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辽东军阀公孙渊是如何陨落的?他本有机会建立第四国?_三国中有坏人吗?难道不是一群土匪、军阀假仁假义的表演吗?


- #问答
  • 1、 三国辽东军阀公孙渊是如何陨落的?他本有机会建立第四国?

    公孙渊,字文懿,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辽东公孙家族第四任掌门人。

    公孙家族割据辽东步骤

    第一任:公孙度。辽东原为公孙瓒地盘,后随着其离开;公孙度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填补公孙瓒离开空白。就在中原各路诸侯争霸,无暇东顾之际,公孙度自封辽东侯、平州牧,对周边乌桓、高句丽少数民族用兵,扩大地盘,以辽东王自居。

    第二任:公孙康。公孙度死后,公孙康作为长子继承辽东太守职位。因配合曹操,擒杀袁尚、袁熙两兄弟,被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在位期间继续对周围用兵,扩大地盘。

    第三任:公孙恭。公孙康死后,其两子公孙晃、公孙渊均年幼,其弟公孙恭袭爵继位,成为辽东公孙家族第三任掌门人。曹丕篡汉后,为了得到地方支持,公孙恭为被拜为车骑将军、授假节之权、封平郭侯。

    第四任:公孙渊。公孙康因生病失去生育能力、身体羸弱,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逼退位。曹魏政权不但没有追究其责任,反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利用曹魏、孙吴之间矛盾,左右逢源,被曹魏拜为大司马、封乐浪公。之后更是自我膨胀,自封燕王,设置百官,对周边少数民族封官许愿,最终惹毛曹魏政权,派司马懿亲率四万大军讨伐,最终落的兵败被杀的下场。

    魏、蜀、吴三国割据争霸,公孙渊作为之外的一方割据势力,参与争霸无疑自寻死路,更别提建立第四国的奢想了

    (1)公孙家族能够在辽东割据一方,离不开中原内乱,钻了各方势力无暇顾及的空子。当中原诸侯经过重新洗牌,腾出手的时候,公孙家族以苦寒贫瘠辽东之地予以对抗,无疑以卵击石。当年曹操在备注平定乌桓、收复三郡后,之所以放弃对公孙家族掌控的辽东用兵,就是认为辽东之地鸡肋,留在公孙家族作为傀儡暂时继续掌控。

    (2)无论是公孙家族,还是辽东其他人士,都无法真正从骨子里与中原王朝割裂开来,最终趋势是回归中原王朝怀抱。辽东太守自始至终是公孙家族掌握辽东地区的合法职务,离开该职务,公孙家族在辽东也失去了号召力。辽东士族多数为躲避战乱的人士,即使有公孙家族作为当地老大,他们依然心向中原王朝。

    (3)从内心来讲,公孙家族就缺乏硬杠中原王朝的勇气,也就是有贼心没贼胆。第一代公孙度趁机中原内乱,也就自封辽东侯、平州牧,目的仅是从名义上来统领辽东地盘。闹得最欢的公孙渊也只是再击败前来讨伐的毌丘俭后,信心爆棚,才自封燕王的,就这样还不忘向东吴寻求支持。作为家族成员公孙晃,在兄弟公孙渊掌权后,就赶紧向曹魏政权上表公孙渊必反,提前打预防针,由于报告的太超前,曹魏政权没有相信。

  • 2、 三国中有坏人吗?难道不是一群土匪、军阀假仁假义的表演吗?


    个人认为!!坏人肯定是有的,大千世界,怎么会没有坏人;但各大军阀之间,不存在对与错!!我反复强调的一点,正人君子也好,奸雄枭雄也好,他们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实现天下之大一统;在他们面前,没有仁义,只有利益;乱世之中,尔虞我诈才是常态,没有那么多仁义可讲!!

    举个简单的例子:

    刘备素以“仁义”为立身之本;陶谦让徐州,刘备不受;刘表让荆州,刘备也不受;他这两次推辞,真的是出于“仁义”吗?还是利益使然?当然是后者,徐州归属刘备,已经是板上钉钉,他故意推辞,是彰显仁义的表现,借此收获人心;让荆州,刘备敢拿荆州吗?拿印章的一瞬间,也是人头落地的一瞬间;所以说这里是没有“仁义”的,是利益使然!!

    刘备的一生,应该用“成也仁义,败也仁义”来形容;为什么呢?因为早期的刘备,把“仁义”表现得非常完美,各大诸侯都愿意收留他的原因,除了“汉皇后裔”的名头,更多的是基于他的“仁义”之名;比如曹操、袁绍、吕布、孙权、陶谦、公孙瓒、刘表、刘璋等等——他们都愿意收留刘备,为什么?因为刘备“仁义”,收留他比较放心;所以刘备的发家史,“仁义”的功劳绝对是最大的!!

    当然!他败也败在“仁义”二字上,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他延续了之前的“仁义”,而是因为失去了“仁义”,“仁义”尽失,原形毕露,原来是“假仁假义”;从刘备灭刘璋开始,“利益”就已经取代了“仁义”,刘备英名尽丧;到后来的孙权索还荆州,刘备空话搪塞,全天下都知道了他的“假仁假义”,孙权更是恨得咬牙切齿,誓要拿回荆州不可;

    “仁义”成就了刘备,刘备却把“仁义”忘掉了,终究还是败了!!成也仁义,败也仁义!!

