李隆基的建功立业而成为平王妃、皇太子妃。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受父亲唐睿宗禅位,成为皇帝,王氏也被立为皇后。可王皇后一直无子,导致皇后地位受威胁,于是想要以“符饰求子”,结果导致“符厌事件”发生,唐玄宗亲自追查,致使王皇后在开元十二年(724年)七月被废,十二月就郁郁而终。王皇后在皇后位十三年。此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立皇后。
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曾经三立皇后,第一任陈皇后册立于嘉靖元年(1522年),嘉靖七年(1528年)因与世宗发生冲突争执而导致惊悸流产,在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崩逝,在皇后位七年,谥号“孝洁皇后”。第二位张皇后在嘉靖七年(1528年)十二月册立,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初六,因忤逆世宗,张皇后被废,改居别宫,在皇后位六年。嘉靖十五年(537年)闰十二月,张废后去世,无谥号。第三位方皇后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册立为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方皇后去世,在皇后位十三年。世宗诏命以原配皇后的礼仪下葬,称陵墓为永陵,上谥号孝烈皇后。方皇后去世后,世宗没有再册立皇后。
辽道宗耶律洪基;耶律洪基在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为燕赵国王时娶萧观音为王妃。清宁元年(1055年),耶律洪基登基称帝后册立萧观音为皇后。大康元年(1075年)十一月,因受宰相耶律乙辛、张孝杰等人向辽道宗进《十香词》诬陷,萧皇后被扣上和伶人私通的罪名,辽道宗亲自下敕命萧皇后自尽。萧观音无奈被逼自尽,去世时三十六岁,在皇后位二十年。乾统元年(1101年)六月,其孙天祚帝耶律延禧登基后,追谥祖母为宣懿皇后,与祖父辽道宗合葬于庆陵。
梁武帝萧衍;萧衍未登基前,娶南齐太子舍人郗烨和刘宋文帝刘义隆之女寻阳公主所生的女儿郗徽为妻,并生下了三个女儿。齐永元元年(499年),郗徽去世,年三十二岁。齐中兴二年(502年),大权在握的萧衍受封梁公,他追赠发妻郗徽为梁公妃。同年,萧衍受禅登基,建立南梁,改元天监,萧衍即梁武帝。梁武帝追谥发妻郗徽为德皇后,陵墓称修陵。同时梁武帝为表示怀念原配郗徽,此后一生都没有册立皇后。其长子昭明太子萧统(昭明皇帝)、三子简文帝萧纲的生母丁令光,生前只被册立为贵嫔,身后才追谥为崇穆太后。七子梁元帝萧绎的生母阮令嬴,也只被册立为修容,梁元帝登基后才追谥故去的生母为文宣太后。梁武帝萧衍在位的四十八年里,没有一天有在位皇后。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1577年),神宗嫡母仁圣皇太后陈氏和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下懿旨,命礼部为时年十五岁的皇帝朱翊钧举行选秀,以择皇后。礼部在京师及北直隶等地仔细挑选,一共入选秀女四百五十余人,经过严格的相貌、生辰、言行、身世等对比之后,最终确定了参选的工部文思院文思副使王伟之女王喜姐中选,为神宗之皇后人选。这样,原籍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浙江省余姚)、生于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北京)、时年十四岁的王喜姐在万历五年(1577年)二月十九入宫,和十五岁的神宗朱翊钧举行盛大典礼,被正式册立为大明皇后。
万历九年(1582年)十二月,王皇后生皇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这是神宗唯一的嫡出子女,此后王皇后因为身体不佳,再也没有生育。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神宗敬妃李氏在生下皇七子朱常瀛后去世,王皇后从此将敬妃所生的二子:皇六子朱常润、皇七子朱常瀛接到身边抚育,以尽嫡母之责。同时,对于不受神宗喜爱的皇长子、皇太子朱常洛,王皇后也多方加以保护,在神宗和皇太子间居中调和规劝,皇太子因此对嫡母感激涕零,甚为敬重。所以王皇后的贤名传及朝野内外,群臣都敬服有加,尊奉王皇后“母仪垂范天下”。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王皇后驾崩于京师皇宫坤宁宫中,年五十七岁,在皇后位四十三年,身后追谥“孝端皇后”。神宗因结发四十年的原配一朝长逝而悲痛不已,很快也病倒,在同年七月驾崩,年五十八岁。成婚四十三年的神宗夫妇,在不到百日的时间内先后离世,几乎做到了“同生共死”。
