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科技于一个普通民众而言意味着什么?_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中,超高层建筑黑科技有哪些?
-
-
1、 大国科技于一个普通民众而言意味着什么?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科技可以造福人民,人民也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就拿精准扶贫来说,如果国家没有钱,扶贫就是一句空话。全国各地的危房改造,扶持产业,国家划拨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都来自国家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依赖科技的发展,所以,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家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人民能不能幸福地生活,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
-
2、 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中,超高层建筑黑科技有哪些?
谢邀。《大国重器》讲述了很多高科技,其中题主说的超高层建筑技术确实非常引人注目。
现在中国发展速度这么快,一幢幢高楼大厦就是佐证。而支撑高楼的超高层建造技术,无疑就显得更为关键。
现代社会,工程机械制造水平和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关键指标。在中国迈向科技强国,不断攻坚克难的当中,会遇到一些阻力,比如更极端的工况,更难挑战的技术。因此,促成了一批强悍的基建神器的诞生。
聚焦到建筑行业来说,高楼的高度越高,对于技术的要求就越高。300米以上的高度是超高层建筑的一道门槛,而500米则是一个更难的关口,因为这对建设平台的稳定性和承重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大国重器2》第三集《通达天下》里,讲述了中国的超级装备技术---智能顶升平台。这个盖楼的金刚钻,正在建造的是武汉绿地中心。
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建筑高度为636米,是目前中国在建第一、世界第二高楼。据片中所说,建设这样一栋楼的物料和装备,总共有五六十万吨,是300米建筑的两倍,建设风险更是比300米高楼大了4倍。
纪录片所记录的时机,正是武汉绿地中心冲击500米高度的时候。在当天的风力作用下,500米大楼的横向摇摆幅度可以达到1米,是什么样的技术能hold住这样的高楼?答案是最新一代“空中造楼机”-----智能顶升平台。
据纪录片里所说,这座造楼机足有4.5层楼高,身高39.3米,体重2000吨。它的顶升力达4000多吨,让千米高空作业如履平地,在8级大风中平稳进行,能达到4天一层的建设速度。最重要的是,这个中国建筑“神器”为世界首创。
它在5个小时内,能整体顶升4.5米。这种有点像搓衣板的微凸支点是中国建筑的独有发明,空中造楼机能够经受住4000吨的荷载,抵抗14级大风。
这台造楼机与过去最大的区别,就是顶升效率更高。上一代造楼机平台上塔吊等重型设备,需要设置专用的洞口,平台顶升后,再对塔吊进行顶升;完成全部重型设备的顶升通常需要2天。而现在,整体顶升可以将工期至少缩短20%。
仅用5小时,新一代造楼机就完成了它500米关口的挑战,这是中国建筑建造技术的新高度!
这么牛逼的技术不仅仅是中国造,更是武汉造,令我们无比自豪!就在最近,武汉绿地中心开放了总裁行政办公样板间,面积从250平米到500平米。据了解,总裁行政办公主要定位于总裁级私人公寓、跨国企业的华中区域总部、外籍CEO的高级办公室及专属特定圈层的私人会所。
试想一下,在600多米的高空办公,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体验?!
-
3、 中国如何成为科技超级大国?
在本世纪初,北京中关村以庞杂的电子产品市场闻名,这里的商铺多充斥的是摄像机、电视、DVD等电子产品,多数都是组装,很少有是中国发明创造的,而老外对中国当时的印象,则是“勤劳的‘模仿’之国”。
但到了数年前,除了“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也驰誉世界,出售廉价电子产品的租户逐渐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新科技企业,虽然也有留下来的老租户,但新旧并存现象,也让人们意识到了中国变化之快。
某位在中国和硅谷工作的投资者说过,他在硅谷还总是碰到以为中国只会copy他们点子的人,但现在这种想法已经落伍,在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公司在模仿中国。在眼下,中国的未来和中国的过去正在并存,而更让世界越来越关注的,是新生企业主推动的(新)中国,人工智能、基因研究、无人机等与日俱增的实力,在一些方面正在改变着全球科技的未来。
在国内,智能手机的支付已经是家常便饭,大街上停满数百万辆的“智能”自行车,这些到来之快让人都感到吃惊,似乎在一夜之间,大批科技公司突然冒出,有专家曾说,这一代的中国企业家不同以前,很快能够成为独角兽和“十角兽”。
在如今消费之外的中国科技领域,许多西方人也在使用中国制造产品,在如今,中国的创新者和投资者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
4、 为什么荷兰能制造出顶级光刻机?而不是科技大国美国?
这就是以现代科学为模板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市场化产业自动配置机制。文化理念和经济体制相同国家之间,一旦某个或几个国家凭能力稳定占据一项高端技术市场,其它国家就会乐见并支持鼓励和默认,宁愿购买使用其技术产品,也不会重复去恶性竞争。这非常有利于发达国家之间,资源的平衡合理配置,以及良性的互补互利互信发展。所以光刻机不是美国没有能力研发,而是没有必要浪费资源再去重复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