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有哪些社会现实意义?_为什么《我不是药神》这类影视作品感觉很少?这部剧给你什么启示?


- #问答
  • 1、 电影《我不是药神》,有哪些社会现实意义?

    电影结束了之后想起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用来形容《我不是药神》格外贴切。

    《我不是药神》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状,而这不仅仅是电影的背景,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8年,《我不是药神》的热映,让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实浮出水面,而这一现实也凸显出了中国医疗改革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现实主义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此,揭露现实,改变现实。

    影片播出之后,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此来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 2、 为什么《我不是药神》这类影视作品感觉很少?这部剧给你什么启示?

    国内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电影票房的数据也节节升高,虽然“影视寒冬”轰轰烈烈到达,但是并不能浇灭老百姓对好电影的期待。那么为什么会给观众造成一种《我不是药神》这类好片子很少的感觉呢?

    一、电影作为商品,产业蓬勃发展,资本逐利的结果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十部电影的票房数据:①《战狼2》56.79亿;②《流浪地球》46.56亿;③《复仇者联盟4》42.38亿;④《红海行动》36.51亿;⑤《唐人街探案二》33.98亿;⑥《美人鱼》33.92亿;⑦《哪吒之魔童降世》33.75亿;⑧《我不是药神》31亿;⑨《速度与激情8》26.71亿;第10名是《西虹市首富》25.48亿。

    从题材上我们可以将其分类:热门题材的倾向,能够激发全国人面爱国情怀的——3部,好莱坞经典大片系列——2部,喜剧3部,动画1部。《我不是药神》作为现实题材的影片能够杀出重围排列在第八位,已经十分让人欣喜。

    作为一名职业编剧,在我读书的时候,电影导演的课堂上,我们吸收的知识是:如何讲故事,如何塑造丰满的人物,如何打动观众的心……但是,毕业之后才发现,我们所学的剧作原理在资本面前显得无比脆弱,一般的小编剧小导演没有话语权。毕竟资本是要盈利的,而我们笔下的故事是要迎合所谓的“市场”。真正愿意做现实题材的资方真的太少了,很多资方不愿意去触碰红线或者灰色地带,想开开心心把钱赚了。当然也有愿意为这样走心的电影买账的伯乐,但毕竟,太少了。

    二、生活已经很苦了,观众去电影院图乐子

    电影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不仅是影视行业,近两年来,各行各业的朋友聚在一起,纷纷感慨生意不好做,工资不够花,996的生活压力大。那么电影就作为一种消遣,在电影院的90分钟时间,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大笑一场。从这场美梦里出来了,又是一条好汉。

    至于现实题材的片子,很多人不愿意去买单,或者喜欢在电脑或者pad上一看就完事了。

    其实还有很多像《我不是药神》这种关注现实题材的片子,只是我们就需要将视角转到各大青年电影节了,那里又是另一片战场。

    我们将话题转移回《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本身。

    三、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我不是药神》

    前阵子刚刚来到头条,我的第一个微头条就是写的《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当时正好看了金鸡奖的直播,《我不是药神》获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同时获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等五项提名。本片由文牧野导演,宁浩、徐峥共同监制,徐峥、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等人主演,于2018年7月5日在中国上映。至今豆瓣仍有9.0的高分。

    🎬《我不是药神》讲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徐峥饰演)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从前的“窝囊废”意外翻身,给那些买不起天价特效药的重症患者一线生机,被封为“药神”。

    然而,程勇(徐峥)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没有英雄大义,也没有国恨家仇。他之所以走私印度神药,只因为一个字——穷;那么多重症患者将程勇视为救世主,也无非是因为一个字——穷。多么可笑啊,这个世界只有一种病——穷病,每个人都想活下去,向死而生,苦苦挣扎。

    影片结尾,押解车上,程铮(徐峥饰)眼含热泪,在目送的人群中看到吕收益(王传君饰,电影中已经去世)和黄毛(章宇饰)的笑脸,这一个镜头的幻觉化处理,也是压抑过后心怀美好的释放。这个片段,也是全片最感染我的地方。

    诚然,电影要商业运作,也要符合主流价值观。但《我不是药神》在我看来,最大的优点就是:创作者真诚向观众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甚至能在电影中找到生活原型,这个人或许就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难能可贵的是,我不是药神对于医疗政策的改革也有一丝丝的推动,韩国有《熔炉》《素媛》,希望并相信我们中国还能多一些真正关注现实,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陪你悦读拾光,职业编剧,每天推送电影佳片,不定期更新书评剧评。沉浸读书的欢愉,享受光影的人乐趣,遇见最好的我们。

  • 3、 如何评价电影《我不是药神》?生活中谁又是你的“药神”?