王皇后驾崩后,被即位的光宗(即神宗皇太子朱常洛)追谥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以表达对嫡母的尊崇和礼遇。一个月后,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光宗去世,孝端皇后的孙子熹宗朱由校继位,将嫡祖母孝端皇后和祖父神宗皇帝合葬于定陵。
辽圣宗耶律隆绪;耶律隆绪在乾亨四年(982年)嗣位为皇帝时年仅十二岁,由生母承天太后萧燕燕摄政,代为处理政务。统和四年(986年),在承天太后主持下,圣宗立萧氏为皇后,但是在统和十九年(1001年)时,萧皇后因过失被降为贵妃,从此失去了保有十五年的后位。统和十九年(1001年)五月十五,辽圣宗册封承天太后的侄女、十八岁的萧菩萨哥为皇后,特赐尊号为齐天皇后,这是圣宗第二任皇后。齐天皇后先后给圣宗生下两个儿子,可是都夭折了。
开泰五年(1016年),圣宗的妃子萧耨斤生下圣宗庶长子耶律宗真,齐天皇后亲自把他接到自己宫中抚养,作为养子。而萧耨斤因为亲儿子耶律宗真侍奉养母皇后萧菩萨哥十分恭谨,和自己这个生母关系相对疏远,所以十分不满,并对齐天太后心怀怨恨,意欲报复。
太平十一年(1031年),圣宗病重,遗命以皇长子耶律宗真继位,同时让耶律宗真尊嫡母萧菩萨哥为齐天皇太后,尊生母萧耨斤为法天皇太妃。六月,圣宗在大福河(内蒙古呼虎尔河)之北驾崩,皇长子耶律宗真继位,即辽兴宗。兴宗尊嫡母皇后萧菩萨哥为皇太后。萧菩萨哥之前在皇后位三十年。
圣宗死后,萧耨斤逼迫儿子兴宗尊自己为皇太后,号法天皇太后。同时,法天皇太后对于压制自己数十年的齐天皇太后萧菩萨哥大肆迫害,先后将萧菩萨哥的两个兄弟诬陷谋反而处死,并将齐天太后赶到上京居住。重熙元年(1032年)三月,兴宗准备到上京行“春捺钵”射猎,法天皇太后担心兴宗去见齐天皇太后,怀念她的养育之恩后会下旨将齐天皇太后接回身边,于是急速派人前往上京,逼迫齐天皇太后自尽。齐天皇太后沐浴后从容自缢,年五十岁。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兴宗在粉碎了生母法天皇太后结党擅权乱政的阴谋、并流放生母后,追尊嫡母齐天皇太后萧菩萨哥为仁德皇后,和圣宗合葬于庆陵。
夏崇宗李乾顺;李乾顺于天安礼定元年(1086)七月继位,时年三岁,由生母小梁太后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辅政。永安三年(1100年),十七岁的李乾顺向辽国请和亲,意在消除夏辽隔阂,用联姻的方式巩固夏辽关系,但辽道宗没有同意。此后李乾顺又两次遣使向辽请婚,至夏贞观四年(1104年)三月,辽天祚帝才最终同意西夏请婚,封宗室女为成安公主,下嫁西夏国主李乾顺,这是李乾顺第一任皇后。乾统八年(1108年)六月,耶律皇后生李乾顺长子李仁爱,李乾顺立即立长子为皇太子,意在结好辽国。
元德七年(1125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军俘获,辽国灭亡。夏太子李仁爱伤心母家辽国灭亡,又气愤于父亲李乾顺没有出兵援救辽国,在九月间忧愤而死,年仅十七岁。儿子去世后,耶律皇后也悲伤过度,并以绝食抗议李乾顺不救母国,最终不治而死,在皇后位二十一年。
耶律皇后和皇太子先后去世,使得李乾顺悔恨不已、郁郁寡欢长达十余年,这期间一直都没有再立皇后。大德三年(1137年),南宋西安州通判任得敬降西夏,为了讨好李乾顺,任得敬把十七岁的女儿任氏献给了他。同年八月,任氏被册立为皇后。大德五年(1139年)六月,李乾顺去世,年五十六岁。其次子李仁孝即位,即夏仁宗。李仁孝继位后尊嫡母任皇后尊为皇太后、生母曹贤妃为国母。任皇后在皇后位两年。乾祐元年(1170年),五十岁的任皇后在兴庆府(宁夏银川)病逝,四个月后,其父任得敬及任氏宗族被仁宗李仁孝全部诛杀。
汉武帝刘彻;刘彻为胶东王时,即已在母亲王王娡(时为景帝美人)和姑母馆陶公主的推动下,定下了表姐、馆陶公主之女陈阿娇为胶东王妃。此后王皇后和馆陶公主合力运作,促使景帝废皇太子刘荣,改立刘彻为皇太子。景帝前七年(前150年),刘彻正式娶陈阿娇为皇太子妃。
