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有效的学习方法推荐?_如何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


- #问答
  • 1、 有什么有效的学习方法推荐?

    记忆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我只谈一“方”。

    知识在于记忆。

    “世界记忆大师”10岁济南小学生闫家碩

    老师一讲,大家都会了;考试出来,“傻了”一大片!何故?记不住,混淆了,记错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和前提,重复是记忆之母,应用是记忆之父。

    理解,深刻全面的理解事与理,

    不仅要把a的本意搞清楚,还应把大A与小a整明白;

    否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识点相互割裂不成体系,记忆困难。

    比如1个大拇指(大A)的功能占比可达整只手的50%,但2个大拇指(小a)并不能实现整只手的全部功能;

    某农场1台大型机械(大A)可以替代一半的人工,2台大铁牛(小a)却不能实现“无人化”。

    人机搭配,干活不累

    重复,记忆有个遗忘曲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将精简提炼后的知识点(可以制成小卡片,像扑克牌一样)反复温习,混个“面熟”。

    我能记住你的脸

    应用,理解了记住了并不等于完成了学习的整个过程,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应用(这也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所在)。

    比如囯人学习英语,多数效果不佳,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它。人脑是个天然的“储蓄罐”而非“垃圾桶”,“没用的”东西当然难以容身。

    据说一件事情别人讲给你,你只能记住20%,而自己“讲”出来,则至少80%;

    我的亲身体验,已经10多年没有任何联系的朋友之前的手机号码依然能脱口而出,至于常用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之类,根本不值一“提”。

  • 2、 如何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

    对于怎么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我分享几点“术”,重点落在“高效”上,其他的家庭环境、性格特质等外部条件对习惯养成的影响我不多说了,供答友们参考。

    一、确定学习的目标,分解目标制定详细计划。

    作为一位一年级孩子的爸爸,因为疫情原因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咱那点“祖传”的家庭教育手法对6-8岁叛逆期的孩子有点拿不出手,孩子顶嘴变多了,家庭氛围变得有点阴暗。平时刷手机看文章学的那点技巧太零散不成体系,所以就萌生了自学点儿童教育的想法。

    • 1、定下目标。

    学习儿童教育,维护家庭的亲密和谐。

    • 2、分解目标,制定计划。

    我这是典型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我初步的目标分解是先学“术”,再学“术”背后的心理学等等方面的理论,这样学了就能用,比较容易入门,不至于太枯燥。

    学“术”我又把它分解成两步。

    1、选合适的书自学。我觉得要系统的学习必须要有合适的书,不推荐视频、音频。我上网选了《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作为我的第一本书,够经典,评分也很高。既有理念,更有实操。

    2、设置时间清单。因为这个学习是自学,不考试,检验的方法就是自己的生活,是长时间的学习活动,所以我没制定详细的时间表。

    • 3、把目标适当扩散出去,应用心理学中的“主动公开承诺”的力量。

    承诺是对人的一种约束,它鼓励人们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提醒人们退却和逃避的危害,告诫人们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心理学实验证明,公开的承诺使承诺者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把计划告诉了孩儿妈,又注册了,专注于教育话题,在简介里写的就是自学儿童教育的爸爸。在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

    二、开始学习。

    • 1、把书读薄。

    阅读前的变薄。把握这本书的主要脉络,大致框架。阅读目录和前言部分,我就知道了《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讲的是家庭沟通和冲突解决方法。

    阅读后的变薄。主要通过思维导图来厘清书各章之间的关系。这样这本书内容就变得很清晰了:通过问题归属原则,把家庭问题分为归属于孩子的、归属于父母的、亲子冲突的这样三种情况,每种情况都有对应的解决办法。

    这是书变薄的过程。因为头条图片压缩看不清,思维导图我就不上传了,需要的联系我,你懂的。

    • 2、把书读厚。

    为什么说这本书好呢?因为这本书有方法,有理论,能自洽,逻辑上是圆满的(我看来是如此)。

    读厚的过程就是里面涉及到的理论理念,比如亲子之间的平等关系(父母不只是要给孩子平等的地位,也要给自己平等的地位)、父母的权威、青春期等问题,这些内容充实了思维导图的主框架,同时指引我们下一步理论学习的方向内容。

    这本书虽然说的是家庭冲突的解决方法,但是正如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后续把这种方法发展为一种适用于改善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这也是一种读厚。

