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历史有出过宰相吗?_想收集一些民间朗朗上口的谚语,你有记得的吗?
-
-
1、 潮汕地区历史有出过宰相吗?
东方的犹太:潮汕!
“潮汕”历史上有长达近2000年被称呼为“潮州”,历史曾被称呼为“潮州”(隋、唐、宋时期),“潮州路”(元朝时期的称呼)、“潮州府”(明、清时的称呼)等,在1904之后才正式出现这个“潮汕”称呼。潮汕三面背山,一面向海,气候宜人。潮汕历来为粤东、赣南、闽西南等地区的商品集散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注定了潮汕地区的商业、文化自古兴盛。潮汕历史上也出过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但是如果非要考究其究竟有没有出过宰相,那么只能说根据目前现存的一些历史资料来说目前并没有发现潮汕出过宰相。但是潮汕却是一个自古出人才的好地方。接下来,将给大家介绍几位潮汕的历史名人!
林大钦
林大钦是明朝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也是潮汕本土培养出来的第一位科举文科状元,其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林大钦也为一代代潮汕学子树立了一个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榜样。
翁万达
翁万达出身寒门,是明嘉靖五年的进士。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名将、诗人。在现在的泰国,翁万达更是被誉为“英勇大帝”,泰国立庙祭祀多达100余处。
等等,类似于这样的历史名人潮汕出过很多,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说潮汕是一个人杰地灵出人才的好地方!
-
2、 想收集一些民间朗朗上口的谚语,你有记得的吗?
野狐试答
题主好,这个我很感兴趣,以前收集了一点自己感觉很有味道的谚语,借机分享给大家,也希望题主喜欢。
1望山跑死马
从这个山头看那个山头不远,但走起来就远了。山里的路就是这样,七拐十八弯,看起来很近,走起来很远。也有山很大所以望之不远,实际很远的意思,就像我们看日月也不远一样。
2指山说磨
古代的石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磨盘都是用山上的大石头凿出来的,这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就话常用来讽刺说大话、空话、漂亮话,不办或办不了实事的人。成语“涸辙之鲋”中的监河侯就是这种人。
3骑马的时间短,擦镫的时间长。
批评一个人做事拖沓墨迹,半天进入不了正题,只在外围打转转,尽干些无关紧要的事。
陕西方言中有句话和它的意思基本一样:“烧香呢!摆供呢!不磕头!可敲磬呢!”
4豁出破头撞金钟
拼命时说的狠话,也不一定拼命。矛盾双方相差很大,弱的一方以此提醒对方,放弃争斗,否则损失大的将是他。
陕西方言中有两句意思相同的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破套子还怕和你油罐缠”(方言称旧棉絮为套子)
5黄泥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用来形容一个人处于是非之地,陷入是非之中,尽管是清白的,但没法说清楚了。
陕西方言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与之意思差不多。
6死了王屠户,吃带毛的猪不成。
用来骂一个摆谱不合作的人,说离开你事情照样做得下去,你并没你想得那样重要。
陕西方言亦有类似的话:“离了你这红萝卜,还不上席了。”(在陕西民俗中,红萝卜本来就不用于待客上席的)
7搂柴打兔子顺便。赶集走亲戚顺道。
两句都是陕西民间谚语,意思也一样,都是讲一举两得。多用来讽刺一个人图方便,把两个本该分开单独办理的事情,放在一起简单处理。
8一家不知一家的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两句意思差不多,都是陕西民间谚语,大意是说谁也不容易,只是你不了解情况,了解了家家都一样,各有各不同的难处。
9河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从哪里赚的钱,又在哪里赔光了。嘲笑一个人白忙活了一阵,到头还是一场空。有点“悖得者,亦悖失”的味道。
10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物离乡贵,人离乡贱。穷家富路。
