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育?美育教育究竟如何开展?委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_美育为何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刚需课程


- #问答
  • 1、 什么是美育?美育教育究竟如何开展?委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孔子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王国维疾呼“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再到蔡元培号召实行包括美感教育在内的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美育深深植根于中华教育传统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一直围绕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事关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2020年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工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双减”的要求。“双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

    所有这些都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加强中小学美育工作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总体上看,学校美育工作仍然存在着对美育的功能定位认识不清、美育资源不足、美育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9月5日至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专题调研组赴湖南、湖北调研,深入常德市第一幼儿园、常德外国语学校、三峡大学、秭归县第一实验小学等地,实地了解美育工作开展情况,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加强和发展集智聚力。

    调研组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幼儿园调研。

    ▶优化师资改善条件

    麻小娟是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镇中学的音乐教师,已经在农村学校教了7年音乐。国家对美育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她深有体会。

    “之前,小学音乐课一周开设一节,现在变成了两节;刚工作的时候,我是学校唯一一名专业音乐教师,现在已经有4名。另外,学校每学期的大型美育活动也从无到有,从有再到精彩纷呈,这些都让我觉得在教育领域里终于有了我们音乐教师的‘一席之地’。”麻小娟表示。

    但同时她也注意到,在很多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学校,美育教育还是缺乏的。智育占去了学生90%的时间和精力,体美劳皆成点缀。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仍然缺乏,很多音乐课都是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老师自己上课都力不从心,学生学习也就漫不经心,学不到专业知识,更谈不上审美能力的培养。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报翔也注意到,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美育师资和设施建设存在的短板问题。“根据国家现行美育课程设置标准测算,目前湖南省美育教师差额达5845人,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音乐美术教师配备不到位问题比较突出,教师专业能力相对滞后,部分学校配备的音乐、美术功能教室面积也不达标。”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金元提到了美育课程建设的差距问题。“一些学校存在重美育实践活动、轻课程建设现象,普通高中、高校艺术类课程大部分没有作为必修课,虽然开设了教育课程,但效果不明显。”

    其实,学校美育工作在师资、课程等方面的欠缺并非个例。不少学校反映,美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难度大,考核评价落实难度大,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实施乏力,艺术学科纳入中考范畴推进力度也不够大。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认为,应全面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编制管理办法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定期招录、补充美育教师,做到应配尽配。加强美育教师的培养培训,让专职教师“回流”专任岗位,让兼职教师参加适岗培训“回炉”淬火。同时,在师范类院校试点培养全科教师,提升全体教师人文素养适应美育教育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刘广建议,完善美育课程设置,明确美育课程核心及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的目标,围绕课程目标,精选且统一教学素材,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按级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学习课时,实现主线贯穿、分级衔接、循序渐进。

    委员们还提出,各级政府要主动担责,多方筹措资金,提高中小学艺术专用教室的配备率,改善艺术教学器材和课外活动场地条件,实现保障条件的升级换代。

    调研组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幸福小学调研。

    ▶要做全景而非“盆景”

    谈起学校的美育教育,常德市第七中学高2006班学生陶锡靖打开了话匣子。

    “在学校学习期间,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学校通过校园环境、课程教学及校园活动等各种途径让我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这让我感觉美育不仅是在音乐、美术课堂中存在,在各个学科的课堂中,老师都在引导我们发现美、体验美。学校的语文阅读课让我感受到文学的美,在物理、数学、化学课堂中感受到的则是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守恒美……”

    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是吹拉弹唱的技能教育还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是应该搞花花草草、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还是要大力开展艺术活动,让学生参与艺术欣赏、艺术创造活动和艺术批评,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围绕这一话题,委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认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学校美育工作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在调研中发现,尽管美育越来越受重视,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美育误区。比如,有的地方和学校把美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技能培训,难以充分展现美育价值;一些学校惯用抽象思维教导孩子,让学生更多关注艺术作品传达的意义,而忽略了调动学生感官,直接感受声音、色彩、形状、形式等美感。

    “需要认识到,将美育纳入中招考试,是一种以政策倒逼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音乐、美术教育的措施之一,目的是逐步改变美育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边缘化窘境。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以知识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避免功利化、分数化的追求。”刘林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美育并非艺术课程专属,而应贯穿各个学科。学校需要在教研环节突出美育元素,挖掘艺术课程之外的美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蕴含在各个学科中的客观规律之美、人文关怀之美、创造发明之美、探求真理之美。同时,在校园文化营造方面,突出美的引领,营造校园美的环境,让学生从校园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中感受美的存在和影响,进而生发美的心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委员们认为,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要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基本素养的高度来认识,放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教育引导广大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美育的目标和重要意义,摒弃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群体、重比赛轻普及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真正把美育思想融进办学理念,把美育寓于所有课程之中,加强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着力构建“大美育”工作格局。

    ▶资源共享家校协力

    熊雅衡是宜昌市实验小学503班刘熊泽熙的妈妈,平时对儿子学校的课程和活动颇为关注。她发现,宜昌实验小学的美育教育有两个特点。

    “首先,无论学校获得全国、湖北省多个金奖的节目《雀尕飞》《推磨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溜子经儿唱进来》等等,还是学校京剧、管弦乐团、合唱、形体礼仪、皮影、剪纸等多个艺术类学生社团,都有宜昌市市区文化艺术组织的专家参与和家长的身影。其次,这些文化艺术项目都深深根植于三峡特有的民族文化之中,打下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据她了解,“双减”后,宜昌市实验小学还分别与宜昌市文化局、演艺公司、京剧团、歌舞团、屈原书院、墨池书院等多个艺术组织和团体签订了战略发展协议,开设了更多的具有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社团,聘请了一大批艺术专业人士到校担任老师。

    “这是美育教育应有的走向。一方面,学校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坚持‘一校一特色’,有规定动作,还要有自选动作,充分挖掘各学校地方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美育场所。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公共美育机构和场所的作用,形成有效的校内外协同机制,积极拓展美育资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表示。

    这一观点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不谋而合。“美育,不仅仅在校园里,不仅仅在教室里,它还在社会广阔的大课堂上。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更要充分利用好学校所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把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作为美育课的实施之地。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也应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工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

