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太难了”_2023考研,“弃考率”有点高,有考场缺考率超过了50%


- #问答
  • 1、 考研“太难了”

    文/俞杨


    “考研太难了!”


    考研国家线刚一发布,相关话题随即引爆热搜。由于国家分数线普涨,最近少不了耳闻考研人郁闷的情绪。


    今年报考研究生人数再创新高,比去年足足增加了80万人。按照3:1到4:1的研究生整体报录比,预计会有300多万考研人落榜。


    随着社会发展,研究生规模还会扩张。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更多考研人得以“上岸”。但如果考研热不减,每年几百万的落榜生,也或是常态。


    普涨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2022年考研国家线,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全面展开。


    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上涨。与2021年相比,A区学硕历史学、艺术学上涨15分,哲学、教育学、法学上涨14分,经济学、文学、管理学上涨12分……


    人文社科类专业分数普涨,因为相较于工科而言,人文社科专业不好就业,毕业生不得不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加竞争力。


    国家线一出,34所自主划线高校也纷纷公布本校的复试分数线。由于名校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学校的复试线要远高于国家线,接下来的名校入围战也就堪称白热。


    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较2021年的377万人猛增80万人,增幅超过20%。


    近年来全国考研人数持续增长。2017年首次突破200万关口,2020年突破300万,2022年突破400万。5年多时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一番。


    报考人数激增,要让更多学生“上岸”,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最让考研人欢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并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4000万人。在经历了多年的本科生扩招之后,高校也开始大规模扩招研究生


    目前,各省份2021年统计公报进入“披露季”。21财经根据已经发布统计公报的省份统计,发现多省都在进行研究生扩招。


    比如研究生教育发达的北京,2021年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13.9万人,较2020年增加3.73%。广东、江苏、山东等高教大省,研究生招生增速均超过5%。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研究生招生人数同比增长超过10%。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2021年首度突破100万人,达到105.07万人,比2015年57万人的硕士生招生规模增加了近一倍。


    2021年硕士招生人数105.07万人,若根据近4年平均招生增长9.4%的速度,2022年招生人数预估值为115万人左右。


    扩招


    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加,扩招也在呼声之中。


    根据已披露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2018、2019、2020、2021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为85.80、91.65、110.66、117.65万人,增幅分别为6.82%、20.74%、6.32%。


    在招收的研究生中,2021年招收的硕士生为105.07万人,相比2020年硕士生招收99.05万人,同比增长6.08%。


    担忧研究生烂大街,倒不必过虑。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研究生的比例仍然较低。今年全国两会也有政协委员指出,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的研究生尚不足千万。当下,就业人口中研究生学历占比约1%,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的10%。


    虽然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达300万人,但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刚超过2,远低于发达国家7或8的水平。


    如果按总人口进行计算,全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仅仅是0.55%,博士只有0.057%。


    即使在北京,研究生仍然是稀缺人才。北京统计年鉴(2021年)显示,2020年北京15岁及以上人口为1930.16万人,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的人数477.14万人,占比24.72%。


    与之相比,受教育程度为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为126.3万人,仅占全部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的6.54%。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为22.79万,仅占全部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的1.18%。


    研究生扩招并非全然盲目,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调节就业的功能。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迈入千万人时代,针对当下的就业形势,研究生教育被视为人才蓄水池。


    当然,扩招-就业难-扩招,蓄水池也是有一定容量的。通过研究生扩招延迟大学生就业时间,从而来缓解就业压力,仅仅是缓兵之计。


    一方面,研究生扩招延缓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两到三年,这种延缓是以降低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代价的。


    另一方面,扩招尤其是研究生扩招,会进一步刺激高校教育的学历导向。以学历为导向的办学,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就业难。


    于是,暂时得到缓解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终归还会在就业市场上暴露出供求不匹配的尴尬。


