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隋、唐、宋、明朝第一任太子爷都是谁?结局咋样了?_明朝的朱三太子最后怎么样了?


- #问答
  • 1、 秦、汉、隋、唐、宋、明朝第一任太子爷都是谁?结局咋样了?

    秦朝第一位太子是秦始皇长子扶苏,可惜被权奸赵高、亲弟胡亥、岳父丞相李斯合谋用伪诏将他害死。汉朝第一位太子是汉高祖刘邦长子刘盈,也是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隋朝第一位太子杨勇被自己亲弟弟杨广陷害致死,唐朝第一位太子李建成被自己亲弟弟李世民射杀于玄武门,宋朝第一位太子赵元僖27岁突然离奇暴毙,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标英年早逝。

  • 2、 明朝的朱三太子最后怎么样了?

    明末朱三太子朱慈炤,实为崇祯第四子。崇祯有七子,夭折三子。朱慈炤在成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故称朱三太子。

    明灭,朱慈炤仅13岁,辗转从京城至河南回到安徽凤阳,被王姓乡绅了解身世后认为儿子,改名王士元(倒读“原是王”谐音)。王乡绅去世后,朱慈炤流落到江南削发为僧,被胡姓乡绅招为女婿,以教书为生。之后又娶妾,生6子3女,还有一个孙子,成为浙东名士

    经人介绍,他到山东人家教书,改名张用观。75岁时,他在山东被清廷捕获,妻妾和女儿均自缢而亡,所有男性被处死,朱慈炤被凌迟。唯一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至此,明朝皇裔被斩尽杀绝。

  • 3、 为什么康熙要杀明朝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本人对康熙帝的威胁并不大,但是在康熙朝朱三太子已经成为明朝遗臣抗清的旗帜,因此康熙帝一定会除掉他来稳固自己的政权。

    杨起隆不是朱三太子,但他确实以此为旗号起兵叛乱

    杨起隆趁吴三桂等藩王叛变的同时,在北京浑水摸鱼意图反清复明,他打出的旗号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炯,然而此次起义以失败告终,杨起隆虽然逃走但在陕西被捕。

    杨起隆的这场叛变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确实煽动了北京城的一部分反清势力的也让康熙帝意识到了朱三太子的真正威胁。

    朱三太子确有其人但他没有造反

    《明史》记载:朱三太子实际上是定王朱慈炯,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封朱慈炯为定安公,李自成败退时不知所终,南明年间追封为定哀王。因此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下落不明,说他反清复明也就没有事实依据,毕竟其人在哪也未可知。

    那么康熙年间诛杀的朱三太子是谁呢?

    此人就是崇祯帝的第五子朱慈焕,《明史》记载朱慈焕被封为永王。大顺军被清军打败后,他流落到了河南寄生在一个王姓的前明遗臣家中并被起名王世元。然而好景不长,王家再遭变故,王世元不得不继续流亡,最终在南方浙江一个寺庙中削发为僧继续生存。

    由于朱慈焕才学过人最终被余姚的一个前明遗臣再次收留,并将女儿嫁给了他。他凭借着教书先生的身份隐藏了下来,可惜他还是不能放下自己皇室宗亲的高傲,终因被捕的浙东起义和尚张念一而暴露了他的行踪。

    结果自然是被满门抄斩,康熙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当然还是要和朱慈焕的身份有关,他虽然没有反叛之心但有无形的号召力,康熙帝为了国家稳定杀掉他也是在清理之中,毕竟朱慈焕是明朝皇室的后裔不是平常人。

    朱三太子到了康熙朝已经不是个人的存在而是一股无形的势力,多次反清复明起义都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可见他的号召力,因此除掉他以绝后患是维护稳定的非常手段,对于康熙帝来说是巨额不会心慈手软的。

  • 4、 太子、太孙监国都干些什么?

    在先秦著作《国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意思就是如果皇帝不在京师,可以由太子进行监国。话说回来,太子也好,太孙也罢,身份都是储君。储君储君,和储备干部一样,毕竟还不是干部。历史上皇帝和太子之间反目成仇,自相残杀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一个监国太子有多大的权力?他又该如何做好这份烫手的工作呢?在明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第一次巡狩北京和亲征漠北期间,发生了一个明朝历史上罕见的局面:皇帝御驾亲征,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而皇长孙朱瞻基则在北京居守。透过这个鲜活的例子,我们得以一窥太子、太孙监国、居守期间都做了些什么。

    皇太子朱高炽剧照

    皇帝在北,太子在南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原本是戍守北平的燕王。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随即开始削藩。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三年苦战之后,朱允炆政权垮台,朱老四登基称帝。

    大明初年的京师是南京,朱棣虽然把老巢北平升格成了北京,但在政权根基未稳之时他也只能老老实实在南京待着。到了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南京这边形势基本稳定。但是眼瞅着北方鞑靼大汗本雅失里不太安分,永乐皇帝决定巡狩北京。

