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处在清朝,凭你目前自己的能力,你能做什么?_从秦朝到清朝,百姓在日常生活质量上,有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
-
1、 假如你处在清朝,凭你目前自己的能力,你能做什么?
假如回到清朝去,凭老汤万金油啥都懂点的能力。可以说,肯定要比你们这些玩专业户的头友过得好了去。
不信咱们就来比一比。
首先,我不会象你们中的某一位,建议大家都把辫子剪了去。傻傻如你,肯定先被朝庭抓去坐牢底。
我也不会建议,莫让你们这些女孩别去裹足,这叫顺应时代,现在终于弄懂得。更何况,疼的是你们,三寸金莲清朝美,正好我也欣赏你。
我更不会建议,莫要让你们这些女生十四五岁就嫁人。早栽树,早遮荫,大清朝可是一过二十岁就嫁不出去啦!
嘿嘿!这些道理反正你们都不懂。现在都是一门心思搞专业,一门心思追潮流。如果轮回到大清朝,吃苦受罪的当然就是你们呢?
我要搬回大座机,去找老佛爷帮她照相。黑白照相你们中的一些人连见都没见过呢?凭我当年学了好几年的照相手艺,和幽默风趣的三寸不烂之舌。说不定老佛爷一高兴,封个四品宫庭专职摄影师就是好耶。
有手艺就吃香,顺应好时代!
有官品有职位自由自在,宫里宫外随便去取景。而你们中的有些人,做了专业奴才可得把我侍候好啦!想家,想亲人来求我,高兴了帮你照张像,顺便帮你寄回去。
大妹子老姑娘们可都要轮回好啦,重回十几岁的妙龄少女,更要变的美美哒。不是公举,就是王妃,个个都似小仙女。
反正皇帝他也病殃殃的,根本也是轮不到你。不如大家宫里宫外多留影,紫禁城里那可是大了去。
留着卿们的青春,影着卿们的笑意,莺歌燕语,咱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
万花丛中,皇城贵地,一池金莲,欢歌笑语。
走过路过还心思着重回大清,一展身手的屌友们,咱们谁也回不去?不如观完醉文,宏扬大气,留个赞,君子之交一路有你……
-
2、 从秦朝到清朝,百姓在日常生活质量上,有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虽然同是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早期主食和后期不一样,蔬菜水果好多农作物都是后引进的,烹饪方式也不大一样,喝茶的方式也有变化,衣服的材质也有变化,棉花的引进是后来的事,写字的纸也是后来才有的,建筑的形态也不大一样,信仰也是变化的,佛教是后来传入进去的。语音也是变化的,清朝人跟秦朝人说话可能听不懂。字体也是变化的,行楷草都是后期发展的。饮食结构不一样,早期人口少,肉食比重高,后期人口多,素食比重高。酒的种类口味度数也不一样。
-
3、 清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宋朝哪个高?
满清是中国老百姓活的最差的一个朝代,吃不饱就算了,还要顶个鼠尾巴猪尾巴被嘲笑
-
4、 清朝末年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怎么样呢?
这个时代只能让我想到愚昧、落后和耻辱。
愚昧,固步自封、封建迷信依然大面积的弥漫在清末时期的上空,但陆续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先进的思想,代表人物如梁启超、谭嗣同、徐志摩等,大多被扼杀在了摇篮里,但值得庆幸的是星星之火已经开始燎原了。特别是谭嗣同的戊戌变法,那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气磅礴,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精神财富。
落后,绝大多数的男人们还留着长长的辫子,取着三妻四妾,重农抑商,阻碍社会前进的脚步。闭关锁国,不接受任何以当时老祖祖留下来的传统相抵的想法、技术。等级制度,出身为八旗子弟就可以承袭身份地位,而出身之外的人则很难爬到高位。
耻辱,这个大家应该都会立马想到,八国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割地卖国求荣,数不胜数。以至于都是中国领土,香港澳门我们世纪末才正式收回来,很多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瓷器、壁画、玉器等至今还留落在外。
但这一切可能都是中国几千年发展史上必须要经历的,现在的我们是强大的、积极的、包容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哟!😄
-
5、 翰林清苦,在事事需要花钱的清朝京师生活,经济上的希望在哪里?