    分流


    社会问题无法通过教育改革全然根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非研究生扩招一招可解。


    研究生整体的报录比集中在3:1到4:1之间,457万考研人进入考场,一部分人得以上岸,但仍然会有300多万考生落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如果考研人数只增不减,几百万考生落榜考研,将是常态。如何让考研群体分流,才是关键。“考研难”或许只是一个表象,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就业。


    对上岸的考研人来说,两三年后依然要面对就业问题。一项调查显示,考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考研人中立志投身学术研究的不到20%。即使是学术硕士,日后专研学术的也是少数。2020年学术硕士培养规模约为40万,只有30%不到的学术硕士攻读博士学位。


    近年来,压减学硕规模、提高专硕比例,成为高校明显的大趋势。到2025年,专硕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即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陈志文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伴随规模的扩大,硕士已经成为很多人标配,其核心目的还是就业,而不是研究,这种调整也是正当其时。


    对人数居多的落榜生而言,“逃避”就业不是归途,而应在大学期间努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这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严进严出,淘汰“水课”,取消“清考”,狠抓质量建设,混日子都能毕业的大学时代如今一去不复返。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指出,今天当人们抱怨本科生就业压力大时,却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20世纪80年代研究生数量少,教师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生教学上,从而保证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当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名校毕业生有背景加持,自然手握就业优先权。数量庞大的就业大军,更多来自体量最大的地方本科院校。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回归职业教育定位。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大学生的培养定位也有了变化,绝大多数高校培养的是应用技术人才。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也致力于淡化高校的身份色彩,未来大学的办学重心逐渐倾向学科建设,在办出专业特色的过程中逐步消解“重点”。


    当更多高校办出高质量教学,毕业生就更多分流向高质量就业,不再千军万马挤考研独木桥。



  • 2、 2023考研,“弃考率”有点高,有考场缺考率超过了50%

    2023考研,真的是很难,虽然考生人数只有474万人,看起来竞争确实也没有往年那么激烈。

    但是,其难度大不是因为考生多竞争激烈,而是因为,有些考生压根都没有去参加考试。

    2023考研,“弃考率”真的很高吗?

    从一些参加2023考研初试的考生的反馈以及监考老师的反馈来看,2023考研“弃考率”确实不低。

    比如,有考生说,“今天考试第一个科目政治,大家都在咳嗽,监考老师也在咳嗽,发现考试的人很少,我们考场只有12个人考试,一半多人都缺考了”。

    也就是说,这位考生的考场,“缺考率”已经超过了50%。

    还有一位监考老师,发布了同样的内容他说:“考生缺考不少,上午考场8个人,下午考场14个人”。

    也就是说,一个将近30个人的考场,上午考场只来了8个人,下午考场只来了14个人,“缺考率”也是相当高。

    也有考生表示,“考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来考试了”。

    而去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些身体可能也非常不舒服,特别是被分在“特殊”考场的考生,大家都在使劲咳嗽,咳嗽声此起彼伏的,确实非常难受。

    为此,也看到很多家长在文章后面留言心里也非常不是滋味,不少家长都表示孩子都是“带病”上考场的,内心也非常担忧焦虑,表面上只能风平浪静的鼓励,希望孩子能够坚持考完,真的非常不容易。

    而对于2023年考研“弃考率”这个问题,也专门求证了一位今年参加了研究生初试监考的朋友。

    她表示“弃考率”确实有点高,但是,并不全是放弃考研的,有些考生是申请了“异地借考”,所以,原来考场的座位就空了出来,看起来是“弃考”了,实际上只是在其他城市参加了考试而已。

    所以说,关于2023考研“弃考率”高这个问题,大家也要理性看待。

    可能,真正的“弃考率”并没有像网上流传的那么夸张,我们自己也可以想一下,如果,真的有超过50%的考生缺考了,那么,岂不是只有20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参加了考试的同学,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过线,如果,只有一半的同学过线了,那岂不是只要过线就能考上研究生了?