    南京到北京之间路途遥远,皇帝陛下走了以后,京师的活儿谁干?于是朱棣做了个决定,让皇太子朱高炽留在南京监国。当然老爷子也留了个心眼,把皇长孙朱瞻基给带在了身边。你说是带出去历练也好,还是作为人质也罢,看你怎么想。

    甲戌朔,敕皇太子曰:“朕今巡狩北京,命尔监国。天下之务,所系甚重。尔简文武才德之臣,为尔辅赞。盖自古圣贤为政,未有不需贤而能成者。尔宜悉心以求,益虚己以纳言。庶几整肃弘纲,康理庶务。”—《明太宗实录卷八十八》

    朱棣剧照

    当然皇太子监国,在明朝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当年懿文皇太子朱标权倾一时,可是遍查《实录》,似乎并没有命其监国的记录。而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期间,老皇帝朱元璋没离开过南京一步,自然也轮不到他监国。这时候自然就体现出文官的重要性了,朱棣把任务丢给礼部,让他们赶紧制定一套太子监国的流程。礼部手脚很快,两天后就完成了任务。我们就来看看监国太子权力到底有多大。

    • 常朝:

    所谓的常朝,分为朔望朝和日朝。朔望朝顾名思义,一般在农历初一、十五举行,属于礼节性的朝会。至于日朝,又分为早朝和午朝,才是明初皇帝真正处理政务的朝会。在朱棣巡狩北京之前,南京的常朝于奉天门(奉天门是南京故宫正殿的前门)举行,也称为“御门听政”

    对于朱高炽来说,老爹不在,他就是主持常朝的第一责任人。但是他毕竟不是皇帝,也像朱棣一样来个“御门听政”,显然并不恰当。因此礼部官员一阵捣鼓之后,提出皇太子监国时,常朝地点可以放在午门左门。如果常朝以后还要开小会,可以去文华殿举行。文华殿位于奉天殿前广场东侧,是皇太子日常办公的地方。为了显示皇太子与皇帝的身份差别,文华殿上覆的是绿色而非黄色琉璃瓦。

    午门

    • 官员任免:

    包括在京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太医院、钦天监堂上官,尚宝司、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堂上掌印官,六科都给事中并在外布政司、王府长史在内的文选官员一旦出缺,还是由吏部向朱棣本人奏请擢用。只有一些考满黜陟以及复职启用等项官员,皇太子可以自行循例诠注。武选官员的任免制度也差不多,留给朱高炽的闪展腾挪空间并不多。

    • 刑罚处置:

    普通犯人,皇太子可以自行裁决。但是涉及死罪处决,必须要“奏请待报”。如果是皇亲国戚犯法,就比较复杂了。事情不大的话,就先在家禁足,然后也是要“奏请待报”。要是犯了重罪,甚至涉及谋反,那在即刻缉拿之余,还要让在京其他皇亲国戚进行联合审问。一旦当事人不服,陪审团成员就要扩大到勋贵、五军都督府、六部和都察院以及大理寺的高官。然而最终审判只能等到“车驾回京”后,由朱棣本人做出。

    • 军机重务

    对于最最关键的兵权,朱棣自然是更加慎之又慎。凡有内外军机及王府切要事务,必须要向皇帝本人“奏请处分”。若是各地发生叛乱,南京方面在调遣官军剿捕的同时,必须“遣人驰奏行在所”,换句话说,皇太子无权擅自调动军队。

    朱高炽剧照

    皇太子监国实例

    二月初九日朱棣离开南京,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直奔北京而去。留在南京的皇太子朱高炽,则正式开始肩负起其监国太子的重担。

    二月二十六日,礼部会试天下举人,得陈燧等九十五名进士。一般来说二月份会试,三月份就要廷试。但是皇帝不在,皇太子可不敢自己上。于是朱高炽让这批人先去国子监继续深造,等朱棣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再举行廷试。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管在现代还是古代,这都是真理。虽然高级官员的任免权朱高炽没有,但是低级官员也有用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皇太子在三月份的时候,提拔了一大批的六科给事中。给事中就是言官,这批人官阶虽然不高,能量却很大。

    但是仅仅到了四月中旬,朱高炽就接到了朱棣从北京发出的一封信,里面对他前些日子批评刑部尚书刘观的行为,进行了严厉地斥责。此前朱棣下旨在北京营造宫殿,刘观奉命到浙江督办采木,深受皇帝好评。

    庚寅,赐书谕皇太子曰:“朕命尔监国,凡事务宽大,戒噪急。文武群臣皆朕所命,虽有小过,勿遽折辱。亦不可偏听以为好恶。育德养望,正在此时。天下机务之重,悉宜审察而行。稍有所忽,累德不细,其敬之慎之!”时上闻皇太子谴责刑部尚书刘观故也。—《明太宗实录卷九十》