    三、输出学习成果

    学习的过程不能止于输入,还要延伸到输出。

    止于输入就成了书呆子,高效地输出一方面提升知识获得的喜悦、另一方面是为了更有效地掌握学习的知识。

    在学校学习阶段我们主要是做题解题、观察生活。

    这次我的学习输出主要有3个方面。

    • 1、家庭实践。我秉持平等原则、问题归属原则处理孩子口算题错题多的问题。

    我与孩子的对话如下:

    爸爸:XX,爸爸检查完了,爸爸心情有点不好,有点担心。你错的题有点多。

    孩子:我看看,嗯,错了5道题。

    爸爸:你看,上次100道口算题你花了20分钟,这次才花了15分钟,比上次快了好多,爸爸很高兴。(15分钟是她自己定的。)

    孩子:这次我就是写得比上次快。

    爸爸:写太快算错了?

    孩子:进位退位忘了。

    爸爸:那怎么办?有没有办法写得又快,还不算错?

    孩子:那我退位就在上面点上点,进位就在下面写上1,我写小点。(我之前演示过,但是没强迫,孩子闲会把卷面弄脏)。

    爸爸:那不把你卷子弄脏了?

    孩子:没关系,我算完了再擦了。

    爸爸:好吧,那你试试这个办法怎么样。

    孩子自己跑去又做了40道口算题。

    我把口算题出错这个事情归为孩子自己的事情,除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外,办法都是孩子自己想的。处理得不算完美,至少孩子自己想了办法还高兴地去执行了。

    比如引导孩子学习珠算,我就在批改口算题时用算盘验算了几道题,没说任何话,孩子就主动拿着算盘要学。我把学算盘归为孩子自己的事,我能做的是就是引导她还有珠算这个东西,反而是她自己的好奇心驱动她要学。

    大家觉得怎么样,算不算学以致用?

    • 2、在头条答题写文章。

    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输出口,答的题都推荐上了首页,虽然没几个优质,也没攒下几个粉丝,青云更是奢望,希望答友们多多肯定和支持我,怎么做我就不说了,你懂的。

    • 3、跟人交流。

    人与人之间直接地交流讨论是一个很好的知识输出方式,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

    这一点我做的不好,年纪大了,扛不动键盘了,深刻反省!

    总结: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总是从一个目标开始,知识从输入到输出,形成闭环。从知识的循环中收获喜悦,从一个目标达成中走向下一个目标,高效学习的习惯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是@琪千岁,一个自学儿童教育的爸爸,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评论,还要关注我哦。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3、 如何通过学习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

    可以通过读书,我们可以饮用智者用一生总结出来的智慧,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我们内心某个晦暗的角落会因为一句话而被瞬间照亮。还可以通过交朋友,向比自己优秀的朋友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需名师指路!提升认知水平需要一个过程。

  • 4、 学习什么技术好?

    先看看你喜欢啥?

  • 5、 如何让学习变得高效?

    如何高效学习?

    你可以...

    刷知乎、刷头条、刷朋友圈;

    看书、看新闻、看公号;

    听直播、听微课、听演讲..

    喜马拉雅、荔枝、得到等知识服务软件一个都不放过!

    但,你是不是感觉,貌似学了很多,却没什么用…

    记不住,讲不出,更用不到,面对问题还是一脸懵逼…

    好像这些学习未曾发生过一样…



    在这个时代,你究竟该如何学习才是更高效的方法?

    看书、听课、做笔记吗?

    人家计算机都用上深度学习了,你还停留在远古时代...

    那怎么办?

    你听过「如何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的问题吗?

    把大象放进冰箱分为三步:

    1. 打开冰箱
    2. 放入大象
    3. 关上冰箱

    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也可以把过程简化为三步:

    1. 打开大脑
    2. 放入知识
    3. 提取使用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一下这三步具体该如何操作:



    第一步:打开大脑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其实忘记了这第一步,上来就直接开始看书,结果所有眼里看到内容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凡是没兴趣的不看,看不懂的跳过,和自己认知不符的开怼...

    这就是大脑没有打开的状态,新知识根本进不了你的大脑,就像是冰箱门没有打开,大象是放不进去的是一个道理。

    一个人的认知状态分成四个维度,分别是: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3. 知道自己知道
    4. 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多数人其实是处在第一个层级,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中的。

    这个状态其实很可怕,可怕在哪呢?

    就是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下意识觉得自己肯定不是这类人,因为感觉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是白读的,知识量还是很丰富的!