    所以说,个人认为2023考研的“弃考率”虽然比往年高了很多,但是,还不至于达到50%的地步。

    因为,往年的“弃考率”其实都在10%左右,中国教育在线曾经发布过一份数据,貌似统计的结果是弃考率为14%。

    当然,真正坚持参加完考试的同学,“上岸”的机会其实也挺大的。

    毕竟,考生变少了,录取人数每年都会有所扩招,所以,竞争并不会像往年那么激烈,被录取的几率也就变大了,只不过,这种机会是其他放弃考研同学给的。

    写在最后

    有人说,2023年考研的同学是最“悲催”的一届考生。

    是啊,这一届考生,真正“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可能只享受了半年时间吧,大一开学没有多久就碰到了“疫情”,然后,整个大学生活也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自由,那么无忧无虑,乃至于可能还有点“支离破碎”。

    比如,明明在学校,却只能蜷缩在宿舍上网课,有些同学可能还经历过“隔离”,乃至于进过“方舱”,我想,这些经历,虽然很苦,也将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笔财富吧。

    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依旧在拼命努力,他们每天为了考研而忙碌,过着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只为了追寻研究生梦。

    每一个坚持到最后的考研人,都是值得被尊敬,他们真的非常不易,考研复习本来就够辛苦的,他们还要带病上考场,无论结局如何,在踏入考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功”了!

    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不了明年再来一年,今年这么多困难都能够克服,明年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最后,真心希望这些坚持参加考试的孩子们都能够成功上岸!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侵删

  • 3、 你知道现在考研人有多难吗?

    考研人苦啊

    基本上现在大学一刚开始,学校就各种宣传考研

    大家也都了解考研了解的比较早


    不像我们那个时候,后面才意识到考研的重要性

    你们可以一上大学就开始准备

    (然后开始你的4年高3,那么你一定能考上)


    像我们后知后觉的呢,要么遗憾终生

    每次听到自己那些同学考了研究生,

    感慨一句,我当年怎么没想着考个研究生呢

    要么就是边工作边考研,

    这个难度无异于“西天取经”啊

    我的对手都在学校里,

    有着一流的环境(图书馆、学校、老师、同学),

    还有爹妈的天然鼓励


    而边工作边考研的小伙伴,顶着上班的压力,

    挑灯夜战,各种查资料

    真的都太辛苦了

    不过听我一句劝,想考研就冲!!!

    冲冲冲,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 4、 考研到底难不难,给句真话!

    考研难,难度是很大的,从考试层次和考试内容来说,那就是难,考研就是选拔高分筛出低分。每年考研只有四分之一的考生可以通过考生并读研。现在每年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各大院校的招生计划人数基本没有增加,因此竞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考研的学习主要还是靠自己的自学,没有老师为你领路,而且考研专业内容也比较广泛,知识点比较深,这无疑都增加了考研的难度。

    从自身来说难不难要问自己,想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和努力来面对这次考试。

    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如果本科本来就不是名校,那么本科学历的你有多大概率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呢,如果说高考是你人生的第一个机会,那么考研就是改变出身的第二个机会的。

    考研党面临着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那就是考场的考研对手只会越来越多,而各大高校招收的研究生名额却寥寥无几。特别是在同一专业方向上,符合学生预想条件的院校本就没有几所,再加上应届毕业考研生和二战、三战同学的共同竞争,考研难度非常大。

  • 5、 ​“考研难”是什么鬼,为什么非要缓解?

    西米如是我闻Rewin2023-03-0409:09<>发表于上海<>

    “考研难”是什么鬼,为什么非要缓解?

    西米录专栏<>

    西米<>

    这个人来自火星<>

    如果你喜欢或者讨厌西米,那就来看看吧!<>

    这两天,有个话题是说有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还是大学的校长提出要动态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缓解考研难,说是“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更多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同时也可以回应大学毕业生,包括家长对读研继续接受教育的期待”,还可以“满足人民老百姓在高层次教育方面的美好愿望和切实需求”,同时又“缓解就业难问题”

    ://baijiahao.baidu/s?id=1759245763686107289&wfr=spider&for=pc


    我的天啊!这么多好处,估计都没有人敢说这动态扩招有啥不好的,否则不就是要辜负国家,辜负大学毕业生,辜负家长,辜负人民老百姓!