    委员们建议,设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协调学校与城市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加大合作开设“第二美育课堂”,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邀请优秀文艺工作者到“第二美育课堂”兼任教师,整合校内、校外、社会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同时,以文化企业、文旅项目等为依托,开发美学研学路线,举办各种美育活动,探寻“以美育人、美美与共”的社会美育新路径,让各领域美育智慧形成美育共同体,合力打造“无围墙”的社会美育大课堂。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评优的方式给予支持。

    “其中,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可以开展‘家校’‘社校’以及‘家校社’合作,有机地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闭环,合力于美育,实现‘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常荣军说。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变的世界,人类的教育也处在大变革的前夜,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是促进改变的利器。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所说,‘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让我们同心协力,向美而行。”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表示。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09月23日第08版)

    记者:吕巍

    版面编辑:刘彤

    新媒体编辑:黄喆

  • 2、 美育为何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刚需课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厦门大学美育课程《古琴演奏与美学》上,师生们于伴庭芳学堂无事茶屋之中,轻抚瑶琴,并伴以琴箫、琴歌、琴舞。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校园里的一幢楼房、一座亭子、一段曲径、一块石头、一声钟鸣,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历史故事,也正是这样一段段故事、一处处风景共同构成了校园里浓厚的美育氛围。

    “美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因此寻找文化典故,发现和挖掘这些精神力量,成了每一位厦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楼红英一直在思考厦门大学美育课程的核心文化内涵应该是什么。

    早在20世纪20年代,林文庆校长在任时所撰的《厦门大学校旨》开宗明义: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

    这段话让楼红英深受触动。在她看来,通过艺术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可以向青年勾勒出一种“尽善尽美”的人格品质,使他们能够在情感交融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塑造。

    用美育塑造新时代青年的人生美学,这一点也获得哲学系主任朱菁的赞同。他认为,美育不仅能够对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格局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也能提升青年创造美的能力。如今,随着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发展,人们对生活中美的鉴赏需求在不断提升,美学的概念不断发展,美育也逐渐变成了新时代青年的一门“刚需”课程。

    “学校向来高度重视美育与通识教育工作,注重将通识教育理念和美育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汇聚全校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迭代升级的美育与通识教育,全力打造跨学科交叉融合育人平台,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厦门大学副校长、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周大旺介绍。

    用艺术创作重返历史现场,向青年讲述时代偶像的故事

    “校史剧不只是在讲成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用镜头展现一个人最为真实的精神世界,让年轻人感受剧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精神。”李龙琪是厦大材料学院本科生,在话剧《哥德巴赫猜想》中扮演陈景润。

    如今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的他,最初也是一位被学业难题困扰的“小白”。那时,刚刚步入大学的李龙琪经常会面临实验进展不顺甚至失败的迷茫和困惑。他看完这部讲述杰出校友陈景润用几大麻袋演算纸,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往前推进一步的校史剧后,决定以演绎者的身份,在理解和“成为”陈景润的过程中感受勇攀科学高峰的力量,“剧中的陈景润一定要把所有的路全部都试一遍,才知道哪一条最好,再去走那一条”。

    “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同身受”是这部剧的导演王根给青年演员上的第一堂课。在他看来,戏剧是美育的一种形式,一部又一部校史剧传递的是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一颗关于爱国和奋斗的种子,也许在某一天就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剧中最打动李龙琪的一幕是,哥德巴赫猜想“1+2”难关被突破的情节,舞台上满天撒纸的画面直击眼球、震撼心灵,“这是属于陈景润透支生命、为科学献身所换来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数学研究的理想之巅,指引着台上台下无数的青年勇敢迈向自己的那条道路”。

    像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厦门大学校史剧的舞台上还有很多。电影学院副教授王晓红是《哥德巴赫猜想》《遥望海天月》《陈嘉庚》等校史剧的编剧,在她看来,通过细节的精巧设定、兼具美学的情景打造,不仅能更好地呈现人物内心世界,还能呈现出时代背景和氛围,进而与年轻人的真实生活产生共鸣。

    “透过这些人物的故事,年轻人能够重返历史现场,感受一段又一段峥嵘岁月。”讲述厦门大学原校长王亚南故事的原创话剧《遥望海天月》中,当剧中的王亚南在战火纷飞里,与革命战友郭大力以共同的信念完成《资本论》首部中文全译本翻译工作时,舞台上出现了两段白绸飞跃大会堂。这两段写满《资本论》的大白绸是全剧组花了整整两天亲手画出来的,意味着属于王亚南和郭大力的革命胜利,也代表着全剧组克服万难终有收获。

    厦门走到北京、上海、澳门……如今,厦门大学的很多校史剧在校内外轮番上演。刚开始,王晓红还存在顾虑:讲述厦大校园故事的话剧能否引发校外观众的共鸣?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过程中,她发现在全国任何地方,剧中人物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总能让人心潮澎湃,“很多年轻人可能只听过这些里程碑式人物的名字,之前没有途径去了解他们为什么伟大。如果有一个好的途径、一种好的艺术手段去讲述伟人的故事,年轻人就能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偶像”。

    “美育是一种广泛的教育,带领学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寻找美”

    “每一部校史剧都是在回答一个时代问题,也试图让青年学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在创作过程中,王晓红为不同的剧本设定了不同的主题:《遥望海天月》在回答“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华大地传播”,《哥德巴赫猜想》在回答“中国如何培养出一位数学科学家”,《陈嘉庚》在回答“海外华侨如何心怀祖国,倾资教育”……

    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楼帅舟是话剧《遥望海天月》中王亚南的扮演者。初登舞台时,由于缺少表演经验和对人物的理解,总是被导演批评为“只会读台词的朗诵机器”。为了触碰人物的内心,楼帅舟大量阅读王亚南的历史资料,经常独自来到厦大的白城沙滩,想象着王亚南当年把自己绑在船上读书的故事,面对波涛起伏、奔流不息的大海练习台词。楼帅舟渐渐开始蜕变,学会与剧中人物共情也来自那段剧组生活。

    “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和价值追求。”楼红英认为,一部又一部校史剧就是美育最重要的实践课堂。“校史剧可以带领学生对校史产生一种敬重,当他们看到先辈为国家民族、为科学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种力量。只有带领他们了解历史,才会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是指引他们选择人生道路很重要的一方面。”

    到底何为美育?这种教育与基础教育有何不同?

