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成立的?又是如何灭亡的?_战国时,韩国为何把国都定在新郑?


- #问答
  • 1、 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成立的?又是如何灭亡的?

    我们知道,古代给国家命名,特别是先秦时期,常常采用自己的姓或者自己封地名字中的字。说起韩国,就不得不提起“三家分晋”的典故。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韩氏部族本是春秋时晋国一家寻常贵族,但是晋景公时,晋国发生了权臣屠岸贾歼灭赵氏的重大事变。“赵氏孤儿”的故事,让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赵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韩立国之后,灭郑,遂迁都郑城,定名为新郑。它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国士在七国之中最小。此后,晋其余两国都施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而惟韩国没有变化。三晋之中韩国最弱,冲突也骤然加剧。面对积弱积贫甚至沦为二三流诸侯国的局面,公元前351年,在位的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在朝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使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样评论,“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然面,随着韩国战败于魏,申不害的术治变法反而使韩国沦为术治之邦。纵然有韩非子这样的法家大才,但却始终不能再次强大,最终成为六大战国之中秦国的第一个目标。公元前230年,秦公内史腾率领秦军实然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半攻克韩都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韩国灭亡。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如有错误,敬请指正,感谢支持。

  • 2、 战国时,韩国为何把国都定在新郑?

    韩国在历史上总共迁都三次,直至第三次才迁都郑国国都新郑,那时郑国已经被韩国所灭,至于为何要迁都新郑,还要从韩国本身的发展来看。

    第一次迁都:平阳迁都到宜阳

    韩国首先定都在平阳,那个时候韩国还是晋国六卿之一,定都平阳有诸多好处,首先这里地形较好,东西两边是山,汾河从中贯穿而过,此地为韩国提供了大部分的粮食,其次此地靠近晋国都城新绛,比较方便参加晋国的权力斗争。

    在随后的魏、赵、韩分晋之后,韩国渐渐发现平阳作为最开始的都城还可以,但是想更进一步发展的话,必须迁都靠近中原的位置,一来平阳此地距离魏、赵、秦等大国较近,时时刻刻都处于危险之中,不利于国家的安全。接着就是平阳被山包围,平原有限,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搬迁到更有利于聚集人口的地方,于是韩国从平阳迁都到宜阳。

    第二次迁都:宜阳迁都到阳翟

    以宜阳为都城除了是为了韩国更加长远的发展之外,另外也是灭郑计划的一部分,郑国作为老牌强国虽然在春秋末期实力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不是小小的韩国的一举拿下的,所以韩国制订了一个长久的战略慢慢蚕食郑国。

    公元前408年,韩国在啃掉郑国一块骨头之后,又进一步将战略前线向前推移,随即将都城宜阳迁到阳翟,此地已经距离郑国国度新郑不远,迁都此地意味着韩国在攻打郑国的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第三次迁都:阳翟迁都到新郑

    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对攻打郑国的计划正式完成,随后迁都到新郑。

    新郑除了靠近中原,有利于人口聚集、经济发展之外,战略位置也是十分重要,当时秦国已经是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了,新郑远离秦国,如果秦国大举进攻,韩国屯重兵于此可以坚持很长时间,如果定都在之前的宜阳,那么都城第一时间将会遭到秦国的攻击。

    此外,新郑东边就是魏国都城大梁,定都于此也可以防止魏国的入侵,避免腹背受敌,必要时候还可以联合魏国抗秦,当然,如果魏国国内有变,那么韩国也可以第一时间发兵前往魏国分一杯羹。

    无论是从地理位置、经济价值、军事价值哪个方面来看,新郑都是韩国都城的不二之选。

  • 3、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有两个韩国?

    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战国时期,差几百年~~

    1、春秋时期的韩国:后被晋国所灭。

    2、战国七雄之一:春秋末年,晋分三家。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

  • 4、 战国七雄中韩国为什么最先灭亡?

    韩国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一分为三而来,虽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却较为弱小,夹杂在各强国之间,北为赵国,东为魏国,南为楚国,西为秦国。且韩国作为秦国东进的第一个障碍,也是最先灭亡,那么具体有哪些原因呢?

    一、韩国实力弱小的原因

    韩国虽为七雄之一,但是国土面积和实力却为七国中垫底的存在,早年间韩昭昭侯和秦孝公分别任用申不害和商鞅变法,申不害重用"术"而商鞅重"法",申不害变法没能让韩国成为强国,因为他的变法不彻底。而商鞅的变法让秦国一举成为七国中的强国,韩国只能在列国的夹缝中生存,所以也是帅先灭亡的一个原因。

    二、韩国地理位置成为其帅先被灭亡的原因

    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素有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夙愿,而且秦国采取的逐个击破,慢慢蚕食的政策,先有张仪的连横之策,后有范睢的远交近攻之法,使秦国国力和领土不断扩大,而韩国是挡住秦国东进的第一个障碍,不灭韩国秦国则只能永远守卫那函谷关内的寸土之地,所以当秦国强大之时,势必首先攻取韩国。

    三、韩国的软弱也成为其灭亡的原因

    在秦赵长平之战前,韩王担心秦国的虎狼之师攻伐,于是想直接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以期得到赵国的庇护,然而长平之战时韩国并未帮助赵国,后来赵国战败,韩国也自身难保,所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韩国的软弱也是其灭亡的一大原因。

    结论

    韩国的灭亡有其自身的软弱和弱小等内在因素,也有其地理位置等外在因素,但是韩国能被第一个灭亡,总有其自身的弊病所在。

  • 5、 大韩民国和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有什么相似之处?

    谢邀,其实这两个不具有可比性,相似点不太多,仅有的相似点:1,同名;2,同样都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国家;3,同样都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不同点: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是一个深知力量不如其他六雄,尤其是邻国秦赵魏;而大韩民国则不一样:它觉得孔子是它们的公民,汉文化起源于大韩民国,世界文明唯一的发源地是大韩民国,世界都隶属于大韩民国!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