    而它可怕就可怕在,你完全无法意识到自己处在这种「无知」的状态中,以前考试做不出题目,那我就知道了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可是,现实情况是连问题都没有了,你怎么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呢?

    你面对着百度,却不知道该输入什么...

    在心理学上,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无知者无畏」...

    什么是达克效应?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发现这个现象的Dunning和Kruger因此获得了2001年的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

    因为无意识,所以你我都有可能正身在其中...

    那怎么办?这个达克效应貌似无解啊!

    你还记得你学习成长最快的是什么时候吗?

    对,就是我们小时候。

    小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怀有好奇之心,我们对触碰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想去摸一下,拿到嘴里去感受一下;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说话,但嘴里却总是咿咿呀呀的说个没完,我们从来就不害怕说错话;我们总喜欢问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旧玩具玩出新的故事...

    这个状态叫什么?

    这个状态叫:初心!

    什么是初心?

    初心是禅修里的一个概念,意为「一颗初学者的心」,像一个孩子一样,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心。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初心」这两个字给误读了。以为初心是指你最初做某件事情的那个起心动念,不忘初心是指你不要忘记最初出发时的那个愿….那个不叫初心,那个叫初衷。

    不忘初衷,是到不了始终的,因为市场是变化无常的,你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没过几个月就过时了,你必须得调整,认死理是会撞南墙的!

    只有「保持初心」,也就是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在变化的市场里,永远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不断调整,你才能「方得始终」。

    腾讯、英特尔、亚马逊、苹果...他们的「初衷」和现状早就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始终「保持初心」,像一个初学者一样,在不断的学习和进化。

    所以,想要破解达克效应,打开大脑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初心」的状态。

    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不要分辨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而是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让自己回到孩子的状态,让自己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那是不是指什么都能往脑子里塞?

    那你的大脑就变成垃圾场了。并且,进入大脑的东西是很难被拿出来的,被污染了很可能就是影响终身的,你必须要有所防范,怎么办?

    你需要给大脑安装一个「过滤器」

    刚才说的「初心」这个概念,很多人估计会联想到「空杯心态」

    但「保持初心」并不是「空杯心态」,两者有区别的,空杯心态是指「被动」接受所有的信息,而保持初心是保持好奇心「主动」的学习新知识,是主动的,是有选择的。

    相反,我们应该谨防「空杯心态」,要对输入到大脑的东西有所警觉,而不是来者不拒,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进入大脑的信息,是极难被清理干净的,特别是那些含有说服技巧,有煽动性的话语,会长期霸占你的大脑,影响你的思维方式,而你可能还不自知…

    这种现象,我们有个不太好听的专有名词来描述,叫做“洗脑”…

    空杯心态,就是缺少了过滤器的大脑。

    那怎么办呢?

    今天,我要给你的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

    1.区分「信息」与「知识」

    什么是信息?

    一切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是信息,比如马路上的大妈骂街、电视里的新闻联播、抖音上的美女热舞、微信里的表情斗图….这些都是信息。

    那什么是知识呢?

    所谓知识,就是指那些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概念、规律、方法论。

    比如「复利」、「元认知」、「注意力」这些我们第一季度课程讲的内容就是概念;

    规律是事物背后的运行法则,比如用户需求不变,产品的供应量降低,价格就会升高,这就是规律;

    而方法论,就是我们俗称的「套路」,是一套被验证过的,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最有效率的执行流程。

    信息有真假,有时效;而知识有积累,有迭代。你要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

    2.区分「经验」和「规律」

    我们经常听成功人士的分享,他是如何通过艰难困苦,最后创业成功的,听得自己热血澎湃,也想照搬模仿,结果发现他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现在不是;他找到的那个创始团队,自己没有;他开发的那个产品服务,已经过时…

    他们分享的内容,叫做「经验」

    经验,并不是规律。

    因为幸存者偏差,成功的经验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样的事情重复做一遍,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再次成功。这点我们之前的课已经讲过很多次,我们要学习的是规律,而不是经验。

    规律是什么?

    规律是能够导致重复成功的因果关系。

    具体怎么得到呢?

    我们需要先归纳,后推演

    从成功经验中推导出原因,这个过程叫做归纳法;得到原因后,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这个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确的结果,能不能重复2、3次成功,如果可以,才是规律。

    比如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经验还是规律呢?