    但是,且慢,考研难是什么鬼?真的就如大家说的那么难吗?恐怕轻松考过的人都不会同意吧,这就是古话说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了。只是,所有没考过的人还是都会说太难了吧,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怎么会不难呢?考过的人少,没过的人多,自然觉得难的人多啦!

    但是,又一次且慢,为什么要让千军万马过这个独木桥呢?过了又如何?真的能如前面这位校长说的那样研究生毕业就成了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了吗?高层次,可能;高质量,未必。

    在从前还没扩招这一说法的情况下,我都没看出毕业的研究生有多高质量,更不要说扩招之后,扩的前提必然是降低要求,否则哪怕增加名额,依然不会多出什么有质量的人来。

    也许,我看到的是个别现象,新招到的研究生,还在实习,让她复印个资料就跟我说什么“我是某旦的”,对不起,我们这儿都是“某北”、“某清”、“某政”的,难道自己的案件资料就不能复印一下了?但就是这种个别现象也足以让我要看看真本事而不是只看是不是研究生学历了。毕竟除了不肯复印的,我还见过根本找不到匹配案例的研究生,根本不会说英文的研究生和法律法规查不全的研究生!

    所以,要我说,考研难,就不要缓解了,应该更难,只有更难,才会更珍惜,才会找到更有水平的大学毕业生,才会研究生毕业之后不会还是啥都不会做,跟个大学毕业生也没啥区别。

    校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一下本校的本科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而不是以让大家用多读几年书依然啥不会的方式来缓解什么就业难,学生的就业难并不是岗位太少,而是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太少。

    正写得慷慨激昂,忽然被人说,你根本不理解人家校长为什么要扩招?那是钱!

    好吧,如果,真的是因为扩招可以给学校带来更多利益,那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大学的毕业生,不论是本科还是硕士甚至是博士,都越来越差了。

    忽然有一个奇思妙想,要不,咱也整个提案,“动态扩大校长数量”,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更多高质量、高层次校长,为满足“四个面向”提供充足的高层次、高质量校长资源;同时也可以回应大学生,包括家长对大学教育的期待,满足人民老百姓在幻想校长都是搞得好教育方面的美好愿望和切实需求,缓解校长上岗难问题。

    喜欢就扫码关注吧!!!

    特别声明

      本文为如闻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后台。本公众号的信息仅作一般性参考,不应视为如闻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针对特定事务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您有意就相关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

    《金刚经》卷首语:“如是我闻”,如闻律师事务所藉此得名。“盛世法,如闻人”是本所之铭。法律的精神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正确实施,公平价值得以实现,离不开一位好律师来为您的权益保驾护航。愿我们能和您一起,在这个新时代里,追逐梦想,实现梦想。所有的如闻人,以钻研精神,饱含着无限热情,践行着法律者的初心,为所有如闻的朋友们,做好专业的服务。

    我们的精神就是:如你所需,如闻永远和你在一起。

  • 6、 “天坑”专业,考研很容易是不是真的?

    文/学个习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

    “土木、机械”,两大护法。

    以上六大专业,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天坑”专业,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继而,有人认为这些“天坑”专业,考研也非常容易,有同学说“闭着眼睛都能上985大学”,那到底是不是这样?

    其实,大家之所以有这种认识,主要原因如下。

    “天坑”专业本科生“跑路”者较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过高考专业。

    以上这6个专业,其实在高考时就已经体现出了其“冷门”气质。

    这些专业,在高考时就没有多少人报考,常常出现分数线很低,但是依旧招不满人,需要调剂。

    所以,有些大学又比较聪明,直接搞一个“大类招生”,将这些“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打包在一起进行招生。

    比如,将土木工程、机械与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打包在一起,并且名字就叫“计算机大类”,是不是瞬间高大上了?