作者:史遇春 印象中,以前的时代,只要是当了官,似乎就有了一切。这样的想法,其实只对了一半:当了官,生活比起普通民众来,的确是会好很多;但是,要真说当了官,就可以“朱门酒肉臭”,似乎实情并非如此。
读清人笔记,至少可以证明,清朝的一部分人在当官之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荣华富贵。
猜想,前此朝代中的官员,也会有这种情况存在。
后此朝代的官员,会是什么状况,没有读过相关的笔记,也不敢妄下结论。
这里,就写一写清代京官的经济生活,也好看一看清人对其所在时代官员的真实记述。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
清朝的官员,有京官和外官之分。一般称中央系统的官员为京官,基本都身居京师。相对于京官而言,外官多指地方官和差遣外出之官。
京官之中,以翰林最为清苦。
说到翰林,似乎很熟悉,但还是有必要简单讲一下: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负责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为什么说清朝的翰林最为清苦呢?
看看他们的俸禄就知道了。
编修、检讨的俸银,每一季不过四五十两银子,一年下来,也就不到二百两银子。
不足二百两银子,在京城生活,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车马、室屋、衣饰、饮食等,没有一样不要花钱的。
翰林在京师生活的希望,就是期盼能够得到三年一放差的机会。
所谓放差,就是朝廷差派廷臣执行某项特定任务。清制,凡放差,均由军机处承旨进呈名单,由皇帝以朱笔圈出,是为特简。若单内无名者,即无放差之可能。
翰林放差,一般可以分为三等,最好的一等就是学差。
学差,也就是外出担任提督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考。从京师各部院侍郎(从二品),京堂(大理寺、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等等,为三品或四品京官),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五品或六品),科(即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正五品),道(即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各部院郎中(正五品)等官员中以进士出身者简用。因此,各省学政并无固定品级,若以侍郎而授学政即为从二品,以郎中授学政者即为正五品。俗称学台、学院、学宪,与布政使、按察使不同,并非地方官、而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的官员,类似钦差的性质。
看来,学差并不是翰林专享的,所以,机会也是有限的。
翰林有幸放学差,会在地方上任职三年。三年期满,如果是在大省任职,那么,就可能有三四万两银子的节余;即便是分到小省的学差,三年届满,也可收入上万两银子。
翰林放差,第二等就是去做主考官。
主考是明、清的官名,主掌各省及京师乡试,职务为总阅应试人的试卷,分别去取,核定名次,将取中的举人及试卷奏报朝廷。
清制,主考一正一副;惟顺天乡试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中改为正副三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后,主考一般为一正三副。清初主考也有简派举人、贡生出身者;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后,限用翰林官,间用进士出身的部属官。
翰林放差做主考,一次,就可以获得数千两银子。当然,主考与学差一样,也分省份。最苦的是广西,做一次主考,也就能拿九百两左右的银子而已。
此外,翰林放差,还有乡试、会试的房差。
所谓房差,也就是担任房考官的差使。
房考官,是指在明、清两代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在试院阅卷时各居一房,故名。