    2021年,厦门大学成立“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并制定了每位本科学生须修满美育与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分的要求,其中美育课程须修满两学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系列化的美育课程。知识进阶系列主要带领学生领略各个学科的魅力,进而对自己的专业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通用技能系列,重点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甚至还有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素养。第三个系列则是通常意义上的素质拓展,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等内容。

    在一间陈列着数千件玩具的数学与智力玩具空间,摆放着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华容道、魔方、魔尺、魔盒……这是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林亚南在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开设的“益智游戏和数学”课程。他希望通过这门课,让大家看到数学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概念、定理而已,它也是有趣,可以玩的。

    “青年学生未来要适应社会,要与各种人、各种事、各种困难打交道,特别需要健康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美育就是培养真善美的过程。”在楼红英看来,美育不仅只存在于艺术领域,还有生活美育、科技美育、学科美育,甚至还包括日常社交礼仪、职场管理以及服饰搭配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育不是简单扫盲式的艺术欣赏课,除了培养学生对美的形式的认识和理解,还逐渐上升到‘大文化’范畴之内,这是一种环境氛围教育。”这几年,艺术学院院长刘赦总会带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们走进音乐厅、艺术展、博物馆等“网红点”打卡,甚至还开设了现场体验课,在专业演奏厅的舞台上为学生演出。

    管弦乐、民乐、声乐,琴、筝、箫、笛、琵琶……每件乐器在乐团的位置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在整个旋律里起到什么作用?这门“特殊”的音乐课经常会吸引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而场场“爆满”。在刘赦看来,艺术是最能激活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门学科,传统文化作为美育课程中很大一部分,通过美育可以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美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加深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建立文化自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带领学生寻找中国语言之美”

    “在网络媒体和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保持中文的严谨与写作规范,成了一道难题。”近几年,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刁培俊发现:很多大学生存在提笔忘字、错别字频出、标点符号乱用、大量使用网络用语等问题。在他看来,汉语写作与使用是美育课程的关键一环,“只有具备合格且良好的汉语写作能力,才能在世界上彰显和提升中国青年的智慧”。

    去年,“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开设了写作课,刁培俊负责讲授学术写作。他以小班授课的形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需求来设计课程内容,兼顾对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试图改进学生面对“交一篇论文”的作业要求却不知“何为论文”的懵懂。他始终坚持要求学生用手写的形式交作业,“很多学生习惯电脑打字之后,反而忽略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发现汉字之美尤为重要”。

    表意准确、言简意赅、谋篇布局合理……除了将中文表达的优势告诉学生,进而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刁培俊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遵循学术规范与批判性写作能力。什么是论文?什么是合格的学术论文?什么才是创新型的学术论文?刁培俊认为,学术写作需要充分提炼观点,具有严密的行文逻辑和充实的论据支撑,以清晰简洁的方式传达复杂思维,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和分析比较的能力、鉴赏能力等。

    “这门课教会我首先要学会挑选合适的文献,其次是在阅读过程中树立批判意识,结合自己的反思衍生原创内容。”英语专业本科生袁婷即将面临毕业论文写作任务,在这门写作课上,她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共同阅读不同领域的前沿论文,不仅找到看待问题的多元视角,还深挖到了自己的兴趣点。

    公共事务学院教师郝文杰主要负责讲授公文写作部分,在他看来,中文表达讲究逻辑严谨,而公文写作又要求简洁精炼,对于学生来说这门课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的过程。

    写作课不只需要一张纸和一支笔,更需要用于检验理论的实践。对法学专业本科生刘艳清来说,写作课也是参与校园治理的一次宝贵机会,“我们的课程考核是从贴近我们学生生活的切实问题出发,例如电动车管理、学生线上面试等,借助采访调研等方式,撰写相关问题的建议提案,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实际蕴含着社会治理的大道理”。

    “希望每一门美育课程聚焦的内容都能成为青年学生的人生习惯,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汉语言之美以及人生哲学之美,从而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刁培俊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许子威实习生臣昕月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许革,王聪聪,邹艳娟,李沛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3、 中考改革体育和美育都考什么?美育等于美术吗?父母一定要了解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7月24日国家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扎实做好试点探索,确保治理工作稳妥推进”

    “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八个方面共30细项……

    2022年,是真正应试教育的时代终结,素质教育时代的开启元年。

    简单来说,“双减”政策指什么?

    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减少校内作业,二、减少校外补课。

    双减政策是落地了,孩子们的作业少了,课外班不用上了,学习压力减轻了,那么闲下来的时间干嘛呢?那就是要孩子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艺术爱好了。减少了学习和补课的要求,增加了运动和审美的要求。

    随之而来的体育、美育进中考,又让家长们焦虑一把,并且体育的分数要占比到100分,以后的主课不仅仅是语数外,还有体育,美育也要算成绩,而且有一定的占比。

    今天就从家长角度分析分析,帮家长朋友们捋一捋“双减”政策下的“双加”到底是加什么?家长应该怎样应对?

    01

    先说说中考体育

    1、不是明年开始中考体育跟语数外占比都是100分,而是体育分数逐年拉满,由现在占比的分数,逐年增加到100分,猜测这个占比的增加速度,可能最快3年,达到体育占比100分;目前云南已经开始实施,河南目前中考体育占比是70分。

    2、体育中考的内容:

    男女生长跑、铅球、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短跑,性别不同,内容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不同。

    小学生家长们要注意啦,就目前的教育改革方向来说,体育已经不是副科了,而是主课了

    对于体育,要重新重视,从小重视,让孩子早早锻炼起来,一来增强身体素质,二来中考体育这科能多拿分数,不要等到初中才开始临时抱佛脚,体育拿分比文化课拿分要容易的多。

    除了体育进中考,实际上还有一个学科也要进中考,并且算成绩,占比也不少,那就是美育,注意!美育不等于美术。

    02

    美育进中考都考什么?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目前全国已经有江苏、湖南、云南和河南省4个省全面启动美育中考,同时还有山东、四川、山西、内蒙古和吉林5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云南省从今年开始要增加到40分。

    2022年,中考要增加美育考试,虽然分数没有体育多,但是可能是压倒中等生进高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于美育,几个必须知道的事:

    1、2022年,实现美育中考全覆盖,占比10-40分;

    2、美育不是体育+美术,体育是体育,美育是美育;

    3、美育不等于美术,美育是美术+音乐;

    4、美育考什么,怎么考?