    这样,就能吸引更多考生报考,虽然他们都是盯着计算机的。

    但是,真正等到了专业分流的时候,他们也只能被迫接受,毕竟,总不能退学再考吧!

    而学生们可都很聪明的。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他们能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所以,考研,也就成了他们摆脱“天坑”专业的最好机会。

    所以说,天坑专业的学生,不少都是借着考研这个机会“跑路”了。

    比如,有考生本科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准备跨考计算机专业,就算考研“二战”也要脱坑。

    像身边学土木、机械的同学,确实很少有考研考本专业的,转计算机专业的比较多。

    这可能就是为啥“天坑”专业考研比较容易的主要原因。

    毕竟,考生越少,上岸越容易

    那么,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些专业相比其他专业,考研分数线是不是真的低了很多?

    “天坑”专业考研分数线分析我们不看国家线,因为,国家线看不出来什么区别。

    比如,像土木、机械专业,其国家线都属于工科专业。

    像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专业的国家线又都属于理学国家线。

    所以,我们直接看“自划线”大学的实际情况。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软件)学院2022年的研究生招生情况为例。

    直接看这两个专业的“考研复试名单”。

    分别在官网上找到了这2所大学2022年考研复试名单,然后,分别截取了其初试成绩最低分部分。

    先看资源与环境专业,进复试的考生初试成绩最低分只有310分,作为一所考研“自划线”985大学来说,这个复试线着实有点低。

    可能,又有人会说,那是因为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初试科目比较难,但是,初试成绩考400+的考生也有不少哦。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计算机技术专业”进入复试考生的最低分情况。

    可以发现,初试成绩最低分是363分,那么,你想成功上岸,可能考个380分以上才会比较稳。

    所以说,就考研难度来说,很明显“天坑”专业的资源与环境复试线更低,考研难度也更小。

    而其他“自划线”大学的情况也差不多。

    像其他一些普通大学,这些“天坑”专业一志愿基本上都招不满,需要大量的调剂生。

    比如,有着调剂“小清华”之称的广西大学,作为一所B区“211”大学,其考研调剂热度历来就非常高。

    但是,像土木工程、材料与化学专业,第一轮调剂居然都不能完成招生计划,还需要二次开放研究生调剂系统通道才能完成招生计划。

    所以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天坑”专业,考研的大部分招生名额都靠调剂。

    综合以上分析,“天坑”专业考研,真的要容易很多,就像有些考生说的“闭着眼睛都能考上”也不算夸张。

    但是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些专业没人考那也是有原因的,到底值不值得考,需要大家自己来衡量。

    这些专业,至少在就业上,肯定要比一些“热门”专业差很多。

    当然,你如果真的对这些专业比较感兴趣,也做好了为其“奉献终身”的决定,那也完全没问题,可以一口气读到博士研究生毕业,我想,出路也不会太差,毕竟,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专业人员去从事相关工作。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讨论:考研,你会选择“天坑”专业吗?

  • 7、 考研OR高考,到底哪个更难?多维度的分析来了

    随着2023年考研时间的确定,使很多大学生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中,并不知道考研的难度如何,内心的纠结情绪,甚至远远超过高考。

    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情况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踏入到考研的队列,希望在学历的提升上,能为后续的人生和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但是,现如今考研人数每年的不断增加,考研变得愈加艰难,上线率越来越低,上线的分数变得越来越高。

    甚至很多网友询问:到底是考研难,还是高考更难。

    毕竟在所有的考试中,只有高考用千军万马来形容,经过高考洗礼的学生,难道还怕考研吗?、

    带着这样的疑惑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做出分析。

    事实上,考研和高考存在着强大的不同性,如果能从以下4个维度进行了解,想必一定能对考研和高考有更客观和理性的分析,使考研生能做出更精准的抉择,从而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在考研的道路上增加上岸的机会。

    【考研OR高考,到底哪个更难?】

    1、录取方式不同

    高考:

    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通道,考试的群体是固定的,每年都会设置固定的比例。

    现如今高考录取率的逐渐提升,80%的学生是可以迈入到大学的门槛,虽然能考入985、211院校的学生人数并不多。

    但是,高中生可以根据在阶段测试中的成绩和位次,判断是否有升上大学的可能,而且能精准地估算出考上哪个等级的学校。

    考研:

    相比于高考而言,考研是没有任何参照体系的,完全是择优录取,就像是拆盲盒一样。

    上一年度的国家分数线是400分,很可能下一年度因为整体分数线的上升,使国家分数线出现40~50分的提高。

    这种情况是很可能发生的,即使分数出现后,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考研和高考完全不同的原因。

    两者的录取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高考是有固定的录取比例,而考研是择优录取。

    2、考试群体不同

    高考:

    高考的考试人群,所有的高中生实力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

    在考试中的竞争力,也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只要足够努力,依然有80%迈入大学门槛的机会,竞争的压力相对是比较低的。

    只要不一门心思盯着重点大学,顺利入学的机会,还是非常高的。

    考研:

    相比于高考而言,考研的道路艰难得多,充满强大的未知性。

    能参加考研的学生,大多都是在高考中成绩非常优异的,对未来的人生和学业,是有一定规划和憧憬的。

    这部分学生的竞争力和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强,这也奠定了在考研的道路上,竞争力会更强。

    3、目标和抉择,不同

    高考:

    高考,是每个学生都无法回避的,作为人生的里程碑和重要旅程,只有经过高考的洗礼,才能迈入大学。

    虽然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高考对人生意味着什么?

    但是,也会拼尽全力冲刺,对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目标并没有如此明确,甚至很多都是按照父母和老师的意愿学习和选择。

    考研:

    反观考研,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很多准备考研的学生心中有着一所白月光般的院校,不管是名校,还是有其他的目标设定,总之,为了达成目标,在考研的过程中,也会迈过无尽的艰辛。

    正是因为目标的不同,也使很多考研的学生咬牙坚持到最后,但是,其中也不乏中途放弃的学生。

    而高考学生,只能咬牙挺到最后,并没有办法选择放弃。

    4、提供的助力不同

    高考:

    高考,作为社会性的考试,是备受家长和老师关注的,老师和家长也会为学生竭尽全力地提供各种帮助,可以参加各种补习班,也有老师的时常督促。

    身边人几乎会用尽全力帮助高中生,希望他们在高考中能取得耀眼的成绩。

    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参加高考,不如说是全家人拼尽全力,托举一名学生参加高考。

    考研:

    而考研的学生,个人意愿相对比较强,很少能借助外部的资源,即使报考研补习班,高额的费用,也会令很多学生无力承受。

    正是这种强大的差别,也使很多人在考研的道路上,成为陪跑者。

    【作者寄语】

    巴斯德曾表示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的旅途。

    高考,作为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可以称之为是人生的分水岭,一旦高考发挥失常,虽然并不会使人生彻底进入低谷,但是,未来的道路,也会变得更艰难。

    但是,现如今随着竞争力的逐渐加强,学历至上的现象也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也使考研成为了很多学生的选择。

    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考试,从多维度进行分析,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难度也是截然不同的。

    今日话题分享:你认为:到底是考研更难,还是高考更难?欢迎对下方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

  • 8、 今年考研300万人落榜,真相触目惊心:最可怕的,是你以为学历是废纸

    3月11日,2022年考研国家线正式公布,引爆热搜。

    从发布的分数来看,除去个别专业与去年持平,其他专业的分数线,至少上涨10分。

    要知道,对于上百万的考生来说,仅1分的差距,就能让一年的辛苦变成泡沫,更何况10分。

    这让本来信心满满的考研学子,感到压力倍增的同时,也宣告了那些在分数线上下徘徊考生的落榜。

    面对这样的结果,很多人直呼“涨疯了”,也让他们感慨“实在是太卷了”。

    今年考研有多卷?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达到457万人,相较去年增加80万人,而院校计划招生人数只有100万人。