房差的收项,主要靠门生的贽敬。贽敬的厚薄多少不定,主要看各自门生的贫富程度。不过,一般情况下,一次也就能得三百两左右的银子。虽然银子不多,但,总比没有的好。
翰林放差,最闲散舒服的,就是做房考。
房考,亦称“房官”,是明、清两代乡会试时分房阅卷的考官。
相比较而言,翰林放差,做主考官最为辛苦。主考官在收到朝廷放差的旨令后,十多天之内就必须启程。短短的十多天时间之内,要整理行装;最主要的还是要准备礼联礼箑[shà](扇子),这是最让人忙乱的。
礼箑大都是放差的翰林官员自己挑选购买的、礼联也是自己亲笔书写的。放差的主考官到了主考的省份之后,作为官场上的礼节,要把自己准备的这些礼联礼箑供给当地的官僚。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在自己离开主考省份时,提示地方上要预备路途的花销费用给自己。
各省份的督抚,会按照官职的大小、收入的多寡,预先将要送给主考官的银子派分下去。各个省份,对送给主考官银子的数量,大概都有个数目。一般在主考官放差结束,启程回京,临行前会把银子汇齐。
各省份送给主考官的银子,称之为馈赆,也就是赠送的路途的资费。既然是馈赆,就不用偷偷摸摸,会光明正大地进行。当然,看起来也是浑然无迹,自然行事而已。
放差出京主考,路途之上,就要花费好多时日。偏远的省份,光是赶路,就得超过两个月的时间(想想,还是现在的交通便利啊!)。最近的地方,一般也要花上十天左右的时间。这一路上,要冒着暑热迅速前进,不敢稍有耽搁;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不能停歇。因为朝廷对考试的时间有规定,主考必须在八月初到达其所主考的省份。
到达主考的省份之后,主考官马上就会被封闭在试院之中,开始埋头阅卷。等到一个月之后,才能够放榜,这时,主考官已经是筋疲力尽了。
主考结束,出了试院,稍事应酬之后,仍然要按照驿路,转回京师。
对于偏远省份而言,主考一次,往返需要半年之久的辛苦。辛苦归辛苦,但是,翰林们能够得到放差的机会,都会心满意足。可能放差回来时,行囊之中所得银子的多少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大家似乎都不怎么计较这个了。
翰林放差,如果是得了学差,有些时候,还真不一定是怎样。因为如前文所述,学差的官阶大小差别是很大的,从从二品到正六品;所放差的省份也穷富不一样,这里面的情况就有些复杂了。
学差一般是三年两次。得到学差之后,进入该省份,要到省内各郡去视察。学差到各省份时,一般都随带着幕友、书吏等人。学差的出行,后面都有数十辆车子跟从,看起来,好像有好几百人的样子。
这些费用,如果按照公费来处理的话,没有定额,所以,很难确定,一般也都是从州县支取的。这其中,就很有些门道了,关防的疏密、支取给付的严格与宽滥,就是专管此事的知府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有时候,学差本人也未尝不会觉得困难,但是,在外面行走,面子还是要做足,一定要堂而皇之。这样,才像个督学的样子,才符合督学的礼制。
总体而言,学差是既风光了面子,又得足了里子的。
毕竟,放差的机会是有限的,毕竟,能够得到放差机会的翰林也是有限的,所以,说京官翰林最清苦,也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
6、 如果生活在清朝的话,每个月需要多少开销呢?
谢邀!等我穿越回来再回答!
-
7、 清朝的满人在入关以前是生活在什么地方的?
清朝的满人在入关前居住在盛京,也就是今辽宁省沈阳市。关内关外,以上海关为关。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
-
8、 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要问清朝灭亡后,那些八旗子弟的生活,说句实话:不怎么样,真不怎么样。
平时这些八旗公子哥儿们舒坦惯了,大清还在的那会子,每月有月俸银子可以拿,但如今大清国没了,铁杆庄稼到了,月俸银子没了,剩下的日子,就知能是该典当的典当,该卖的卖,到末了,能有个安身的地方就算好的。这些公子哥儿也不是没有力气,也不是没头脑,但就是什么不愿意干,一是怕丢脸,二是游手好闲惯了,不肯吃苦。于是乎,纷纷变卖家产,几乎全都成了败家子。大狮说几个败家败到高水准给各位开开眼,你见过败家的,但绝对没见过这么败家的。