农耕时代,人们安土重迁,古代交通通讯又很落后,物质条件也比较艰难,加上乡土观念重,存在排欺生的现象,凡在此种种,就有了这样的谚语。也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11卖儿招女婿
古人重男轻女,儿子撑门户,传宗接代,女生外向,是要嫁人的。没有儿子的人家,为了香火,迫不得已,会采取给女儿招女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不会有人把儿子卖了,给女儿来招女婿了。这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骂一个人做事不靠谱。
12打车不如旋棒槌。
打车在古代是比较高级的木工技术,旋棒槌是比较简单低级的事情。用比喻形象的描述了做空的大生意的不如做实的小本生意。用现在的例子来说,就是开了一家大公司,当着老板,听起来很威风,可公司不赚钱,甚至赔钱。人家卖豆腐脑的,天天有收入,几年下来,房也买了,车也买了。务实比务虚要好,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
-
3、 中国古代的奸臣中,你最痛恨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代入朝为官的人,绝不是为忠君而来,而是为了利益而来。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各自所图的东西不同而已,有的人为青史留名,有的人为家族利益,有的人为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皇朝不存在忠臣,也不存在奸臣。所谓忠臣丶奸臣的评价,只是后人根据某官员的所作所为,给予的评价而已。正所谓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不同,人们看待事物角度也会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就不同了。
在古代皇朝时期,决定大臣命运的因素,主要是皇权。大臣会不会被重用,会不会手握大权,关键处决于时任帝王的个人判断。大臣个人的努力,只占次要因素。
说到我国古代的所谓奸臣,个人最不喜欢的人,就是篡汉自立的王莽老夫子。个人之所以这么看,其主要原因是:
1,王夫子篡汉之时,西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王夫子毁了太平世道,使天下人遭受浩劫。
2,王夫子存在改变华夏历史走向的嫌疑。
①倘若王夫子不篡汉,诚心匡扶汉室,那就不会出现与天下世家大族共享天下的东汉皇朝。
自从世家大族在东汉时期,品尝了与皇室共享天下的富贵滋味后,世家大族就对此念念不忘了。从此以后,世家大族千方百计涉入政治,分享国权,利用公权力满足其家族私欲,从而导致民不聊生,皇朝频繁更迭。自此以后,华夏朝代皆不长久。
②,王夫子执政失当,直接导致民众造反,由此诞生了赤眉绿林。从此天下绿林结成网络、啸聚山林,导致华夏大地,匪患不绝。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将匪患彻底剿灭。
③,倘若王夫子不篡汉,而是精心治理天下,那么汉人人口必将进一步大增。倘若汉朝展开移民拓殖,来疏减人口压力,那么华夏疆土也许会进一步拓展,后世历史演化,也许会不同。
3,王夫子本是儒生,王夫子篡汉也许是为了所谓的儒家最高理想。然而,王夫子篡汉给后世带来了一个极不好的观念,那就是“学而优则仕”。
①,如果为学就是为了进入仕途,那么天下的学子就不会潜心于致学,而是会想着怎样去做大官。如此一来,华夏在学术方面,将会停滞不前。
自西汉以后的一千多年,华夏在学术方面也确实亮点不多,远不如商周时期的学术成就大。
②,“学而优则仕”的优点就是,确保了入仕做官的人,都有一定的素质。
“学而优则仕”的缺点就是,只注重入仕做官者的个人书面知识,而不关注个人以往的贡献,以及其他方面的才能,例如个人技艺丶个人军事才能…。
如此一来,官场上都是功利心极重的书呆子。一旦朝廷遇到严峻的挑战,基本上无人可用。
自汉以后,胡人频繁南下,书生图利侍奉胡主,成常态。幸亏汉胡本是同源,幸亏汉文化有一定的先进性,符合胡人天子统治天下的需要。这才导致华夏文脉得以延续,没有断绝。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王莽夫子对华夏文明发展进程,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大。个人认为,王夫子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反面教材。他的一生做为,值大家仔细探讨,也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
4、 蜀汉平安三侯:东邓芝南马忠北王平,看看他们三人结局如何?