建元元年(前140年),刘彻继位,即汉武帝,陈阿娇以太子妃的身份被立为皇后。陈皇后生性骄横善妒,为皇后初期独享武帝宠爱,却始终没能生下皇子,久而久之,武帝对陈皇后的宠爱也慢慢衰退。之后武帝宠爱卫夫人,陈皇后嫉妒气愤,也无可奈何。元光五年(前130年),陈皇后为求子,竟暗中做法施以妇人媚道,事情败露后,武帝大怒,下诏斥责:“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废黜了陈皇后,将她安置在长门宫居住。陈皇后在皇后位十一年,退居长门宫后又度过了近二十年幽居生活,大约在元鼎末年(约前111年)去世,没有谥号。
陈皇后被废后,武帝在元朔元年(前128年)改立为自己生下皇长子的卫夫人(卫子夫)为皇后,并在元狩元年(前122年),立七岁的皇长子刘据为皇太子,重用卫氏外戚,卫皇后将来的日子似乎一片光明。
可惜随着太子一天天长大,卫皇后的容颜也一天天衰老。元朔六年(前123年)之后,武帝开始宠爱后宫其他妃嫔,卫皇后持续十五年的皇帝盛宠逐渐失去,不过有皇太子刘据作为联络纽带,武帝对卫皇后长期以来还是保有尊敬礼遇的态度,信任有加。
征和二年(前91年),武帝宠幸的佞臣江充构陷太子,使皇太子卷入巫蛊之祸中,和武帝兵戎相见,最终兵败,自杀身亡。期间卫皇后也因同意太子刘据使用皇后宫中的车马和武库兵器而遭到牵连,被武帝下诏收回皇后玺绶,实同被废。卫皇后无以置辩、于是以死明志,在椒房殿自尽,时年约六十岁,在皇后位三十八年。十七年后,其曾孙汉宣帝刘询登基时,追谥曾祖母为“思皇后”,以示哀悼。
夏仁宗李仁孝;大德五年六月(1139年),夏崇宗李乾顺去世,其次子李仁孝奉遗诏即位,即夏仁宗,李仁孝继位时,年十六岁。大庆元年(1140年)二月,十七岁的李仁孝立党项大族之女罔氏为皇后,这是他的第一任皇后。罔皇后受过很好的教育,聪颖贤能、酷爱汉学,李仁孝对她颇为宠爱。但因为史料的缺失,罔皇后在史书中记载很少,只知道她于天盛十七年(1167年)十一月病故,卒年不详。临终时罔皇后还劝慰李仁孝说要“以优礼大臣、勤治国事。”罔皇后在皇后位二十八年。
罔皇后病逝后,李仁孝在天盛十七年(1167年)立宫人罗氏为第二任皇后。乾祐八年(1177年),罗氏为李仁孝生下他的独子李纯祐,更加得宠于李仁孝。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李仁孝去世,皇子李纯祐继位,即夏桓宗。李纯祐尊生母罗皇后为皇太后,罗皇后在皇后位计二十五年。二十年后,在夏襄宗、夏神宗之间的争位政变中,罗太后不知所踪,消失在乱局里,没有谥号。
清高宗弘历;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皇四子弘历奉旨与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富察氏成婚,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奉遗诏登基称帝,即高宗乾隆帝。同月,乾隆帝发妻富察氏奉皇太后懿旨册立为皇后,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正式行册立礼。
富察皇后和乾隆帝少年夫妻,感情深厚,颇受乾隆帝宠爱和尊敬,在雍正八年(1730年)为时为皇子的乾隆帝生次子(嫡长子)永琏,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为乾隆帝生皇七子(嫡次子)永琮。乾隆帝先后更立两子为皇太子(暗立为嗣),可惜永琏和永琮都幼年夭折,使得乾隆帝立嫡的愿望落空。而两个儿子先后夭折,也大大打击了富察皇后的身心,心力交瘁之下,富察皇后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崩逝于随同乾隆帝南巡途中,年三十七岁,在皇后位十三年。乾隆帝初定发妻谥号为“孝贤皇后”,经后世子孙加谥,全称“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乾隆帝奉皇太后谕旨,宣布晋封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以为孝贤皇后去世后的六宫之主。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月,乾隆帝正式诏封皇贵妃摄六宫事那拉氏为皇后,八月行册立礼。这是乾隆帝第二位皇后。