    当年的《泰囧》我看了一遍,《港囧》我看了两遍,这部《我不是药神》我应该会看三遍,因为实在是很触动人心,有太多让我去独自思量的细节。

    影片里,除却患病的人无从选择,要以药续命之外,程勇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是选择违法救人,还是选择守法,对眼前的情况置之不理。对警察曹斌而言,也面临着选择,到底是情大于法,还是法不容情?

    这其中没有对错,只有现实和无奈。在我的理解中,好的电影分三种,第一种是将善表现到极致的,比如《辛德勒的名单》;第二种是将恶表现到极致的,比如《七宗罪》,还有一种是善恶交织,不做道德预判的,比如《通天塔》。《我不是药神》接近第三种,且更有中国意味。

    这部电影很煽情,然而煽情点都做得很自然,已经很少有片子让我如此投入,我在看的时候,一直拼命在祈祷,不要死啊!一个都不要死。

    人难免会觉得,自己的痛苦是最大的。只有当你去到医院,亲眼看到那么多病友,那么多同病相怜的病人家属,以及那么多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的家庭时。你才会发现,一个人的病痛算不了什么?众生皆苦才是苦。

    真的,众生皆苦,无常长存。光阴短少,人身易朽,每一条生命都稀贵如斯。

    如果有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布施的机会。我们不是神,但要做更好的人。

  • 4、 如何评价电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不管从故事情景还是各演员的演技,那都是非常值得赞赏,电影中也反应了现实社会中的许多矛盾和黑暗,电影中有那么一两句话我非常深刻,公安局局长的话:“法大于情的事少吗?执法者必须依法行事”。老太太的话:“我不想死,我只想活着”。社会中有许多矛盾,怎样去权衡,确实是一件难事。


  • 5、 电影《我不是药神》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吗?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结局?

    我没看过这部电影,谢谢!

  • 6、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事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不是药神》是很经典的,编剧和导游都用了很多的心思,有一些很特别的细节。

    我简单说几个:


    第一,医药代表只是一个代表。

    医药代表第一次和徐峥小舅子握手时,对方刚被人咬伤,手上有血。

    医药代表手上也沾上了血,他相当厌恶,迅速要擦掉。

    这其实是一个暗喻。

    就像医药代表说的那样,确实他们才是救世主,是他们的公司发明了治疗慢性白血病的药物,不然印度也无法仿造。

    但是,随后医药代表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赚钱,并没有真正管病人的死活。

    为了保持自己的利润,他们不但不考虑降价,甚至压迫当地政府切断印度仿造药的销售渠道。


    其实,如果有钱人是不可能买印度药吃的,买这种药的都是穷人。那么,为什么不能少一点利润,给这些穷人一条活路呢?

    他所做的一切,尤其是打击印度药导致无数中国病人无钱吃药,很快死去,断绝了他们的生路

    虽然医药代表自己不觉得,但他的手上其实沾上了血,这是客观事实。

    第二,徐峥的绝望。

    在徐峥后来去印度买药的时候,正好遇到当地正在消杀,满街的烟雾。

    根据印度传统,他们还移动了两座神像以祈福,这是印度教的湿婆和迦梨。

    迦梨女神曾经杀死了恶魔,拯救了人间。但恶魔有个特别,一旦血液滴在地上,就会出现1000个同样的恶魔。

    迦梨女神无法将恶魔斩尽杀绝,最终将恶魔的血液吸光,才将她杀死。

    这个场景体现了徐峥的绝望,就像那个可以无限繁殖的恶魔一样,迦梨女神根本杀不光他。

    当时的徐峥,其实是将自己的财产拿出来做公益,还冒着坐牢的危险,去救这些白血病患者。

    但是,这是国家医疗制度问题,即便是世界首富也没有财力解决这个难题。

    徐峥只是一个小商人,他能救几个人呢?