    各位担心体育,音乐怎么考的家长,可以先一起看看2021年河南济源市对体育和音乐的考试安排。

    (来源:济源市人民政府)

    体育考试采用必考和选考两种形式:每个考生测试3项,考试总分为70分。

    必考项目是跳绳和中长跑(男生项目1000米,女生项目800米),跳绳分数为20分,中长跑分数为30分;
  • 选考项目是篮球运球或足球运球,分数为20分。音乐考试和体育考试同步进行,分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并延续满分30分计入中考成绩。

    视唱为必考项目,在题库中随机抽取1道考题进行考试,分数为10分;选考项目是声乐、器乐和舞蹈,任选1项进行考试,分数为20分。声乐考生任选1首能够表现歌唱能力的曲目;器乐考试不再限制乐器种类,考生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乐器;舞蹈考试不限舞蹈种类,让考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据了解,为确保此次考试公开、公正、公平、准确,体育考试采用电子仪器测试,从测量、记录、评分到成绩打印实现计算机全程管理;

    音乐考试的所有评委在考前经过专业培训,统一评分标准,每天考试前评委需随机抽签决定当天所在考场。考试期间,考点采取全封闭模式。

    目前,两项考试同步进行,预计4月底结束。

    那么美术具体要考些什么呢?目前还没有参考,基本上就是绘画(水彩、素描、国画)和书法。

    03

    艺术类中考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王登峰司长同时提到,艺术考试内容是课程内容不会给学生增加太多负担。

    “学校教什么,我们就考什么。”这番话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

    相较于中考的其他学科,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需要旷日持久的浸润才能有所成效。

    光明日报评:

    中考作为一种选拔考试,虽然建立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然而考试的竞争性、选拔性特点决定了其以具象化形式为始,以抽象化的选拔标准为末。


    基于此,面向中考的美育的评价策略既要体现应试与考核的成效,在选拔性考试中发挥筛选作用,又要不违背美育浸润教育的初衷。

    04

    中考的压力不亚于高考

    目前,中考考核的科目已经达到十一科之多(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地理、化学、政治、历史、体育、美术、音乐),尤其是在2021年中考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时,家长和考生的心态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比于往年的中考来说,2021年的中考竞争压力相对会更大,将普通高中和中职比例调整到5:5,换而言之,就是50%的初三学生有进入到普通高中就读的机会,而另外的50%只能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

    今年参加2021年中考的学生人数,达到1,540万余人,用50%的比例换算,意味着有770余万的初三学生无缘高中的知识殿堂,只能进入到中职学校读书。

    在如此强大压力的数字刺激下,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都将中考当成了背水一战,先不说是否能进入到理想的大学,只有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未来才有进入理想大学院校的机会。


    小升初还包含在九年义务教育里,不用担心“没学上”的问题;

    高考,备受全国瞩目,各种政策倾斜不说,还在年年扩招,本科升学率逐年提高。

    中考的压力源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终结,是否可以“更上一层楼”,全凭学生自身努力。想要考个高中,真的要使出洪荒之力。

    在难以改变目前的改革趋势下,家长能做的,就是多多了解改革的政策和方向,督促和引导孩子;而对于孩子来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虎妞说事儿新学年秋季开学伊始,家长有空跟孩子多聊聊中考改革,让孩子也做到心里有底,让孩子知道:他(她)离目标高中还有多远?接下来需要怎样的努力。

    写稿不易,转载请联系@虎妞说事儿

  • 4、 美育中考考什么?这些省份的考试项目你要知道

    双减之后,美育中考的推进势必会加速。去年中央就发布通知,义务教育阶段逐渐加强艺术教育的学业要求,到2022年要争取全国实行美育中考。

    在推行美育中考的过程中,云南省一直都是排头兵。除此外,河南、江苏、四川等省也开始进行美育中考。


    那么美育中考具体要考什么内容?

    分值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云南省

    (一)体育

    考试内容包括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和体质健康监测三部分,并赋予竞赛加分。


    基础体能测试

    (1)必测项目4项:1分钟跳绳;50米跑;15米×4往返跑;1000米跑(女生为800米跑)。


    (2)选测项目2项(6选2)引体向上(女生为1分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200米游泳(泳姿不限);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100米跑。

    专项技能测试项目:2项(8选2):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体操。其中足球、篮球、排球中至少选测1项。


    体质健康监测

    1.体重指数(BMI)是指学生自身的体重除以身高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值。计算公式为: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


    2.肺活量体重指数是指学生自身的肺活量除以体重得出的数值。计算公式为: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毫升)/体重(千克)。

    竞赛加分

    学生参加校级、县级、州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体育竞赛,根据获得的名次折算得分,计入年级成绩。


    (二)音乐

    考试内容由素质测评、统一考试、展示活动三部分组成。


    考试时间

    素质测评时间为七年级至九年级上学期(5个学期),由学校自行安排。

    音乐统一考试时间为九年级下学期,具体时间由各州市教育体育局统筹安排。

    (三)美术

    考试内容由素质测评、统一考试、展示活动三部分组成。


    考试时间

    素质测评时间为七年级至九年级上学期(5个学期),由学校自行安排。

    音乐统一考试时间为九年级下学期,具体时间由各州市教育体育局统筹安排。


    郑州市

    (一)体育

    采用电子测试仪进行考试。每位考生测试三项,其中两项必考项目和一项选考项目。


    必考项目中长跑(男1000米、女800米)和跳绳。


    选考项目:考生根据自己特长从“篮球和足球运球”中任选一项。

    (二)音乐

    视唱为必考项目,选考项目为考生根据自己特长从“声乐、器乐、舞蹈”中任选一项。


    必考项目(视唱):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识读乐谱”的要求,创作8小节以内、难度适中的简谱旋律,形成题库,考生现场抽取一条进行测试。要求音准、节奏正确。


    选考项目:声乐、舞蹈、器乐。考试时间均在2-5分钟,不得超时。

    (三)美术

    考试时间为80分钟,每位考生测试两项: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手绘线条为必考项目,选考项目为考生根据自己特长从“绘画、中国画或毛笔书法”中任选一项。


    必考项目:根据提供的学习或生活用品图片,用手绘线条来表达一幅画面。要求:画面清晰、主题形象突出、线条流畅,表达的图像能较真实再现物体的立体形象,并符合透视规律。


    选考项目:绘画、中国画、毛笔书法。


    江苏

    除了体育中考总分为40分,艺术素质测评成绩由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满分为100分,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五个学期的平均分+附加分)占60%、终结性评价成绩占40%。两部分成绩相加,90分以上为A等,75—89分为B等,60(含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C等以上为合格,D等为不合格。

    除了这几个“排头兵”,其他地区的美育中考细则也在逐步形成。四川、湖南、山西等地都将开始实施美育中考。


    你觉得美育中考是另一种“增负”吗?