清朝倒台后,最富裕的算是睿亲王,但睿亲王隗斌在清朝倒台后就归了西,整个家业就留给了俩儿子。这俩小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而且还都是大烟鬼,不但他俩抽大烟,他们那几房太太也都是十足的大烟鬼。这家人天天什么都不干,出了玩乐就是吃喝,闲下来就喷云吐雾。老王爷那些古玩字画被先后变卖一空,过了两三年舒坦日子,又没钱了。于是接着卖,屋里的东西卖完了,就卖房产。于是乎,老王爷一辈子置办的家产全部给卖了,这个是一千多间房子啊,说卖就卖,一点也不心疼。要说卖房子得了这么多钱,怎么也能花上十年二十年,可您猜怎么着,两年光景,一干二净。几房太太都领着孩子跑了,留下哥俩东游西逛,到处找人要钱,不为别的,就为抽大烟。
最后,实在没了钱路,两人就打起来祖坟的主意,想要把祖坟中的宝贝挖出来卖的换钱。但挖了一半,被人抓住,扭送巡捕房,把俩人关了7年。出来后,已经颓废了。大牢还管饭吃,出来没了饭辙,没两年这哥俩就先后归西见老王爷去了。
另外还有个怡亲王毓麒,怡亲王比起睿亲王的家庭还差远了。毓麒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如今没了月俸银子更家不好过,于是一咬牙也走了睿亲王两个败家子的老路,把房产卖了。可万没想到房子卖了后,人家新买主重新修葺时在祖屋下面挖出好几千两的白银,人家自然不给,等于白白送给了人家。
1931年,报纸登了一则消息叫“铁帽子王拉洋车”,这位拉洋车的乃是末代克勒郡王宴森。清朝垮台时,宴森还不足二十岁,从小就是个公子哥儿。如今老子没了,大清没了,月俸银子没了。就只能卖家业了,其它王公子弟卖家业是一件一件儿卖,比如先卖文玩字画,古董珍宝,等卖空了后,再卖家具和用具,实在没辙了才卖房产。可宴森直接把房产卖了,卖房产的钱花了没两年,又折腾没了。于是把祖坟全卖了,又折腾两年,又没了。这位克勒郡王倒也洒脱,到车行领了件号坎儿,租了辆车,从此入行拉洋车。
这事在登报后让溥仪知道了,也许是认为宴森丢了祖宗颜面,也或许是恻隐之心,让人把宴森带到了满洲,给了他不少钱。宴森回到京城后,买了个小四合院,车也不拉了,门也不怎么出。但没多久,钱又花没了。怡亲王毓麒经常在西四牌楼见到身穿破衣服的宴森,坐在地上一言不发,看起来景况很是潦倒。
以上几个就是八旗子弟的缩影,清朝解体后,这些人几乎都改了汉姓,干啥的都有,有的成了小贩,有的进了梨园行,有的去了伪满洲国,有的回了龙兴之地。但大多数都成了平常百姓,还有一些,就如同睿亲王俩儿子那样的,最后饿死街头。
-
9、 清朝灭亡后,皇族的人都去了哪里?靠什么过生活?
清朝的皇族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比如光绪皇帝的近亲,也就是醇亲王一脉,在清末的皇族中就是最嘚瑟的一伙人。没办法,谁让他们是末代皇帝的近支亲戚呢,所得到的恩宠和封赏都是最高的。
清朝灭亡以后,这些人各个是家财万贯,生活条件好着呢。 至于远支皇族,也就是常说的远亲。由于逐代降爵的原因,混的也就不怎么样了,家财并不丰盛。不过凡是也有例外,比如铁帽子之一的庆亲王奕劻,他是乾隆皇帝的三世孙,属于远支皇族。但因为此人拍慈禧老婆子的马屁,因而积蓄了大量的家产,日子过得也很好。
第一,近支皇族的生活情况 老实说,清朝的近支皇室的运气真的好。清朝灭亡后,根据《皇室优待条例》。这些皇帝的近亲不仅没有被捕杀,反而还能得到优待。相比之下的明朝末年,那些朱家的近支皇族可就倒霉了。(农民起义军抓住就杀,清朝稳固后接着杀。)
民国政府给他们的优待是优厚的,皇族的所有成员,免服兵役,其个人的公权、私权与一应国民同等;皇族的私产受到法律的保护;居住在满洲王公贵族,爵位依旧有效。并且,由于近支皇族不是闲散贵族,有很多人还是有真本事的。军阀混战时期,这些皇族先后给军阀和国民政府效力。只不过,大多是闲差。
就比如溥仪的七叔载涛。
张勋复辟时,他被任命为禁卫军司令;徐世昌当总统时,他又被任命为将军;张作霖主政时,他当过翊卫使;国民政府时期,又被南京政府聘为国难会议的会员;日军侵华期间,拒绝到伪满洲国任职;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 还当过总后勤部民政局的顾问、国家民委委员、北京市民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这种人,就是俗称的人精。在哪朝混,都能混的风生水起。 这是1961年春节,溥仪在七叔载涛家中的家族合照。正中间的二人,分别是溥仪和载涛。