    用张院士的话来说,这是穷病,没法治的。



    第三,吕受益自杀前的微笑。

    吕受益自杀前,看了正在睡觉的儿子,露出很柔情的微笑,随后上吊而死。

    之前,吕受益就曾经自杀,但看到儿子以后就不想死了,希望将儿子养大。

    但此时吕受益的病情还可以用不大的代价来控制,还有印度廉价药可以吃,所以她不愿意死。

    然而,吕受益自杀以后,徐峥去祭拜,此时吕家住的房子已经不是第一次那个。

    可见,为了吕受益的治疗,家里已经将房子卖掉,换了小房子甚至干脆租房子。


    吕受益认为自己活下去,只会拖累儿子和妻子,从而选择自杀。

    所以,选择不自杀和选择自杀,都是吕受益爱儿子的表现。

    大家注意,吕受益上吊以后,医院中的病友们围着他的遗体,并没有惊讶,只是带着遗憾地表情小声议论。

    为啥?他们见怪不怪了。因为没钱治疗,在医院自杀的人太多了。



    第四,穷和富的反差。

    上海高楼大厦,满街汽车,繁华异常,但老百姓无钱吃药,痛苦忧愁,奄奄待毙。

    印度满地垃圾,破破烂烂,平房满地,然而小孩子可以快乐地踢球,病人有药可以吃。

    虽然这只是几个无声的镜头,却说了很多道理。



    第五,黄毛为什么逃跑?

    黄毛是个年轻冲动的人,非常强悍。

    大家注意,遇到了警察,别人早跑了,黄毛敢冒险开车冲出去,最终送了命。

    在酒吧里面,徐峥和领班发生冲突。这种地方,领班背后都是黑社会,谁敢随便得罪,然而黄毛一个人偷偷拿起了啤酒瓶,准备干架。

    奇怪的是,徐峥追黄毛的时候,黄毛只是撒腿就跑,甚至为此跌倒了。

    说起来,徐峥只是个油腻中年大叔,干架的话哪里是黄毛对手。

    为什么黄毛跑呢?其实是自知理亏。

    黄毛没钱吃药,强了徐峥的药,自觉理亏,根本不敢和他动手。

    这恰恰说明,黄毛是个本性善良的小伙子,也有是非观念,不是小流氓。

    说起来,全书中最可怜的就是黄毛。

    吕受益有爱妻,思慧还有自己妈妈帮忙,牧师有亲戚还有教友,他们都有人关心。

    只有20岁的黄毛是孤身一人,得了绝症以后唯恐连累家人,已经断绝联系。

    他平时生活在工棚,勉强维持生活,连印度药也没钱吃。

    但黄毛毕竟还年轻,他也想活命,所以去抢了徐峥的药,随后还分给同样困难的病友。

    说来说去,只是一个想活命的可怜人。

    第六,法大于情的事情,你看的还少吗?

    徐峥小舅子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警察,深受局长赏识。

    但黄毛死后,他选择接受处分退出专案组。

    为啥?法大于情是没问题,但法也不能大于最基本的人性。

    生存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力,任何法律不能彻底断绝人的活路。

    美国曾有个案子,1935年,纽约贫民区的老太太偷了面包,因为他的孙子很饥饿。

    法院根据法律,判处她10美元的罚款,或是10天的拘役。没钱的老太太只能选择“拘役”。


    然而,旁听的纽约市长拉古迪亚说了一句名言:一个人偷盗钱财,是他自己有问题。但一个人偷盗面包,说明社会有问题。

    市长和在座的法官们,帮老太太支付了10美元的罚款,让她回家。

    随后,拉古迪亚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为解决孙子的饥饿,老太太偷面包是种被迫无奈之举。难道说,你身为总统,就没有半点责任吗?老太太偷面包,说明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地方!

    罗斯福回信认可了这种说法:

    “每个人都应当有免于饥饿的权利。若还有一个人处于饥饿状态,政府就应该马上对他提供救助。若有一个人处于饥饿状态而得不到救助,社会就有共同责任。拉古迪亚市长,请代我向老太太转告,说一声对不起!让老太太受委屈了。也代我向老太太保证,今后,社会上再也不会出现‘老太太偷面包’的现象了!”

    半年后,美国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推出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慈善救助体系。

  • 7、 发现《我不是药神》等影片会加入印度元素,是因为中国电影在印度也会有销量市场吗?

    其他影片加入印度元素是不是为了提高影片的票房我不知道,但是电影《我不是药神》绝对不是。

    电影《我不是药神》不是一部任凭编剧天马行空想象编出来的故事,虽然在具体剧情细节上有艺术加工,但是它是一部有真实事件原型的影片,故事、角色、背景都没有脱离原型。电影故事中救命的仿制药确实是印度产的,主角程勇原型陆勇本人与电影中不同,他不是卖神油的小贩,相反家庭环境其实不错,只不过因为他是白血病患者正版天价药也将家中积蓄用去大半。他从印度购买仿制药一开始只是为了自己求生,后面为其他病友代购也并未牟利。电影中仿制药是印度生产这个背景因素与事件实际情况是一样的,是一种事件还原,与中国电影在印度是不是有影响没有必然联系。

  • 8、 你还看过哪些如《我不是药神》这样戳心窝子的电影?

    我没有看过,谢谢!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