    你也许有一次绝处逢生的经验,但你没看到的是很多人在绝处、在死地就真的就死掉了(都能活下来就不叫死地了…)

    如果你把这个「经验」当成了「规律」,每次都把自己主动的置于危险的境地,告诉兄弟们,置之死地,我们才能后生,那么结果就很悲剧了...

    3.区分「优质」和「劣质」

    了解了信息与知识的区别,能分辨经验与规律,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的知识量实在太多了,根本学不过来,面对海量的图书,和扑面而来的互联网资讯,被他们群体围攻,你感到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学习,分不清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进而产生了「信息过载」的焦虑感,怎么办?

    信息过载,真的是因为信息太多了吗?
    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

    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就好像是说吃不下东西,是因为太饿了...

    那为什么这么说?

    那是因为你的知识量,还不足够拥有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

    在同一个领域内,图书也许有成千上万,但是真正好的书就那么几本,就像你看电影,全世界有几百万部电影,你不会觉得信息过载的,因为好电影翻来覆去就那么多,你打开电影库,找了半天,发现没什么电影可以看...

    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要学什么,所以看上去要学的东西有很多。而一旦能分辨优劣了,你会发现好内容太少了!

    那如何获得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呢?

    答案是:见真识假!

    好的看多了,自然就能分辨什么是差的了,就像审美一样,一旦提升上去了,就很难忍受难看的设计了。

    那好的东西在哪呢?

    如果你想学习某个领域里的内容,那就先去找这个领域里最出名的经典书去阅读,可以按各类图书榜单的排名里去挑选,也可以找行业内的牛人去推荐,这样找到的书你会发现来来回回说的就是那几本,这些就是好书。

    如果你是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建议先从经典入门级的书开始读,这个有助于帮助你快速掌握这个新领域内的基础概念,对后期的学习帮助很大。

    看完这些书后,再去看同行业的其他书,你突然发现,这时候你只需要看目录和序言,就能大致判断它是否值得阅读了。



    第二步:放入知识

    ok,打开大脑后,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把知识放入大脑了。

    那么知识从哪里来呢?

    两个途径:

    1.自我学习循环

    经验不能指导行动,因为经验有很多的偶然性,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不一定能成功;别人成功了,同样的方式自己未必可以。

    只有把经验升华成了知识、规律,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这就是著名的库博学习圈。

    通过自己的行动,形成经验,对经验进行反思,提炼出内在的规律,并通过这个规律验证同样的行动是否能够得出样的结果,如果可以,那这个规律就是知识。

    2.向巨人学习

    通过自我实践获得的经验,再把经验提炼成知识的方式非常好,有切身的体会,有自我的案例作证,但是效率太低。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经验都自己经历一遍。

    你的顿悟,也许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你所遇到的99%的问题,前人们基本都已遇到过,并且已经将他们的经验总结成了知识,变成了一本本图书,你只需要拿来学习即可。

    可是,那么多的知识记不住啊!脑容量有限啊!

    等到要用的时候,一个都想不起来,怎么办?

    上次这个概念我记得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的,到底是在哪本书呢?

    翻箱倒柜找笔记本…

    啊,笔记本找不到了….

    囧~

    用百度、谷歌、知乎吗?

    那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还掺杂着广告…

    你可能会想:如果我有一个私人图书馆就好了

    每看过的一本书,一条知识,写的一篇笔记,都能被整齐的分门别类,永久储存,还能有一键搜索功能,等需要的时候,还能有个图书管理员帮我找到需要的那条知识,那该多好?

    对,今天就是要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图书馆!



    具体怎么建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理想中的图书馆应该有哪些特性?

    1.存书/取阅要方便

    图书馆得有很详细的图书分类,当我有一本新书,就可以把他归类存放;当我想起要找它的时候,也能方便查找和取阅。

    2.查书要方便

    当图书太多的时候,只是把图书归类已经不够了,比如我记得曾经看到一句话,但是不记得这句话是出现在哪本书上了,那我就需要用到检索功能,能通过一句话,就找到这本书。

    3.书要可以做笔记

    看书的时候,会迸发出很多的灵感,如果拿笔记本记录,后期容易对不上号,笔记本的管理又是一个大工程,如果能在书上直接写写画画,把重点的部分直接划线划出来,把想到的笔记、灵感直接写在书边上,这样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日后翻阅也能看到之前的思考。

    4.常用书籍要放在显眼的区域

    有些书用的比较多,价值比较高,我需要经常反复的看,就需要设置一个热门榜单区,把这些书都堆在那,这样就不用每次都进入图书馆很深的区域查找了。

    了解了图书馆的这些特性后,接下来,我们就该根据这些特性,开始定制自己的个人图书馆了。具体怎么做?