  • 5、 美育进中考三问:有用么?考试考什么?师资哪里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问:梅花三弄,到底是哪三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抛出一道“奇葩”考题,台下千余名音乐教育专家和教师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是近日在天津举行的“2021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上的一幕。这场全国音乐教育的盛会吸引了国内近160位音乐教育专家以及千余位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持续了三天的百场音乐教育专题研讨中,总是绕不开一个眼下热度很高的话题——美育进中考。

    很多艺术教育工作者为之叫好,认为“这项政策不是来得太早了,而是太晚了!”与此同时,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让这根考试“指挥棒”在推进美育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发挥有效性又兼顾公平性。那么最核心的问题就在于,评价标准到底该怎么定?

    多位音乐教育专家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均表示,要用好考试这把“双刃剑”,既不能让音乐、美术变成又一本厚厚的复习题增加学生负担;同时更要警惕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能引发出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一问:考试考什么?

    “美育进中考”的呼声由来已久,让靴子真正落地的,是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坊间认为,政策的意图非常清晰——以中考指挥棒倒逼学校、家长、学生重视美育,从而让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显著提高。

    截至目前,已有近10个省份逐步启动了美育纳入中考计分的试点。按照教育部此前公布的计划,预计2022年在全国范围实行美育中考。

    一提“考试”“升学”,必然会触碰到家长和学生最紧绷的那根神经。有不少家长抱怨,“孩子为了中考已经熬夜熬得掉头发了,还要加考音体美?”也有人吐槽说,“我们也希望孩子学点音乐、美术提升个人素养,可一考试不又变成应试教育了!”

    周海宏认为这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误解:一提素质教育就不能考试,只要有考试就是应试教育。

    “考试是教育成效的反馈环节,任何教育都需要考试,素质教育也需要。”他直言,被人们诟病的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考试本身,而是只学考试内容,考试只为高分。比如,琴童一年只练习考级的那几首曲目,其他一概不学,这就是美育的应试教育。

    当美育与每一个孩子的升学挂钩,一不留神就容易偏离“审美素养提高”的初衷。比如,“梅花三弄”的问题就是周海宏在与一线教师交流时听到的一道题。与之类似的,音乐教育家吴斌在某省调研时得知,该省要在高考中加入音乐试题,于是高中音乐开课率都达到了100%。原以为这下能在学校听见美妙的音乐声了,结果他在教室里看到,每个学生都捧着厚厚的一本音乐高考复习资料。

    吴斌翻看那些复习资料发现,里面的内容大多是音乐史、乐理等知识,“考某个音乐家出生于哪一年,与培养音乐审美素养有什么关系?”

    音乐审美素养到底该如何评价?从事40多年基础教育工作,吴斌参与了不少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编写,他认为可以从三个原则出发来考虑:一是考能力,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第二是采用实音测试,让概念和音响相统一;第三是应用,“我们学了很多知识,最终要能应用,要让学生在编创、表现、欣赏中应用,而不是只记概念。”

    二问:师资哪里来?

    艺术的形态有千百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审美素养,本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有人担心,美育中考会升级为技艺的比拼,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也增加了家长为送孩子参加艺术培训带来的经济压力。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进中考的内容,前提就是在学校里是教过的,绝对不可能说学校里没开这个课,中考也要考”。

    这意味着,学校教育必须承担起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责任。《意见》明确到2022年要实现的目标: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

    “学生测评成绩不好,到底板子该拍到谁身上?”周海宏一连发出几个追问,也直接反映出基层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美育教育的困境。他说,有的学生反映老师没给上音乐课,再问学校为什么停了音乐课,得到的回答是,学校根本没有音乐老师。此外,不同地区教师水平、教材编写都存在差异,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最终都会反映到学生的美育成绩上。

    也有人担心,美育进中考会加大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吴斌曾见过这样的考题:两幅钢琴键盘图,一个有5个黑键,一个有6个黑键,问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很显然,一个没见过钢琴,却很喜欢听音乐的孩子,很难答对。

    秦皇岛市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岂立民,也是当地青少年宫少儿管弦乐团团长,每年他都会多次带着音乐演奏家和音乐老师深入偏远农村学校送课。他见到一些经济不富裕地区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没见过一件乐器,“连音乐课都是语文或数学老师教的”。

    而要补齐这些短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岂立民认为,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不同,体育训练有一定的标准,相对比较容易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高,“但艺术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

    “假如考唱歌,那么要找到一首全国学生都会唱的歌,就非常困难。”作为一直在一线从事音乐教学的老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郑莉在一些中小学校走访时也见到一些不错的尝试,比如有的学校会详细记录每一个学生每学期与音乐相关的活动,包括听一场音乐会、演奏一些乐曲或是欣赏了某一段优美的乐章等学习过程。她一直在思考,“用参与度来考量行不行?采用过程评价,或是自评结合互评,是不是也是一种办法?”

    “全国采用一个标准并不现实。”周海宏认为,首先是考核内容绝不能超纲,“学校教什么,就考什么。”这就需要给各地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更多自主权。他认为,基础教育要完成的任务,要应该让学校教育来承担,如果都推到校外培训,就会导致只有有钱人的孩子才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这将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三问:美育有用么?