    所以说!三国乱世之中,哪有什么仁义可言,刘备“仁义”了一辈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利益”;自古以来,哪个军阀,哪个帝王,能抵挡住利益的诱惑!“利益”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试想!如果刘备统一天下的基础,就是必须杀掉关羽;那么!你猜刘备会不会把关羽杀掉,他还会选择仁义吗?
    6

  • 3、 是什么原因导致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由于政权的腐败,至使上行下效,从朝廷皇帝那里开始沽官卖爵,使一些个地主豪绅不断的加入了政府官员的行列,而他们为了捞回买官的钱,在他管辖的范围内,拼命的收刮民财,如此的恶性循环,让黎民百姓苦不堪言,甚至还把捞钱的耙子伸向了少数民族,比如后来造反的羌族。

    由于官场的混乱,使国家的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造成州一级的地方长官独揽行政大权,甚至还控制了军权,又用收刮来的钱财,自行的招兵买马,割据一方的军阀开始萌生。

    统治阶级的盘剥,再加上天灾,使黎民百姓生活更加痛苦,于是,在全国各地,爆发了大小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

    这些个农民起义军,把黄布系在头上,史称黄巾军。

    以太平道的首领张角为首的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在公元184年,造反起事,给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

    由于朝廷的腐败,军队更是腐败不甚,派出去的军队,都被农民义军打得落花流水,朝廷的统治危在旦夕。

    此时,把持着国家政权的何氏家族,不甘心汉朝的政权就这样的被推翻,便号召各州府的官员,组成军队,扑灭黄巾军起义。

    这个时候,地方军阀开始膨胀。

    心眼儿实的,对于农民义军大肆砍杀,心眼儿多的收容安抚了许多农民起义军,由于这些农民起义军,是以吃饭为目的,并在义军中携带了大量的家属,其家属人数是军队的4到5倍,有时看到浩浩荡荡的农民大军,实际上,有家属在里面,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吃饭,一方面怕遭到官府的报复。

    那个白脸的曹操,借此机会收容了的黄巾军多达30万,家属60多万,成了他打内战的资本,而家属又被安置在官田内,为他们种粮,为他们提供后勤保障。大量军阀的出现朝廷已被架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皇上成了众多军阀的争夺对象,有的干脆自己当起了皇上。

    当小军阀被兼并后,渐渐的形成以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个军事集团鼎立的局面,这场战争从公元184年的镇压张角的黄巾军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280年司马家族灭东吴和西蜀而结束,此间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是中华大地惨遭杀戮,人口由东汉末年的6700多万,锐减到700多万,可谓是十室九空,遍地坟萤。

    使神州这块大地,一直到隋朝建立前,近400年时间一直处分裂状态。

    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给中国造成了无尽的灾难。

  • 4、 三国时期来自西部地区的几股军阀势力之间是什么关系?

    西凉系军阀可以说是相爱相杀了

    董卓是凉州人,从小跟羌人混在一起,在羌人中有一定的声望,前期主要在并州混,最后当上了并州刺史,在平定黄巾起义的时候战败被罢官。

    随后又复起,跟着皇莆嵩到凉州镇压凉州羌人起义。

    韩遂就在起义军这边,他原来是凉州从事。被羌人俘虏后,被强迫做了叛军首领。

    政府军与起义军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政府军在前期大胜,追着羌人一路打到了起义军老家。

    结果发现周围好像全都是羌人,于是分兵六路,五路被截杀,唯有董卓一路安然无恙,全身而退,被封为并州牧。后来政府军撤军,董卓屯兵扶风。

    政府军一撤,起义军这边就开始内讧,打得热闹不已,最后结果是韩遂灭了一部分首领,扩大了自己的实力。

    政府军那边看起义军自己打起来了,有空子可以钻,就跑来横插一杠,马腾这时候就在政府军这边。

    结果政府军走到一半,士兵哗变,把主帅杀死了,大部分士兵投降起义军,包括马腾。

    起义军的到这么大的生力军支持,攻下了凉州的治所冀城。

    之后起义军向继续挥师东进,攻到了陈仓,遇到了政府军,董卓在政府军。被政府一扫把赶回了凉州。

    不久后董卓就进京了,不过也没忘记老朋友,叫韩遂马腾一起对抗诸侯联军。两人率兵到长安,结果还没到董卓就死了。

    两人率兵攻打李傕,被赶回了凉州。

    到现在,西凉系军阀实力比较强的就是四个韩遂、马腾、李傕和郭汜。

    这几个真的是一对活宝,马腾跟韩遂在凉州打得不亦乐乎。李傕和郭汜在长安城也是有来由往。一直打了几年,最后李傕和郭汜都死了,剩下马腾跟韩遂。

    两人经过曹操调节终于不打了,马腾入朝为官,西凉系军阀变成了马超跟韩遂。

    两个人联合跟曹操在渭水打了一仗,中了曹操的反间计。

    两个人随后还各自在凉州风光了一阵。可惜最后马超投奔刘备,韩遂去世,西凉系军阀在汉末大舞台的戏份就差不多了。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