蜀汉前期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后期有魏延、姜维、廖化、向宠、王平、马忠、邓芝等优秀将领。其中有三个人,一个在东面边境防备东吴,一个在南面坐镇南中,第三个在北面边境,号称“平安三侯”。只要这三个人在,成都的后主刘禅便高枕无忧,不再担忧曹魏、东吴、南中等边界问题,他们结局如何?
依据相关史料,分别分析如下。
东面平安侯:曾是赵云副将的邓芝
邓芝,字伯苗,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不可多得的大将。他早年曾被预言能位至大将,在几十年之后成真。在刘备病逝白帝城后,邓芝曾奉命出使吴国,修复两国关系,得到东吴大帝孙权赏识。
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邓芝作为大将赵云的副将,佯攻郿城,给诸葛亮出祁山打掩护。赵云年迈,邓芝给赵云出谋划策,弥补了赵云的不足,最后在街亭丢失后,成功撤回。
由于邓芝曾出使东吴,被东吴君臣所折服,也深知东吴虚实,于234年督领江州,坐镇蜀汉东面边境,防备盟友东吴。他吸取了当年关羽目中无人,与东吴孙权交恶,导致兵败而亡的教训,经常与孙权会面,商谈各项事宜,写信问候,还互相馈赠礼物,促进了蜀汉与东吴的联盟,稳定了双方边界。9年后(公元243年),邓芝升迁为车骑将军,后被授予假节,继续驻扎在江州。《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权数与芝相闻,馈遗优渥。延熙六年,就迁为车骑将军,后假节。
公元251年,防备东吴的邓芝不幸病逝,他生前性格正直,赏罚分明,体恤士卒,死时家中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财物,是一个难得的好将军。
南面平安侯:与擒杀关羽同名同姓的马忠
马忠,字德信,蜀汉后期大将。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奇怪,马忠不是东吴擒获关羽的那个马忠,而是蜀汉深受刘备、诸葛亮信任的那个“马忠”。在刘备逝世,太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时,任命马忠为门下督,受到了重用。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任命马忠为牂牁郡太守,让其带领一支军队讨伐在牂牁郡郡作乱的朱褒。马忠不辱使命,很顺利夺取牂牁郡,击杀朱褒。他在平定叛乱后,安抚救济百姓,休养生息,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戴。
在诸葛亮平定南中及病逝之后,马忠坐镇南中,震慑当地少数民族,并收编这些少数民族的青壮年入伍,送往汉中,充实北伐的蜀军。公元249年,马忠在南中去世,他的子马修继承爵位。
北面平安侯:无当飞军统领王平
王平,是一个文盲,出身于寒门。他是益州人,刚开始却在曹操手下当兵,在汉中之战中,归顺刘备,成为了蜀军的一员。他在归顺蜀汉后,参加了蜀汉的大部分战斗。尤其是街亭之战,王平作为马谡的先锋,共同守街亭。
他劝说马谡,不要在山上安营扎寨,而马谡却不听,执意将大寨安在南山上。最后,马谡被张郃包围,切断水源,遭到大败,丢失街亭。战后,诸葛亮按照军法,将马谡及张休、李盛三人诛杀,唯独王平因表现突出,顺利将街亭败军接回蜀营,受到诸葛亮的器重,接替了马谡的参军位置。
王平从此登上了蜀汉的历史舞台,成为蜀汉后期的一员大将。无当飞军是蜀汉的一只特种部队,只有最信任、最厉害的大将担任统领。而王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得到诸葛亮及其他蜀将的认可,执掌无当飞军,为诸葛亮的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平在北境,面对的不是东面的盟友东吴,也不是南中少数民族,而是最厉害的敌人曹魏,由此可知王平应该是“平安三侯”中最名副其实的了。
公元248年,王平因病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结语
据《三国志·王平传》中记载,邓芝在东面防备东吴,马忠坐镇南中,王平在北境与曹魏对峙,刘禅及蜀汉文武大臣们就可以在成都高枕无忧了。这三人,王平于248年去世,马忠于249年去世,而邓芝于251年去世。这就是蜀汉后期著名的“平安三侯”。相关记载如下:
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