    大会期间适逢“2021天津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举行,开幕音乐会上,京津冀三地少年交响乐团同台奏响夏季音乐交响。音乐会总策划赵骞说,小演奏者平均年龄只有11岁,可以说代表着中国青少年交响乐团的顶级水平。

    国家一级演奏员、华夏未来少儿艺术团艺术总监曹国樑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家长对艺术教育愈发重视,“学音乐的孩子越来越多了,高水平的‘小演奏家’也多了。”

    然而在庞大的琴童队伍中,真正能登台演出的凤毛麟角。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大多数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热情是随着“指挥棒”变化的。在凭着音乐特长就能获得升学加分的那些年,音乐培训一度非常火热;然而随着各种加分、保送政策被取消,很多家长认为“学艺术根本没什么用”,不如上点文化课辅导班更实惠。如今,随着美育进中考的推进,音乐美术类培训又有升温趋势。

    岂立民认为,学音乐本是高投入、低回报,天赋也非常重要,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培养和提升音乐素养可以是全民的。

    天津交响乐团团长、国家一级指挥董俊杰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美育应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这不同于选拔一个高水平艺术团,更关键的在于普及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他认为,美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应该跟语数外一样是一门必修课,“并不意味着要当音乐家、画家,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具备基本的认知和知识储备,这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美育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专家都举了“袁隆平爱拉小提琴”的例子。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妲娜从人的大脑的运作方式来分析,大脑是按照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分工的,二者须相互平衡,才能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周海宏认为这两种思维正是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两股力量:理性素质让人征服世界,感性素质则让生活富有诗意,“科学与艺术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一个共识是,美育进中考无论对于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而言,都将推动一场思想理念的变革。沿着这个共同的目标,全社会将逐步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最终美育将真正成为丰富学生想象力,激发出更大创新创造活力的一把钥匙

  • 6、 美育如何成为“面向人人”的必修课

    【专家视角】

    张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势必将为教育事业带来新风尚。坚持立德树人,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新格局的过程中,大中小学的美育工作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美育的核心是育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美育必须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课堂,以上海为例,目前已明确提出“把实施面向人人的普及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核心目标”。

    然而,对照当前学校美育工作,我们却看到尚有一些短板弱项要补。从长期的教学实践看,高校的美育工作往往受限于师资规模有限、课程门类单一等客观因素,在普及度和覆盖面上不甚理想。同时,由于高校优质美育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对中小学校的辐射能力总体有限。以“面向人人”为目标导向,打造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亟须有力推进大中小美育一体化建设,高校要将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纳入顶层设计,在整合育人资源、创新教育实践、优化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要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通过加强美育提升青年学子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美育当是“面向人人”的必修课

    在人类文明创造的财富中,既有物质文明财富,也有精神文明财富。当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既体现为物质生活层面的宽裕,也指向精神层面的愉悦。这也正凸显了美育重要性之所在:每个人对美都有本真的追求——指向精神生活层面的审美,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追求中,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两步走”的目标: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深刻认识到美育的战略地位和美育的育人价值,做好这项“培根铸魂”的工作,当前,整个教育系统都有必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美育工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面向人人”为目标,构建大美育格局。美育绝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教育或一种面向部分学生的专业教育,而是一门人人都要学习的必修课。

    谈及“面向人人”,自然会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美育资源总体上相对匮乏。就拿高校来说,若是增加几门选修课、抽调部分师资开设讲座普及一些艺术知识、美学理论知识尚且容易操作,而要做到普及美育,实现全面覆盖,则显得艰难。而中小学的美育师资主体力量,是由高校培养的。因此,必须通过教育系统内部的顶层设计优化和系统改革,以大中小一体化的思路整体设计,实施学校美育。

    出真招实招“补短板”

    真正出真招实招推动美育育人工作迈上新台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聚焦当前学校美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几大瓶颈问题,特别是抓住师资、教学、评价等几大关键点,在制度层面予以创新、突破。

    开齐开足美育课,高校若要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本科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首先要解决师资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须知,在高校开设诸如书法、绘画等公共艺术课程,它们既区别于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又不同于中外绘画史、书法艺术史赏析等传统通识课程,不能光有理论没有艺术实践。

    从高校的实际师资储备看,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科教师基本无法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而艺术类专业的教师虽然在美学实践方面经验丰富,但以现有的师资储备,要承担面向全体学生的美学普及教育,显得杯水车薪。

    那么,除了艺术类专业教师,还有哪个群体可以走进美育课堂,承担面向全校学生的美育任务呢?对此,笔者的建议是,不妨将一些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艺术类专业硕士生纳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队伍,形成由艺术类专业导师制定教学大纲、掌舵教学方向和教学法,由艺术类专业导师与部分硕士生组建教学团队,共同承担授课任务。

    同时,在制度保障方面,也要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从事美育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应有量身定制的评价体系。比如,可以为从事美育工作的教师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审等方面设计专门通道,进一步突出教书育人实绩,注重对履职绩效、创新成果、人才培养实际贡献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广大专业教师投身美育的活力与热情。

    构建更友好育人“界面”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育有其特殊性。高质量的艺术公共课程是学校开展美育、提高青年学子审美能力的有益途径。这类课程在教学实施环节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把美育课程简单地等同于给学生上音乐课、绘画课,落于形式上的“弹弹、唱唱、画画”,二是停留于美学理论的空洞说教,让学生感到乏味。

    让学生在通晓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掌握审美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审美能力,美育的“界面”可以更友好,从而贴近当今青少年的喜好。

    比如,在传统中国的诸艺术门类中,诗、书、画之间多有相通之处。一些基本的艺术对立辩证法,如刚与柔、轻与重、浓与淡、长与短、正与邪、虚与实、黑与白等等,都是多门艺术中通行的规律。教师在讲授艺术规律的时候,除了向学生讲解一个艺术门类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也须以审美概述的方式切入,将各艺术学科进行融会贯通。美育战线教师要达成共识:具体的艺术技能只是载体、是教学手段,美育的真正目标是提升人的修养,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要帮助青年学子通过美育,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推进美育的过程中,场馆育人的重要性同样有待发掘。比如,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拓展美育新平台,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文教结合领域加大探索步伐,对接所在城市的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为更多学生“在艺术馆上艺术课”创造条件。

    时下,各种展览时有上新,参观博物馆和展览本就是愉悦精神生活、汲取文化养料的一种方式。但笔者也注意到,不少展览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开幕仪式热闹不已,之后就流于冷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和部分专业展览缺乏导览有关。近年来,在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海,已在这方面作出尝试。比如,在书法大展等艺术领域专业展览推出的同时,邀请知名书法家到现场讲解,定期安排固定的志愿者提供专业方面的赏析导览,帮助受众欣赏展品。同样,大学校园内,也有图书馆、博物馆、艺术系等和美育相关的教育资源。今后,随着美育的进一步扩容,这些藏身高校教学大楼的艺术系教室、教师的工作室等都可以逐步向全校师生开放,由此构建一个更友好的美育场域,让大家有更多的方式接近艺术、感受艺术美,营造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光明日报》(2021年11月09日1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7、 孩子的第一堂美育课:通行世界100年的经典美育课程教材

    市面上的美育绘本很多,选什么读本才最适合现代的孩子们的呢?