原本乾隆帝也想和那拉氏皇后相伴终老,所以对皇后礼遇有加,相敬如宾,那拉氏皇后也为乾隆帝先后生下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夫妻间关系比较和睦。如果日后一切正常,那拉氏皇后将平安宁静地度过皇后生涯,运气好的话,或许还会当一任太上皇后(前提是要高寿。)
但是不知何故,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乾隆帝南巡途中,随驾的那拉氏皇后突然和乾隆帝起了冲突,并导致皇后剪发和乾隆帝决裂。大怒之下的乾隆帝将皇后遣送回京,软禁于翊坤宫“养病”。五月,那拉氏皇后的娴妃、娴贵妃、皇贵妃、皇后四份册宝都被乾隆帝下旨收回,裁减皇后宫中侍奉宫女及太监,那拉氏皇后因此实际上被废,只是碍于朝野观瞻,乾隆帝才没有明发上谕,褫夺其皇后称号。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幽居中的那拉氏皇后去世,年四十九岁。乾隆帝以皇贵妃之礼将其安葬,死后无谥号。那拉氏在皇后位十六年。那拉氏去世后,乾隆帝再也没有立皇后,直至驾崩为止。
清圣祖玄烨;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八岁的皇三子玄烨在祖母孝庄皇太后支持下登基,即清圣祖康熙帝。康熙帝于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在祖母太皇太后的建议下,选辅政大臣索尼之孙女、十二岁的赫舍里氏为皇后,并在九月正式举行大婚,于坤宁宫行合卺礼。赫舍里氏是康熙帝第一任皇后。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皇后赫舍里氏为康熙帝诞育嫡次子胤礽,但产子一个时辰后,赫舍里氏就因为产后大出血而去世,年二十二岁。年轻的康熙帝悲痛万分,辍朝五日以示悼念,并命诸王以下文武大臣及公主以下、二品命妇以上,俱齐集皇后灵前举哀,持服二十七日。赫舍里氏在皇后位九年,身后谥号为“孝诚皇后”,康熙帝驾崩后系帝谥,称“孝诚仁皇后”。
赫舍里氏薨逝后,康熙帝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册立前任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钮钴禄氏为继任皇后,但是仅仅半年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钮钴禄氏皇后也因难产而崩逝于坤宁宫,年仅二十左右,在皇后位只有半年,康熙帝再一次失去了皇后。惆怅失落的康熙帝追谥妻子为“孝昭皇后”,安葬于景陵。四十四年后,康熙帝去世,钮钴禄氏系康熙帝谥号,称“孝昭仁皇后”。
孝昭皇后去世后,心灰意冷的康熙帝不愿意再立皇后,之后的十多年中皇宫内大小事务都是由皇贵妃佟桂氏(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侄女、康熙帝表妹)统管。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七,统领后宫十多年、没有皇后名号却行使皇后权力的皇贵妃佟桂氏病危,为了给皇贵妃最后的荣耀,康熙帝在七月初九傍晚正式下旨,立皇贵妃佟氏为皇后、颁诏天下,以宽其心。第二天上午,终于成为皇后而心满意足的佟桂氏再无牵挂,溘然长逝,她当皇后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半天,身后谥号为“孝懿皇后”,康熙帝驾崩后系帝谥,称“孝懿仁皇后”。而孝懿皇后去世后的三十多年,康熙帝没有再立皇后,直到他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驾崩于畅春园。
以上,就是中华历史上,十四位在位四十年以上皇帝的正妻皇后们在位时间情况详解,从中可以看出,这历代皇后中,在皇后之位(不计算在皇太后位、太皇太后位)时间最久的,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发妻、孝端显皇后王喜姐,她自万历五年(1577年)入宫成为皇后,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崩逝,共计在皇后之位四十三年。而排名第二位的汉武帝刘彻继任皇后、思皇后卫子夫,自元朔元年(前128年)被立为皇后,到征和二年(前91年)被逼自杀,在位三十八年。排名第三位的宋理宗赵昀发妻谢皇后(寿春郡夫人谢道清),自宝庆三年(1227年)册立为皇后,至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驾崩后晋升为皇太后,共在皇后之位三十七年。和孝端显皇后相比,思皇后是自尽身亡,命运悲惨;谢皇后(寿春郡夫人)更是国破家亡、社稷倾覆,自己也被废黜太皇太后的身份,成为臣妾,不是善始善终。所以,明神宗朱翊钧的原配发妻孝端显皇后王喜姐,自然当仁不让位居在位时间最长、同时命运相较最好的中华历代皇后之首。