    这意味着,将有超过300万的考生落榜。

    有人评论说:

    “考研人数一年比一年多,难度却只增不减。考研学子的竞争真的太大了。”

    是啊,我们都知道考研很难,但仍然有许多人为它前仆后继。

    这拼命的背后,是为自己争取多一份保障,在踏入社会时多一个与他人竞争的机会。

    有人总说,读书没用,学历只是一张废纸。

    但就是这张“废纸”,决定了一个人的学识多少,决定了很多人踏入社会的门槛,决定了他们通往“罗马”的起点。

    当你踏入社会,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后,终将会发现:这世上最大的谎言,叫做“读书无用”。

    读书,不只为获取学识,

    更为实现自我增值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则腾讯最新的招聘信息。

    其中一个要求,让我十分惊讶:

    最基本的运营实习生岗位,匹配着研究生的学历。

    没有要求重点大学,但明确写着学历门槛。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还写着本科生呢吗?

    试想一下,作为一家企业,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应聘的情况下,你会倾向于哪个呢?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这就是所谓的求职“潜规则”,也是“学历红利”,是降维打击。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觉得读书无用,吹捧“读书无用论”。

    但只要你步入社会就会明白,你对学历的每一次轻视,到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没有学历,真的会吃很多亏;没有学历,真的步步难行。

    张雪峰和马丁曾在一档节目中讨论过关于“学历”的话题。

    马丁认为:“相对于考研来说,工作才是年轻人最好的晋升之路。”

    张雪峰却觉得:

    “考研不是唯一的一条路,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路。几乎所有的500强企业都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但他们从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非重点)招聘。”

    真实又扎心。

    读书越少,学历越低,你所走的每一步就会越艰难,也越能感受到社会的隐形规则;

    读书越多,学历越高,它所带来的好处就越多,也更能体会读书带给自己的优势。

    学历,就像是一个过滤器,它无关能力,就能让你在踏入社会之前,被淘汰出局。

    所以,不要再相信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别再低估学历的价值。

    好好读书,用心读书。

    因为你花费在读书上的每一分钟,都在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加值钱;

    因为你多学习到的每一个技能,都在为将来的人生撕开一道出口。

    读书,从不只为获取知识,它更是你提升自我价值,提高核心竞争的最好方式。

    读书,不只为拓宽格局,

    更为突破自身圈层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张照片:

    还记得当时有人调侃:

    “果然,优秀的人都是一起玩耍的。”

    是啊,优秀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他合群的圈子里,根本没有你。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很多时候,想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就必须先成为优秀的人。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

    日常不是一起玩耍,就是一起放牛。

    一次,两人聊天时,一个孩子说:

    “如果我好好放牛的话,到年底就能吃上大饼啦。”

    而另一个孩子,还沉浸在哥哥在家书中的一句话:高考要恢复了。

    就这样,在他人的不解中,这个孩子拿着父母好不容易凑到的钱,独自一人到几百里外的城里学习,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

    30年后,那个放牛的孩子还在农村过着自己的日子,而那个拼命读书的孩子,早已成为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薛其坤。

    因为读书,改变命运;因为学历,改变人生。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学历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我想,这段话就是对它最好的回答:

    “学历,是我们最公平的可以选择未来生活的权利,可以跨越阶层,对抗后门与关系。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改变现状、提升阶层,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一个人的圈层,决定着他的认知和人生厚度,而学历,则决定他能拥有怎样的圈层。

    想要打破自身格局、突破现有圈层,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读书。

    当你拥有足够高的学历,变得越来越优秀的时候,那些曾经想要踏入的圈子,想接触的人,自然也会缓缓而来。

    读书,不只为丰盈内心,

    更为获得财富自由

    前一阵子,“高考750分和750万,你选择哪个?”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大多数人选择了750分,理由是:如果自己有考750分的能力,将来一定有能赚到750万的机会。