    读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还不错,请帮忙先点个赞,我们接着往下看...



    如何为大脑建立一个个人图书馆?

    1.先给大脑外接一个硬盘,储存所有的知识

    首先,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录的,大脑的记忆能力很不靠谱,而在这方面计算器是强项,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个能力,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硬盘,来帮助你储存知识。

    我推荐使用的工具是:印象笔记。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有道云」之类的其他同类产品,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选择,功能都差不多。印象笔记是我用的比较习惯的知识管理工具,我就以它为案例:

    “注:印象笔记仅因案例需要而介绍,并非广告

    印象笔记可以把你看到的:网页、微信文章、知乎回答、纸质书、手写笔记、大白板、听课录音…等等一切想记录的内容都一键保存起来,就像是你的第二个大脑,让你从此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印象笔记还能做像图书馆一样的内容分类,给内容打标签,设置内容间的超链接;有快速检索功能,智能推荐功能;可以手机、电脑、pad多平台同步,随时记录,随意修改,本地存储….简直是知识管理的神器!

    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开始动手建立我们的个人图书馆啦~

    2.把知识分类归档

    日常收集的这些内容是很零散的,特别是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看到的内容多而杂,如果不做管理,他们就像在一个空屋子里撒了满满一堆纸,看似很多,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看过的内容了,那怎么办?

    必须得给你的「图书馆」做分类,比如商业类、历史文化类、科学技术类、金融投资类等等。

    和传统图书馆不同,在印象笔记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要学习的主题,来自定义设置自己的分类目录,灵活度很高。比如,以下是我的主题分组:

    注:我的知识结构比较侧重于商业领域,因为内容比较多,三层结构不够放,所以,我把商业这个大类再拆分成很多一级目录。

    有了这些分组之后,你就可以把日常收集的这些知识点分门别类的放入相应的类目里,这样知识就不会混乱了。

    等你某一个类栏目里超过20篇知识点文章,你就可以试着把他们「结构化」..

    3.把知识结构化

    虽然有了分类,我们的知识点看上去已经不是那么杂乱无章了,但是他们之间还是不成体系,我们需要把知识结构化!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结构化的知识?

    一辆保时捷911Turbo车型,售价约为210万人民币;

    你买回家后,还没开几天,就不小心猛烈的撞了一下,车子报废,变成了一堆废铁,现在几乎一文不值,你心疼不已…

    可组成他们的原材料并没有变化啊,还是那些铁、玻璃、橡胶什么的...

    为什么原来值210万,现在一文不值?

    是什么改变了?

    是这些原材料之间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了。

    同样的要素,组成不同的结构,就会拥有不同的功能,那么这个整体的价值就会大不相同。

    我们之所以感觉在互联网上,看了很多知识,但感觉用处不大,就是因为这些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彼此之间没有结构。

    这就像我们买了一堆汽车零件回来,每一个零件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堆在一起,依然是一堆零件,而不是一辆车,根本无法使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真正爱学习的人,比较反对在互联网上碎片化学习,而更愿意看书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本好书,它的知识是结构化的,学完一本书,就像装配上了一件已经组装好的武器,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

    那么,我们就不能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了吗?

    并不是,而是你需要有把零碎知识组装起来,让他们成为结构化知识的能力!

    那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些零碎内容,变成结构化的知识呢?

    • 方式一:根据MECE法则自己拆解、组装:

    注:MECE法则,是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思考工具,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常被称为「不重叠,不遗漏」。

    比如说你想学习一个主题,叫做:中国历史

    那么你就可以按「时间线:夏、商、周、秦…」+「空间线:中原、西域、草原、海洋…」+「主题:人文、商业、军事、后宫那些事等….」进行拆分,再组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如果按照这样的分组把知识填满,那么在未来,讲到中国的任何一个事件,你都可以从当时的时间、空间、主题等不同角度,从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综合性的分析一件事,而不是单单对独立事件看热闹式的侃大山,这就是结构化知识的力量。

    • 方式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些领域知识的结构化已经非常成熟了,你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比如一些经典书籍的目录,一些领域的全局示意图等,都是把这个领域里所有的分类,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给画好了,你直接拿来使用即可。