-
3、 明宪宗的发妻吴皇后为何在位仅1个月便被废?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明宪宗朱见深的结发妻、废后,顺天人。天顺八年(1464年)七月立为皇后,仅一个月后就谋冤被废。史称“吴废后”。吴氏是顺天(今北京市)人,出身名门。父亲吴俊是羽林前卫指挥使;舅舅孙镗曾在曹吉祥叛乱中救过朱祁镇的性命而封怀宁侯;哥哥吴瑛,官羽林卫指挥使。当初,英宗亲自为皇太子朱见深选好的皇后候选人有三名,分别是吴氏,王氏,柏氏。英宗还没有正式确定选谁为太子妃,自己就得了重病。临终前,英宗告诉钱皇后和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他觉得三人中吴氏更好一些,并要她们再严格审度一下,尽早确立皇后人选。立为皇后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皇帝崩,太子朱见深即位,改元成化,是为明宪宗。钱皇后经过仔细观察,也觉得吴氏更好一些,这和英宗的遗愿是一致的。于是天顺八年(1464)七月二十日,吴氏立为皇后。十六岁的吴氏戴上凤冠,成为宪宗的第一任皇后。大婚之日,百官对这位才貌出众的皇后行礼,高呼千岁。吴皇后的脸上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普天同乐之际,只有一个人面露鄙夷,嫉妒的烈火盈满胸膛,她就是宪宗朱见深一生挚爱的女人:年长他十九岁的宫女万贞儿。她原本要利用宪宗对她的畸恋,成为天下第一贵妇人。不想却被来自京畿的一个黄毛丫头占了先,心中如何不恼,直恨得她咬碎银牙。原来,大婚前的宪宗,早已同年过三十的宫女万贞儿有了私情。万贞儿原籍青州诸城(今山东益都县一带)人,父亲万贵为县衙掾吏,犯法流配边疆。万贞儿年仅四岁便充入掖庭为奴,十多年后出落得花容月貌。孙太后怜她聪明伶俐,命她在红寿宫管理服装衣饰等事。宪宗小时常去祖母处玩耍,贞儿带着宪宗游玩戏谑,也就日益亲近,久而便成莫逆之交。贞儿是个有心人,一心巴结这位皇太子,盼望有出头之日,对宪宗格外献媚。天顺六年,孙太后病死,年已十五的皇太子乘机把万贞儿要进东宫做自己的贴身侍女。尽管贞儿已年过三十,但因仍是处女,且华色犹浓,看上去不过二十左右。为了勾引情窦初开的太子,她使出种种狐媚手段,终于把太子勾上手,两人便瞒着宫里人,干起了风流韵事。宪宗即位后,唯恋着万贞儿一人。照他心思,真想册立万贞儿为皇后,但以一个年龄比他大十九岁,又是微贱的宫女之身,想坐上皇后宝座,几乎是做梦。迫于礼制,也迫于母命,宪宗只得与吴皇后成婚,而于万氏,只能给她个小小妃嫔的名号。万贞儿可不甘心。她知道,此时的皇帝,已完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认为,只要皇帝下决心,她是完全可能坐上皇后宝座的。仗着皇帝的无比宠幸,她根本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大婚以后,皇帝经常临幸她的寝宫,与她朝夕相处,相亲相爱,这越发助长了她的骄气。因此,她每次谒见吴皇后时,总是板着脸不给面子,甚至故意拿架子,这使吴皇后非常生气。起先碍着宪宗的面子还隐忍着,到后来实在忍耐不住,免不了斥责她无理。可万妃非但不知收敛,却对皇后恶语相讥。万氏经常在吴皇后面前耀武扬威,不但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还出言不逊,想激怒她以挑起事端。吴皇后一忍再忍,最后再也忍不住了,便对万氏大加呵斥。谁知万氏竟反唇相讥,大骂皇后,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吴皇后忍无可忍,下令对万氏施以杖刑。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以堂堂皇后身份下令杖打宫女,并不是什么大事。可吴皇后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竟因责打万宫女而招来弥天大祸。