    说起“美育”,很多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美术教育。


    其实不然!


    美育,通俗来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是包含了美德、美感、美术在内,对孩子情感美、精神美、听觉美等方方面面美的培养。


    今天特别推荐的这套《孩子的第一堂美育课》,首先它历史悠久,由通行世界100年的经典美育课程教材为基础,收录了1000多幅插画,一套游戏化、场景化、生活化的孩子天赋启蒙书。


    全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为7册,出版100多年以来,由于这套书的经典性,它被认为是重要文化的一部分,被保存在世界各地最重要的图书馆。



    后面出版过无数版本,但这些版本均是从这个原作品中复制出来的,并尽可能地保存了原版的真实性,只对缺失的页面、拙劣的图片,错误的标记做了修订。


    全书涉及风景、植物、动物、人物、静物、建筑、手工、色彩、光线、明度、比例、透视、平衡、韵律、构图、设计等多方面知识。

    这套美育为什么值得阅读?


    01<>

    美育纳入中考

    未来对生活的影响将越来越重


    2022年我们国家也把美育纳入了中考,可见美育对孩子将来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



    在机器在很多领域代替人工的将来,美育教育也显得越来越急迫。


    但我们审美的能力不是花钱能够买来的,也不是通过一个月的速成班能够学来的。审美品位的教育一定是润物细无声,是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艺术修养熏陶而来的。一个从小喜欢艺术、热爱读书的孩子,和一个从小只玩游戏、看电视的孩子,长大后的气质和生活方式上会产生非常大的不同。


    02<>

    历史悠久,通行世界100年

    创作团队背景雄厚


    给孩子的美育启蒙指南,这套就够了。全书共有7册,以通行世界100年的经典美育课程教材为基础,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出版100多年以来,由于这套书的经典性,它被认为是重要文化的一部分,被保存在世界各地最重要的图书馆。


    后面出版过无数版本,但这些版本均是从这个原作品中复制出来的,并尽可能地保存了原版的真实性,只对缺失的页面、拙劣的图片,错误的标记做了修订。


    时至今日,它仍然被欧美众多小学定为美育教材,被众多家庭选为美育启蒙书。


    出版过的一些版本如下:



    再说说它的创造背景。这套书由世界顶尖级艺术学院老师、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美国公立小学艺术系主任共同完成的,被选为美国众多公立小学的艺术教材,参与人员如下:



    由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周星教授对本套书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中央美术学院新锐插画师对本套书中的插画进行了修订,以更好的适应中国孩子的美育需求。



    美育不是单纯的教育理论,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这套书,充分适应孩子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涉及风景、植物、动物、人物、静物、建筑、手工、色彩、光线、明度、比例、透视、平衡、韵律、构图、设计等多方面知识。



    03<>

    游戏化、场景化、生活化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书里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手工游戏,是一套游戏化、场景化、生活化的孩子天赋启蒙书。


    碰到喜欢的东西,就动手自己做一个,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少不了准备各种工具、寻找制作材料,构思画面、设计、涂色、修整等,从始至终的全过程,无论是动手还是动脑,都有孩子完完全全独立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训练,看着琐碎的材料变成一件艺术品,心中升起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韦赫也说过:“画一小时画获得的东西,比看九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


    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以及自由的心灵,而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父母和小朋友们一块阅读这套书,父母可以依照书中的描述,引导小朋友们观察周围的生活,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看到的和想象出的图景,创造出心中的美。


    让孩子不仅深深感到日常生活的美好,世间万物的美,感受到艺术带给我们的丰富体验和感动,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力,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




    04<>

    名人推荐


    100多年前,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就曾强调过: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而今天,美育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也将在教育中占更大的比重。让孩子从小就在美育的熏陶中成长吧。



    美育养大的孩子,眼里星光,心有暖阳,生活品质都不会太差。


    还能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和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任何领域,都受用一生。



    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先惊喜的就是它的语言,纯净生动,诗意稚趣,又通俗易懂,好像讲故事一般,孩子们很容易就能听懂。


    父母和小朋友们一块阅读这套书,父母可以依照书中的描述,引导小朋友们观察周围的生活,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看到的和想象出的图景,创造出心中的美。让孩子不仅深深感到日常生活的美好,世间万物的美,感受到艺术带给我们的丰富体验和感动,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力,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


    带孩子看这套书,他虽然不能把各种技法记下来,娴熟的运用,创造出完美的作品,成为别人眼中的”小画家”,但他知道了如何观察,如何领略世间万物的美,知道了美的诞生过程,知道如何运用一些技巧和想象实现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在他这个年龄,就播下了美育的小小种子,而懂得美的孩子,学不坏,他们眼里有星光,心中有暖阳,生活品质都不会太差。


    毕竟学习美育,从来不是为培养一个艺术家,而是让孩子在绵长的生命中,无论幸福、顺利,还是孤单、困惑,还是求索、实干,都能获得受用一生的对生活的感悟,一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传递给孩子的积极意义。


    《孩子的第一堂美育课》

    (7册)

    通行世界100年的儿童美育读本

    原价268元

    团购价99元

  • 8、 中小学美育方案难道都是错的?听艺术大家谈美育该怎么学……

    随着美育政策的推进,您家孩子学校里艺术课程的地位是不是也蹭蹭上升?不仅美术、音乐课不再总被主科老师占用、部分省市还已经将美育划定为中学生升学的硬性指标……这也令艺术培训卷了起来。

    01<>

    美育≠艺术教育

    其实,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美育应该是渗透并培养孩子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但综合各中小学的美育课程和考核方式来看,又会发现,美育似乎不是捏点面人、剪个剪纸、糊个风筝,就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核孩子们的美术常识……

    我们不禁打个问号:不是说美无法衡量吗?那中小学组织美育笔试考试并打分,真的可以衡量孩子们的美育水平?是不是一定要在考试中加入艺术科目,才能真正加强审美教育?多位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认为:

    美育需要感性体验,而非教条的纸笔考试。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景芝也提出:

    美育应该是培养孩子利用美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外界的认知,具备基本审美能力,而不是只专注于学一门手艺上。


    已经担任了10年政协委员的白岩松还表示:

    诗歌、作文、电影、音乐、美术等为什么必须使用一种框定的答案呢?不要再以那些所谓正确的答案限制孩子,我们要激活他们的好奇。

    确实,美育不是一堂课、一场考试就能解决的,课堂仅仅能传授有限的美育知识,而且也只是一些理性知识,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孩子们渗透长期的审美实践,更需要有环境与氛围的熏陶。

    02<>

    艺术考级真的能促进

    孩子的美育水平吗?