    比如,我在「商业-团队管理」这个主题下的结构是参考《刘润·五分钟商学院》的:

    梳理好结构,我们就可以把日常看到的内容、脑子里灵光一现的想法,都分门别类的储存起来,这就像把散落的纸张一张张装订成册,再把一本本书归类放好,最终成为你个人的一个图书馆。

    比如下图,是我在「沟通能力」下的「双向沟通」中收藏、编写的内容:

    完成了这一步,你个人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就会慢慢浮现在你的眼前了,你懂什么,不懂什么,还欠缺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有针对性的去学习那些在结构中还比较薄弱的环节,逐步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有了结构化的知识,你再遇到某一领域内的问题时,就不再是用点状的眼光去简单评判,而是用全局的视角来整体分析了...

    4.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

    还记得我们讲的复利效应吗?让新知识和旧知识连接的越多越深,知识的增长就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所以,光储存知识还不够,需要和它发生一次关系。

    首先,是你与知识之间的连接:

    因为印象笔记使用非常方便,很多内容都是一键收藏的,这样的方便也会导致一个副作用,就是收藏完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过了几个月,也许你自己都忘记了当时竟然收藏过这篇文章。

    因此,每一次新加入的知识,都需要与你的原有知识做一次连接,它才能成为你大脑中的一部分。你需要在整理你的收藏夹时,对每一个笔记做一次加工,可以是为内容重新排版,画出你认为重点的部分;也可以写上几句评语和感悟,加深理解。

    总之,就是要让这个新知识和你本人发生一次深度接触,而不仅仅是让它存到你的个人图书馆里去积灰。

    其次,还要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

    你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在一篇内容中插入另外一篇内容的超链接,这样你就可以非常方便的从一篇文章快速跳转至相关的延伸阅读中去,这能帮助你从多个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提升你看问题的全局性。

    印象笔记还自带了智能推荐功能,它会自动识别出你文章的内容,为你推荐相关的其他信息,也是相当的方便。



    5.设置热门榜单,熟练使用搜索功能

    热门榜单不是指你把喜欢的知识设置成快捷方式,而是某些知识需要你每天使用,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知识升华成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躺在知识库中,等待需要的时候再去寻找。

    比如本文的前半段说到的一个概念,叫做「不忘初心」,这个概念你知道是没用的,你得让它成为你日常的习惯。

    每天晚上复个盘,看看自己定下的这些习惯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的原因是什么,明天准备如何改善?一个习惯坚持21天以上这样的往复,一般就能养成。

    而类似于「交易成本」、「边际效用」等概念,平时不会用到,但是当某个特定问题出现的时候,你又需要它们,你应该如何处理?

    这类概念,你只需要把它们安安静静的存放起来就行,等需要用的时候,再通过搜索框寻找,就能快速的找到它们。

    比如,现在要解决某个产品的定价的问题,我就可以在印象笔记中搜索“价格”,那么就会出来所有和价格有关的内容,按相关度排序,这样我就能很快的找到可用的知识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了。



    第三步:提取使用

    打开大脑,放入知识,形成结构,你的个人的图书馆慢慢铸建成型。

    但是,如果你的学习到此为止的话,你顶多就是个图书管理员,管理着偌大的知识库,却从来不使用…

    听的时候很激动,想的时候很感动,合上书后一动也不动,人到中年时发来一声叹息:学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废话!

    学了很多知识,当然是过不好一生的!

    要过好一生,你得「使用」知识!

    知识「没有用」,是因为你没「用」;不是因为你「没用」,而是因为你没「用」!

    那如何把学到的知识,提取出来,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呢?

    又进一步,让你的「知行合一」呢?

    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专栏第十五课),如果你感兴趣,欢迎移步关注我的公众号「富研社」进行系统性的学习,那里我会有更详细的解读。

    注:今天这篇内容只是专栏中的一篇文章,整个专栏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你没看过之前的内容,建议从第一篇开始阅读。

    已经有6000多万小伙伴看过这个专栏了,内容是免费的哦,我们专栏见~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 点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
    2. 关注我和专栏,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 关注公众号「富研社」,第一时间阅读我专栏的最新课程

    谢谢你的支持!

  • 6、 学生怎么赚钱?

    这年头干啥都不容易,学生的话更是容易被当作廉价劳动力

    国奖:8000

    励志奖学金:5000

    一等奖学金:1500

    三好与优干:1000

    好好学习吧,少年!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