只不过载涛也有所有八旗子弟毛病,就是花钱大手大脚,而且他也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以前有朝廷发俸禄,衣食无忧。后来北洋政府不给他发俸禄,渐渐也就坐吃山空。最后只能把自己的贝勒府卖给了辅仁大学,他自己也把心一横,干脆出去摆起了地摊儿。 并且载涛不仅自己摆地摊,还拉着老婆(福晋)一起在街上吆喝着卖。听说前朝的皇叔摆地摊了,北京市民都来看热闹。载涛就自嘲的说:我们一不偷二不抢,卖点自己的东西,有什么可耻的? 说实话,以载涛的身份,能做到这一步,挺不容易的。
第二、王公贵族的生活情况
载涛的生活境遇,其实就是当时很多王爷的一个缩影。
比如铁帽子王之一的郑亲王一脉,在北洋政府断绝他们的俸禄后,也是坐吃山空。这些败家玩意甚至打起了老祖宗的主意。
郑献亲王济尔哈郎的墓,就是被自己家后代所盗的。起初并不是那么明目张胆,只是把周围那些年代久远的树木出售换钱,卖完了树,又开始卖起了建筑材料,直到最后祖坟变成了一个光秃秃的土堆。好在这些人还不敢把墓给掘了,否则就真是丧心病狂了。 相比于其它没落的铁帽子家族,有大清第二号贪官之称的庆亲王奕劻一家,他们的生活就强多了。由于奕劻生前贪污的财产太多了,他的几个儿子根本不需为生计而奔波。奕劻在银行存有大量的现金,他死后,爵位和财产由儿子载振继承。载振后来就靠银行存款利息和变卖遗产继续过着奢华生活。
载振的两个弟弟载搏和载抡就不如他们的大哥了。载搏的问题是喜欢赌,载抡则是花钱大手大脚。他们俩倒是没过什么苦日子,只可惜最后死的时候,家财也败完了。导致儿孙只能在街上捡垃圾,这在当时也是报纸上的花边新闻之一。
第三、远支皇族的生活情况
相比于近支皇族和铁帽子王,清朝皇族中的远亲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些人在清朝时,本来就是边缘人物,只不过挂着一个闲散宗室的称号而已。
现在的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搞笑的认祖宗模式,譬如:
康熙皇帝的九世孙,康熙的耳孙;
雍正皇帝的八世孙,雍正的云孙;
乾隆皇帝的七世孙,乾隆的仍孙;
嘉庆皇帝的六世孙,嘉靖的晜孙;
凡是这类把祖宗攀到两百年前的,都是远支皇族的后裔(跟刘备一样)。因为祖上是皇室小宗,传到清末时,爵位也没有了,俸禄也没有多少了。清朝灭亡后,这些人混的跟普通人没有区别。为了自抬身价,就开始胡编乱造。
比如,有个叫爱新觉罗桓绍的人,打着爱新觉罗的名号,声称自己是乾隆的七世孙,他手上带着一只玉扳指,号称是当年乾隆皇帝带过的;还有一本不知道是从哪里淘出来的秘方书,号称宫廷秘方,能治各种各样的病。靠着这边秘方满世界卖药,赚了个盆满钵满,身家过亿。为了更好的卖药,爱新觉罗恒绍还给自己杜撰了一个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院医学博士学位。然而,这个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院却并不存在。
不过桓绍这种人也不是主流,绝大多数的皇室后裔还是能自食其力的。比如有个叫爱新觉罗宝珣的演员,就从不显摆自己的清皇室后裔身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当时最红的男影星之一,后弃影从商。
总的来说,清朝的皇室后裔是幸运的,因为不管是国民政府还是新中国,都没有像他们当年的祖宗一样,屠杀前朝的宗室。反而还给了各种政策关怀。尽管皇室后裔花钱大手大脚,不懂自食其力。扒祖坟、卖古董、当汉奸,无恶不作。但仍然有自食其力之人,他们中有的人参加了革命队伍,有的经商、办学校。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还有一些人选择隐姓埋名,过起了普通人的日子。虽然不再风光,但也衣食无忧,活的自由自在。他们自己不说,没人知道他们是昔日的皇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