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曹、督、委、惩、鲁、遮、私、寨、擂、呐、插、瑜、幔、翎、弩、丞怎么读?_清朝的三司和督、抚、藩、臬是啥意思,为何不得民心?


- #问答
  • 1、 忌、曹、督、委、惩、鲁、遮、私、寨、擂、呐、插、瑜、幔、翎、弩、丞怎么读?

    委、擂是多音字,其它是独音字。忌(jì)。曹(cáo)。督(dū)。委(wěi,wēi)。惩(chéng)。鲁(lǔ)。遮(zhē)。私(sī)。寨(zhài)。擂(léi,lèi)。呐(nà)。插(chā)。瑜(yú)、幔(màn)。翎(líng)。弩(nǔ)。丞(chéng)。

  • 2、 清朝的三司和督、抚、藩、臬是啥意思,为何不得民心?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官制体系设置上充分借鉴了前朝历代之经验教训,创设了等级分明、系统完善的“九品十八级”官制体系。对于清朝统治阶层而言,地方政府官员的设置对于统治稳固、皇权集中更显重要。

    为了分化大臣权力,更有效的实现中央集权,清朝统治阶层在充分保证地方统治的前提下,还严格保证了同级官职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

    在我们时常听到却也时常模糊不清的官职称呼之三司、总督、巡抚、藩台、臬台,即为清朝官制设定特点的典型代表。

    所谓“三司”,分为京官之三司和外官之三司。

    京官之三司,即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乃系清朝司法系统的最高部门。

    外官之三司,即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提学使司,作为三大省级职能部门存在。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外官之三司”并非像“京官之三司”一样出现于清初时期,而是在光绪三十一年才开始由此称呼。

    《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有载:

    提督学政,省各一人。初,各省并置督学道,系按察使佥事衔,惟直隶差督学御史一人。三十一年罢科举,兴学校,改学政为提学使。

    也就是说,原本为“提督学政”的官职名称在光绪三十一年,经过了“戊戌政变”的“新官制”改革,才有了“提学使”和“提学使司衙门”的出现。

    总督,乃系掌管一省或兼管数省政务、军务、经济的最高地方官职。巡抚,乃系一省最高领导,掌管“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覈群吏”等除军务外所有的地方庶务。基本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而地方三司,即为巡抚衙门的协助职能部门:

    承宣布政使司:主管领导为布政使,掌管一省官吏、赋税等;基本相当于分管副省长。也就是清朝俗称的“藩台”。

    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领导为按察使,掌管一省司法;基本相当于省高院、省高检、省公安厅的组合部门一把手。也就是清朝俗称的“臬台”。

    提学使司:主管领导为提学使,掌管一省教育、科考事宜;基本相当于省教育厅长。但因为提学使拥有着朝廷委派的特殊身份,类似钦差,所以其地位和影响较之按察使、布政使更高,甚至在部分领域并不受巡抚府、总督的管辖和制约。

    清朝地方政府省级官员的如此设置,既实现了对一省政务、教育、赋税、官吏的有效管理,又在三司和巡抚、总督之间权力重叠之下的相互制约和平衡,在绝对程度上避免了省级高等官职的权力集中和过大。

    参考文献:《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

  • 3、 欧体督字怎么写?

    欧阳询的楷书,劲峻精瘦,内敛表柔。所以说写笔画多得字比较好看。

    笔画多重在搭配,楷书一般说横细竖粗,左瘦右肥,空处可以走马,密处亦能透风,撇贵收,捺宜舒。这样便能无碍。

    督字横较多,当长短有整齐,粗细微变化,横的方向要一致,否则便坏了视觉美观,还要有彼此细微的变化,才能出现灵动性,有生气,变化太大,也是乱了。不是欧字的本意。

    横为主题,其余皆辅。既为督字,当具威严,一丝不苟。身在事外,意在其中。写此字,形周全而笔画精微。神活泼而意注山磐。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