    朱棣剧照

    十天后朱棣再次致信皇太子,强调功臣是否有罪,一律由自己进行评判。王府官员任命和军队调遣,“必得朕命乃行”。显然朱棣认为朱高炽的行为已经过界,他必须要对太子进行一定程度的敲打。

    当年六月,邢科右给事中耿通等人弹劾朱棣的宠臣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朋比豪蔽,诬构善良,陷之死地”。这个案子朱高炽亲自看了,也认为陈瑛办了一件冤案。但是有老爹的警告在前,朱高炽可不敢再像对待刘观那样处置陈瑛。于是他以陈瑛乃“大臣”的理由,赦免了他的罪名。

    本以为朱棣在北京待几个月就会回来,没想到当年八月淇国公丘福率领的北伐大军被本雅失里打败,咽不下这口气的永乐皇帝打算在明年春天亲征。这一下可好,回南京的时间遥遥无期。但是皇帝不回京,第二年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正月里的南郊祭天谁去呢?也只能让皇太子代为行礼。

    己巳朔,命行在太常寺卿朱焯赉书谕皇太子曰:“永乐八年正月十二日大祀天地于南郊,命尔行礼。尔其洁精致斋,恪共乃事,钦哉。”—《明太宗实录卷九十八》

    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剧照

    朱高炽一头防着老爹,一头还要防着弟弟汉王朱高煦下绊子。前北京刑部左侍郎冯京,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进士。当朱高炽还没被册封为皇太子之前,他有两年的时间一直以燕王世子的身份镇守北京,而冯京则是他的得力助手。结果在汉王的一番运作之下,冯京被谪戍广西。朱高炽监国之后好不容易才把他调回京城。然而汉王不依不饶,一番运作之下又把冯京打入锦衣卫大牢,最后竟然死在了狱中。

    直到当年十月初四日,朱棣才从北京启程回南京。十一月十一日,朱棣抵达南京,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而朱高炽在交出监国大权后没几天,又遭到了来自老爹的当头棒喝,他的亲信梁铭被打入大牢。

    壬午,都督梁铭有罪下狱。时铭随侍皇太子监国,擅用有过卫士带刀入直。为千户卜玉所发也。—《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十》

    皇长孙居守实例

    话说朱棣把太子嫡长子、自己的嫡长孙朱瞻基带去北京,主要目的还是希望他能多多历练。吸取了当年朱允炆匆促上位的教训,永乐皇帝有意提前对皇长孙进行培养。

    上文说到丘福北征失利,朱棣决意御驾亲征。此时的北京作为北伐大军的大本营,地位至关重要。此前镇守北京的是朱棣第三子赵王朱高燧和长婿广平侯袁容,俩人的工作其实完成得不错。但是永乐皇帝借着这个机会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让皇长孙朱瞻基居守北京。居守的意思就是留置守护,特指皇帝出征或巡幸时,重臣镇守京都或行在。

    庚子,户部尚书夏原吉等进所议留守北京事宜:一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行在所。—《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一》

    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

    朱瞻基比他老爹面子大,可以到奉天门来模拟一把“御门听政”的快乐。当然他上面还有监国太子,所以工作邮件还要一式两份,一份抄送祖父,一份抄送老爹。那么作为北京留守的朱瞻基权力有多大呢?当时文官六品以下及考满起复例应升降复职等常规官员任命,朱瞻基不需通知朱棣和朱高炽,即可自行决定。同样武官之中“例应袭替优给升降者”,也可由皇长孙决定。

    朱棣对于太子严厉,对于长孙却是满满的都是爱。朱高炽三天两头被老爹千里传信挑刺,转过头来老爷子却因为长孙居守北京时“民安政理”,特赐户部尚书夏原吉钞一千贯、彩币四表里及鞍马羊酒。这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此外因为朱瞻基居守期间表现优异,朱棣在带着他回到南京之后,即于次年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册立其为皇太孙,冕服与皇太子相同。至此,朱瞻基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位彻底稳固。

    朱瞻基剧照

    结语:自永乐七年二月开始,至永乐八年十一月结束,皇太子朱高炽第一次监国时间长达一年零十个月。然而在此期间朱高炽不但多次遭到了父皇的敲打,还屡遭弟弟的算计,这个监国太子可谓是战战兢兢,唯恐越雷池一步。而朱瞻基则凭借着自永乐八年二月开始,至七月结束的五个月居守工作,一举奠定了其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位。

    由此也可以看出,朱棣之所以敢大摇大摆离开京城小两年时间,一来制度上对皇太子的监国之权有着巨大的约束。二来朱棣掌握着兵权,一旦南京方面有所异动,也不过是再来一场靖难战争而已。三来京师毕竟还有个不安分的汉王朱高煦,有他天天盯着太子,朱棣想想半夜就能乐醒。最后皇太孙朱瞻基不是还在老爷子手上么,还怕太子能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不成?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