宪宗知道万贞儿挨了打,心疼得不得了,怒火满胸,气势汹汹地到皇后寝宫问罪,当着万贞儿的面,下令杖责皇后,替她出气。万氏却并不满意,因为她害怕日后吴皇后会报复,干脆就让宪宗把她废了,才是万全之策。宪宗为难,因为皇后的废立非同儿戏,一定得有充足的理由才行。万氏脸上掠过一丝狞笑:“办法早就想好了!可从老阉货牛玉身上做文章。先皇当着他的面选定的皇后,如今死无对证,就说老牛收了吴家的礼,假传圣旨,把属于王氏的皇后之位授予了吴氏。如今真相大白,吴氏自当逊位。”宪宗听罢,连声叫好,当场定下计谋。很快,老太监牛玉被锦衣卫下狱。老迈的牛玉经受不起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在授意下编了一个弥天谎言:“当初英宗中意的太子妃人选乃是王氏,吴氏的父亲吴俊行贿于我,给了我一大笔银钱,我才假传先皇遗旨,使吴氏得以正位中宫。”宪宗得到牛玉的口供,拿给钱太后和周太后看,要求废掉吴皇后。钱太后大感意外,知道其中另有玄机,不同意废后。周太后一贯嫉妒英宗皇帝生前对钱太后的爱重,现在更要显示自己在后宫的权威,偏偏要跟钱太后唱反调,表态支持儿子废后。钱太后无奈,只好向宪宗母子妥协。宪宗得知周太后同意废后,为怕夜长梦多,当即连下了三道诏书向天下宣布废黜皇后:“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可怜的吴氏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后,就被万氏从中宫踢了出来,天大的委屈也无法向人倾诉。十六岁的她不得不在凄冷的西宫打发余生。吴氏被废黜以后,宪宗被迫改册王氏为皇后。成化二年(1465年),三十七岁的万氏生下皇长子,从宫女被册为贵妃,得以专宠。而万贵妃所生长子不久就夭折了,再也无法生育。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此后所有怀孕的妃子或宫女都被万贵妃逼迫堕胎。成化五年四月(1469年)柏贤妃偷偷生下皇次子朱祐极,成化七年(1471年)立为皇太子,次年正月就暴死,众人皆认为是被万贵妃毒杀的。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宫女纪氏(追尊孝穆皇后)在冷宫安乐堂偷偷生下皇三子朱祐樘。纪氏害怕皇子被害,在太监张敏的帮助下,瞒过万贵妃的耳目偷偷哺养。吴废后的居所离安乐堂很近,知道这件事后也往来帮忙,躲在冷宫的夹墙中偷偷养育。这个孩子在太监首领怀恩等人的隐瞒下活了下来,就是日后的明孝宗。而宪宗和万贵妃一直不知道。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始知自己有了儿子,大喜之下将朱祐樘立为皇太子,纪氏也被放出冷宫册为淑妃,但数日后被万贵妃害死,张敏也在恐惧中吞金自杀。吴废后养育皇子之事则被隐瞒下来,所以吴氏没有再遭到万贵妃进一步的迫害,得以在冷宫默默度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宪宗去世,皇太子朱祐樘继位,史称明孝宗。他念及吴氏当年的恩情,把被遗弃二十多年的吴氏从冷宫放了出来,当作母亲来奉养,下令吴氏的穿着和膳食都按照太后的制度供应,但没有正式给她平反,也没有给予正式的名分。她的哥哥吴瑛从“羽林卫指挥使”升任“都指挥佥事”,入锦衣卫百户。吴氏风雨一生,晚年才算因为当年的善举得到了一点善报。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吴氏去世,年60岁上下。太监刘瑾要按普通宫女的制度把她的遗体焚烧、草草安埋。大学士王鏊认为不可。明武宗也觉得吴氏对父亲孝宗有保全抚育之恩,但是被祖父宪宗废除,不能合葬在茂陵,就同意按照大学士李东阳、王鏊的建议,用明英宗惠妃王氏的葬礼规格,安葬在北京金山,但没有谥号。吴皇后其实肯定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因为看不过宫女万氏的嚣张,逞一时之快,不顾后果廷杖万氏,虽然出了气,但是付出了一生命运转换的代价,最后要不是大学士王鏊据理力争,吴皇后可能真的要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了。她一个人孤独的躺在坟墓中的时候,是不是会为自己当年那轻率冲动的行为而后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