    在学艺术的这条路上,中小学生似乎都逃不掉考级的魔咒,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艺术考级并不陌生,该不该让孩子考级更一度令家长们纠结。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

    美术考级不可取。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更建议:

    在学校开齐开足美育、体育课程的前提下,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

    一时间,对于“取消艺术类等级考试”,大家众说纷纭。不少网友从为孩子减压的角度出发表示支持;但也有网友认为国民需要提升整体艺术素养,考级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希望能够保留。

    实际上,艺术考级虽然对学校艺术教育起到了补充和促进的作用,但由于艺术教育的发展及艺术考级存在种种的不规范,艺术考级已经“变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

    不少需要参加艺术考级的孩子,每到周末、小长假、寒暑假比上学还忙,不是在艺术类培训班上课,就是在前往艺术培训班的路上,例如前两天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儿童,一周的时间,就需要上23个课外班。


    但美育不是学一门技艺,应试化考级的背后往往是规则与技巧,并不利于孩子创造力、好奇心的培养。


    03<>

    审美力需要艺术品的熏陶


    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表示:

    德育不能替代美育,美育却影响着德育!人民审美力的提高主要靠艺术品的熏陶。熏陶,是经常性的潜移默化,非速成班所能奏效。

    而众多艺术博物馆中的馆藏资源看得见、摸得着,恰恰是培育素质及审美品位的优质渠道。因而中小学美育教学只在课室里进行是不够的,还要到美术博物馆看作品、珍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2022年全国两会中也再一次提到:

    推进博物馆、美术馆与中小学的联动机制,使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学校的“美育课堂”。

    实际上,国家、博物馆、中小学三方均加快了把博物馆“搬”进中小学校园的步伐。

    ▲长沙市湘一芙蓉第二中学学生参观湖南省博物馆

    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品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之一。学生通过艺术品的熏陶,可以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入。

  • 9、 体育美育课现“阴阳”“折扣”课表

    新华社南昌11月4日电(记者黄浩然)线上公示一张课表,线下上课用另一张课表;课表显示一周体育课三节,实际只上一节……针对削减挤占体育课、美育课等不规范办学行为,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日前通报南昌三中高新校区、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安义县第三小学等16所学校。

    把体育、美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南昌市教育局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体育美育“晒课表”的通知》,派出三个明查暗访组,对全市46所中小学体育美育开课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部分学校仍然存在“阴阳课表”“折扣课表”等问题。

    体育课、美育课有没有开齐、上好,孩子、家长最有发言权。自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江西率先在全国实行体育课、美育课“晒课表”行动,要求各地各校在所属官网公示课表,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在“晒课表”行动中,部分学校逐渐显现出体育美育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南昌市教育局在通报中表示,体育美育开课情况将纳入高质量发展考评指标体系,并加强督导检查,对今后再次发现未能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课程的县区、学校,将及时通报、挂号督办整改。

    来源:新华社

  • 10、 美育进中考素养比技术更重要

    作者:易之

    据媒体统计,目前湖南、江苏、云南、河南等省已将美育科目作为正式考核内容加入中考范围,四川、宁夏等省区相继发布消息,将开展美育中考或扩大试点范围。有部分学生、家长担心,包括音乐、美术在内的美育,对天赋的要求颇高,可能会导致一种因为先天差异而产生的不公平。

    近日,《光明日报》刊发报道,采访了相关专家、基层教研员、部分省区教育厅负责人,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专家表示:对于审美体验与应用的能力、艺术专项特长等相对主观的评价,应当基于美育中考的性质和目标,确立合理评价标准。“唱歌考试不能只看学生声音好不好听,首先看学生敢不敢唱,歌唱时自信不自信。”

    客观来讲,美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对美术、音乐等艺术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也符合现代理念下的教育期待。

    此前,尽管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美育课程,但因为没有纳入评价指挥棒,从学校到学生都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美育课和体育课的处境也类似,经常“老师不舒服”,被其他主课占用。将美育纳入中考,也就和升学挂钩了,学生、家长、学校不重视也得重视了。

    美育进中考,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评价。知识类课程当然也会受天赋影响,但更多地取决于后天努力。而美育则不同,声线、形体甚至是弹钢琴要求的手指长度,很多几乎是难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先天差异。美育如果过于着重于技术性评价,可能会造成一种因为天赋所致的不公平。

    而后天条件差异,更可能加剧这种不公。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差异,众所周知的是,艺术教育从来都是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美育评价对艺术能力提出过高要求,可以想见,个体因素难以主导的成绩差距会进一步放大。而用更宏观一点的视野看,城乡之间的艺术资源差距同样不小,地区间也可能因此产生教育公平的失衡。

    因此,对于美育评价来说,素养比技术更重要。美育应当集中在艺术素养的培育,即可以通过普惠的、成本可控的教育投入实现。在美育的评价里,更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艺术常识的了解、艺术欣赏的意识,避免过于拔高美育的技术要求,避免形成因为先天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而产生难以逾越的屏障。

    从目前已经试点的情况看,各地也确实更着重素养考察,有的设定了分值上限,探索美育在教育评价里的合理位置。以江苏为例,淮安将音乐美术各以满分5分计入中考总分,据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考试难度不大,考核内容主要是音乐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音乐、美术的总分10分中,学生的平均分在9分左右;南京则根据分值区间设计了从A等到D等几个等级,过程性评价(每学期考核平均分)占到60%,避免一考定成绩。

    考察美育的效果,本身是很有难度的。毕竟艺术评价往往是主观的、感性的,而课程评价却是理性的、数字化的,二者如何衔接,仍需要下很多细致功夫。比如,美育减少了艺术能力的要求,但如果又回到书本背诵、知识记忆的应试套路,公平是公平了,恐怕也有悖于美育教育的初衷。

    美育教育其实是给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如何妥善设计课程,平衡教育资源,公平合理考察,这依然值得各地深入思考并不断探索。(易之)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 Content:

Email:ccdaydayup@outlook.com

links: 剧情小站

Statement: All Content and links of our website are from the Internet.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our email and we will delete them immediat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