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遇到过最混乱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_吕雉为什么提拔娘家吕氏家族,反而疯狂打压刘氏家族?
-
-
1、 你们遇到过最混乱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
你们遇到最混乱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
那一年,我在乡中学当老师。
有一天,我班陈强同学上数学课很不认真,数学老师批评他,他却与老师顶嘴。我当即通知陈强同学的家长来学校一趟。
第二天上午九点钟,学校来了一男一女俩个家长找我,我接待后方知是陈强同学的妈妈和爷爷。我并将陈强在学校表现不太好的一些情况向家长作了汇报。陈强的妈妈很是气愤,当即就要打陈强。他的爷爷将他的妈妈拉着。陈强的家长对我表示感谢并表态回家后一定严格教育孩子。我便将陈强的家长送出校门。
我送走家长后,我们学校的刘老师神秘地问我“你知道刚刚送走的两个家长是什么关系“?我回答说“陈强同学的妈妈和爷爷“。刘老师继续问“陈强同学的妈妈和爷爷是什么关系“?我不耐烦地说“公公与儿媳妇的关系“。刘老师大声说“错!是夫妻关系“。我连连摇头说“莫乱讲!此种玩笑不能开”!是时,学校陈校长走过来亦说“确实是夫妻关系“!我仿佛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陈校长和陈强家是邻居。陈校长告诉我陈强的父亲是那年煤矿出事故而工亡的。陈强的母亲人很漂亮且年轻,煤矿里赔了陈强家里八十多万元。陈强的娭毑多年以前就故去了,爷爷当时是乡政府企业办的主任。人很精神、很派头!而且见多识广、能说会道。
陈强父亲死后,上门给陈强母亲做介绍的人络绎不绝。对象有乡政府的丧偶干部和教师等等。陈强的爷爷一概不同意!并且将死亡赔偿金独自“保管”。
陈强的爷爷不愿意儿媳妇嫁出去,“肥水不流外人田”!他窥视漂亮的儿媳妇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陈强的妈妈不能嫁,陈强的爷爷“全天候”守护!他的妈妈如果外出,他的爷爷跟随。他的妈妈打牌,他的爷爷旁边观战。如此,“媒人“亦懒得登门白跑,陈强的妈妈亦打消了出嫁的念头。
不久后,陈强的爷爷拿着死亡赔偿款的存单给陈强妈妈保管,条件是儿媳妇嫁给公公。陈强妈妈思量着“嫁又不能嫁,不如朝钱看”!最后,他(她)们结婚了。制造了本地最大的“新闻”。
爷爷与妈妈婚后生育一男孩。陈强似乎不太好称呼。或是弟弟或是叔叔?两者皆是矣!
-
2、 吕雉为什么提拔娘家吕氏家族,反而疯狂打压刘氏家族?
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后世称为吕后。刘邦死了以后,刘家人心怀鬼胎,总想着篡权,功臣们虎视眈眈总想着弄权,孤儿寡母的,只有娘家人才放心。
陈胜吴广的呐喊,唤醒了不少人浮动的心。大汉王朝初立,刘邦尚且不踏实,吕后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
自从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无数平头百姓揭竿而起。刘邦本命刘季,也就是刘三,这样通俗易懂的名字,其实和狗娃、狗剩差不多,代表三儿他爹不是达官也不是贵族。
刘邦当皇帝,不同于周武王和秦始皇,他们本就是贵族,与部下就是主仆关系,内心是尊敬的。刘邦和他们都出身底层,突然有一天,成了皇帝。不少人心里是不服气的。像黥布、吴芮、彭越等,都出身名门内心更是不服,所以刘邦大开杀戒,这都是心虚的表现。
刘邦死后,刘盈柔弱,功臣们虽然杀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人也是不服气的,因此吕后内心是恐惧的。
据说,吕后曾对审食其说:你看那些功臣元勋,向先帝北面称臣已是别扭委屈,有可能心甘情愿侍奉少主吗?
刘邦几次想立戚夫人为皇后,更是让吕后内心恐慌,她必然想着巩固权力,让放心人来辅佐。
刘邦天生好色,在没有和吕雉结婚前,就勾搭上了一个姓曹的女子,非婚生下了长子刘肥。
后来,攻打到定陶时,听说当地有个女子长的国色天香,能歌善舞,两人就纠缠在一起了。这就是戚夫人,和吕雉比起来,戚夫人不仅温柔贤惠,还能歌善舞,深得刘邦喜爱。
特别生下儿子刘如意后,老来得子,当上皇帝的刘邦,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孩子,越来越喜爱。与吕雉心狠手辣相比,戚姬更让刘邦舒心,几次提出废立太子,让吕后恐慌不已。
所以,刘邦死后,吕后就先后毒死了赵王刘如意,将戚夫人整成了“人彘”,性命都快保不住了,怎么会手软。
汉惠帝虽然软弱毕竟是名义上的继承人,权臣也有所顾忌。驾崩后,吕太后就更加孤立无援了,为了保命,为了大汉基业,能相信的,也只有自家人啦!
因此,汉惠帝驾崩后,更加势单力薄的吕太后便封王封侯。其中刘氏四王:淮阳王刘(强),常山王刘不疑,济川王刘太,琅琊王刘泽。吕氏三王: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梁王原本是吕王,吕王最早是吕台,后为吕嘉,再后为吕产)。
仔细看看就会明白,刘家表面上也封了,但都是小国,吕家那都是大国。
这样看,吕后安全了。可是她死之后,京城喋血,那些表面温顺的都露出了獠牙,吕后设计的大厦就土崩瓦解了。吕家人被铲除的一干二净,拥立低调的刘恒为帝,汉朝才走上了正规。
总结
历史在沿着本来道路前进,路上遇到的情况,都有必然性。吕后一女流,没有辜负刘邦的期望,无为而治,发展经济,排除杂音,保持了国家的稳定。有人黑吕后有野心称帝,我认为不现实,她所做的这些自保都很勉强,没强大的后盾,没有舆论支持,这是很难的。这些都是那些男权史家的抹黑,也是“酸葡萄”心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