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未来简史》提出:人工智能最终将让人彻底摆脱无用阶级,绝非沦为无用,该怎么看?_人工智能最终将取代人类吗?
-
-
1、 《新未来简史》提出:人工智能最终将让人彻底摆脱无用阶级,绝非沦为无用,该怎么看?
谢谢朋友邀请,因为时间问题响应的慢了,见谅。
首先说一下,《新未来简史》一书我还没读,只是浏览过一些书评简介之类的二手资料。好书太多了,也不敢说什么时间能读。但很显然《新未来简史》涉及到的内容,都是现在的热点问题,虽然我没有看过《新未来简史》,但在这个信息泛滥,只要出现一个热点,这个热点马上就会被信息淹死的时代,我想《新未来简史》的观点和内容,和其他那些汗牛充栋的资料也差不多吧。
好了,书归正传,我们从人类中心论的角度上,讨论一下题主提出的问题。人类中心论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的思想体系。在人类,或者叫做我们“智人”最初开始“认知革命”时,一直到大约七八千年之前,基本上,人类的思想中并没有人类中心论的影子,那个时候流行的是万物有灵论等等思想。人类中心论从初露端倪到真正开始成熟起来,已经是一神教诞生后上千年的时候了。但是,自从人类中心论成熟起来后,就在人类的思想领域牢牢的占据着一席之地。虽然从哥白尼到维勒(第一个从无机物中合成有机物而让生机论破产的科学家)一次一次的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人类中心论是错误的,人类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作为人,你我作为人类,就算科学家一百万遍证明人类中心论是错误的,那也肯定不会轻易放弃来之不易的人类中心论思想的。
而且,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中心论已经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思想体系。人类中心论不但包括人类特质论(生机论),还包括很多其他思想,原则和信仰,比如说“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就是人类中心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新未来简史》中,和其他一些资料类同,就体现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比如说认为人类的某些特质(诸如创造性,艺术感等)是无法取代的,是人工智能再发达也无法企及的。但很显然,这不符合事实。历史上科学进展和科学实践的事实证明,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人类也没有什么超越宇宙万物,不可替代的特质。所以,我们可以预言,凡是说人类某个方面的优势(特质)不可替代的,都会在未来某一天被打脸。
正是因为科学证明人类没有不可替代的特质,所以相信科学的人们意识到,人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和未来,将不可避免的成为“无用阶级”。这是个很可怕的结局,是许多许多人,包括许多相信科学的人都难以接受,更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如何避免未来的人类,或者说未来的人沦落到“无用”的境地呢?
这里我们得先定义一下什么是无用?无用是指的不能(为社会)创造(足够)的财富。因为未来,创造财富(不管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的工作,都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高效的完成了,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再需要人的参与,不再需要劳动力资源,于是乎,人类(在创造财富上)就没什么用,成为了无用阶级了。
我们说这些,重要的是想说;这里的要点是在创造财富上人类才可能是无用的,甚至是副作用的。但大家一定要知道,按照人类中心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人存在的意义并不单纯是为了创造财富。在过去好几千年里,因为人类深陷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所以我们不得不过度强调人努力创造财富的重要性,但在今天,人类已经在从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深渊里爬出来了,没必要再特别的强调人必须创造财富这一点了。按着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原则),人不应该是财富的奴隶,人应该有“自由”,有摆脱了财富枷锁的自由。我不否认就是在今天,马云那么有钱也得为财富忙忙碌碌,也被财富驱使着,在“财富之鞭”的威逼下“一刻不得闲”,但是,大家也要知道,诸如人的创造性之类的,并不是人类中心论中不可触碰,不可改变的底线。人类中心论告诉我们;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也是价值本身!科技以人为本,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了人,那就没有了一切意义。
换个说法讲,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就是有用的!我们身为人,生为“人类”,不应该忘记这一点!不应该忘记人类中心论的这个基本原则!坚持人类在价值观上的中心论无疑是正义和必须的,这里唯一的原因和前提就是我(们)是人!因我们是人,故以人为本,这是历史上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一直到今天,人类思想领域里最大的硕果。我不否认在科学上,人类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在价值观上,人和人类就是价值本身!
强调人在价值论和价值观上的中心论,牢记人类的存在就是价值,人就是价值本身,这在未来人类从劳动性到创造性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替代的时候,尤为重要!这是拯救人类的唯一希望!所以,虽然科学会突破人类特质论的约束,但最终拯救我们的,仍然是人类中心论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
说到这里说了不少了,不知道我说明白了么?!上面的内容比较庞杂,篇幅有限,可能不太好理解,供大家参考。抛砖引玉,欢迎斧正,期待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
2、 人工智能最终将取代人类吗?
也许,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担心机器人迟早会取代我们。机器人有一个优点:高效、便宜、无麻烦。但是,不要惊慌,因为出于多个原因,机器人是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至少目前是不能取代的。
1.电脑是没有情绪的
与客户打交道时,情绪通常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咖啡厅、餐厅或小商店工作时,要有幽默感,根据客户的心情去推销一些东西,并给消费者留下好的印象,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买家很喜欢这个地方的氛围,那他很可能会再来。另一个例子,就是给人心理辅导,这就更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沟通了,在这里,寻求帮助的人,将需要一个活生生的、友善的人,而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计算机。
人工智能是不能感受到客户的情绪,也没有自己的情绪,所以,机器人是不能完全替代上述职业。
2.计算机不能创造性地思考
目前,许多公司正在尝试创建一种“创意”的算法,有一个例子,就是某公司开发了某种新的应用程序,它利用各种过滤器,将照片变成独特的风格“形式”,即:电脑创意。这可能吗?这种应用只分析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并让计算机本身试图创造出类似的东西,但是,它没有真正的创造力。相反,人类可以从零开始创造一切。
3.算法没有直觉
工程师有一个想法,创造一种算法,它能对过去发生的事件及其后果进行决策性分析。计算机只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建立起一个因果关系链,如果这样的事件尚未发生,那么,该算法将无法预测,何时会发生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此外,计算机并不总是拥有必要的信息,这会对其运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其中一个例子,可能就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尽管人工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它无法预测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一事件对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来说是一个彻底的冲击。相反,一些掌握了大量信息的投资者,更清楚地看到了整个情况,并提前将资金撤出了流通领域。
4.计算机不能自行编写程序
是的,最近某公司推出了一个实用程序,它可以编写并执行人工设置任务的代码,而且它确实有效。但是,计算机又进入了同一个“死胡同”,即:它不能从头开始创建任何东西,而只能从数据库中剪切现有代码,并将它们“合并”在一起。所以,目前为止,要编写一个特定的程序,只有一个人可以完成-程序员。
5.电子产品易受冲击
电子产品易受这些影响:电压下降、电源故障、病毒、物理损伤等。如果电子受到了这些冲击的话,那就需要更换电子,规模小的计算机容易更换,但是,如果破坏了超级计算机,那就更难替换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重要的数据和工作结果可能会丢失,相反,在这一方面,人是更加可靠的。
结语
总体来说,不要惊慌,至少目前而言,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但是,我们需要人工智能,毫无疑问的是,它们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希望它们更好的服务于我们人类
-
3、 高智能方程式里的凰(加贺最后开的一部车)里的生化电脑会说话吗?
凰无语音回应能力,不同于阿斯拉达。其实不少高智能方程式赛车都不能说话,像菅生车队的花环也不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