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于连和《人生》高加林生活环境相似,为何结局却不同?


- #问答
  • 1、 《红与黑》于连和《人生》高加林生活环境相似,为何结局却不同?

    对于高加林来说,教书前的十几年,全靠自己那没什么本事的父母用四只手在地里刨挖换来的钱供养。他出身寒门所"自带的"泥土气息已经被父母无私的供养洗刷得一干二净,进而具有了一般人民所说的知识分子的"清高"。这是他那没有一点儿文化的父母所能给他的唯一的爱,也是最无言的关怀。而于连,虽然少了原生家庭的呵护,但谢朗神甫在他人生的初始阶段给予他的爱,也足以弥补父母爱的缺失。虽然他的内心一直有一股力量与之对抗,他把对拿破仑的膜拜当做人生信条,但不可否认,他人生的开端、他的名声远播都始于谢朗神甫,神甫甚至还要关心他与侍女艾丽莎的人生大事,并对其矢志神职的前途殚精竭虑。

    在高加林最落寞、无人问津的时候,巧珍的适时出现和所表达的浓烈的爱意,使他重新燃起人生中的斗志。"当爱情在一个青年人身上第一次苏醒以后,他会转变成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的人,热烈的爱情也可能会使他的精神重新闪闪发光",一个崭新的、富有激情和信念的高加林重新诞生。而对于于连来说,虽然德雷诺夫人几次恩惠于他,大着胆子走进书店,买于连想看的书,偷出小黑纸盒几乎挽救了他的性命,但在于连看来,不过认为自己竟然会爱这个证明自己不过是个傻瓜的人。

    都在生命之初受到人性关怀的两个人,虽然都重新回到原点,但因梦想幻灭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对于自己生命归宿的态度却截然不同。高加林内心充满热忱地回归土地,而于连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没有放弃打破社会偏见,得到平等地位的想法。

    对于高加林来说,知识给他带来的是人们的尊敬,而对于于连,知识却最终成为迫害他的刽子手。

    黄亚萍作为一个社会地位比高加林高的城市人,在读书的时候就对他产生了一种敬佩和爱慕之感,这种感觉在高加林当上记者之后更为强烈,甚至成为她不和张克南订婚的一种鼓励;同样对高加林产生爱慕的巧珍,在还未与高加林有正面接触时,便为他的书生气所倾倒;高明楼一直对这个年轻的后生心存忌惮,因为他具有愚昧的农民所不具备的眼界。

    在奋斗的过程中,能够用拉丁语把圣经倒背如流这个特殊技能,使于连拥有初步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但他只是把这当作一种进军上流社会的工具。最终,这也成为他梦想覆灭的一把

    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民所具备的脆弱的敏感,使他把高中时期所有城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