    这,就是读书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

    人人都说,读书能丰盈内心,提升认知,但很少有人会说,读书,能帮助自己赚更多的钱。

    因为在他们眼里,读书就只是阅读,耗费时间,却收获甚少。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做一份工作,有的人月收入过万,而有的人只能赚三四千元。

    有句话说:

    “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更看不到认知以外的世界。”

    想要提升认知,就只能通过读书达成。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

    北大女生黄灿,毕业后成为一名房地产中介。

    有人就说,这读书和不读书不还是一样,最后都是去卖房子。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很多客户听说中介是北大毕业的,还没看到人,便觉得她可靠。

    聊天介绍时,黄灿的文化水平,可以让所有遇到的客户都觉得她非常专业。

    短短几年时间,黄灿将这份他人眼中低门槛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卖掉227套二手房,7套新房,出租了21套房。

    网友曾这样计算:就按照每套600万计算,她早已卖出13亿;按照1%抽佣的话,税前佣金高达1300万。

    同样的岗位,有人做得平凡普通,有人做得独树一帜。

    所以,别再拿读书无用当作借口,那些你所羡慕的工作背后,其实都是高学历的支撑。

    有句话说:

    “所有的高学历,闻起来都是钱的味道。”

    它就像一张金灿灿的通行证,让你得到更多机会的同时,也能更快获取财富自由。

    有这样一句话:

    “知识并不能决定你一生财富的增加,但你的机会一定会增多,你创造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

    学历,永远是人生的一块敲门砖;读书,则是对这块敲门砖的最好保障。

    所有的积累,你看过的书,得到的成绩,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回馈在自己身上。

    而那些因为读书而吃过的苦,也都会成为走向成功最好的基石。

    也许读书无法决定你的人生,但能最大程度地让你拥有对世界的选择权。

    也许学历无法让你立刻富有,却能让你始终领先一步,给予你最大的底气。

    点亮“赞”,愿每个人都能在读书的年纪抓住每一次机会,在成熟的年纪感受读书带给自己的不同人生。

    作者:有书玩子,有书原创作者。来源:有书,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

  • 9、 马上评|将有300万考生落榜,真的是考研太难了吗?

    澎湃特约评论员熊丙奇

    300万考生将落榜,“考研太难了!”

    3月11日,2022年考研国家线公布。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比如,与2021年相比,A区学硕历史学、艺术学上涨15分,哲学、教育学、法学上涨14分,经济学、文学、管理学上涨12分。相关话题冲上热搜,“考研难”也再次引发热议。

    那么问题来了:国家线上涨,就等于考研变难了吗?

    按照国家线划线规则,在招生计划增加的情况下,今年国家线对应的考生名次,其实比去年国家线对应的考生名次低。而之所以国家线上涨,主要原因是考题难度更低或者考生的整体考试成绩有所提高。研考和高考一样,上线、入围复试,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在所有报考考生中的排名。

    从研究生招生计划角度看,研考其实变得更简单。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2021年已经达到105.07万人,比2015年硕士生招生规模(57.06万人)增加了近一倍。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就是保持小幅增长,招生计划也会超过110万。如果是按扩大20%划定分数线,上线的学生将有132万。

    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大量的学生不能“上岸”,因为202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算下来,就会有300万左右的考研生落榜。对于这300多万落榜生来说,考研自然很“难”。

    对此,有人认为,考研难是因为考研人数快速增加,而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跟不上报考人数的增加,造成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较低。于是,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考研需求,应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这种看法是必须警惕的。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确实会让更多考研生“上岸”。可是,怎么保障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不考虑生源与培养质量保障的扩招,就是在给研究生教育注水,会导致研究生教育贬值,并助推学历高消费问题。

    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已经超过百万时,还在感慨考研难,真正的问题或许是,报名参加考研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是被裹挟到考研之中。这不但让考研变得异常火爆,而且也误导他们的学业发展,影响他们的求学与就业。

    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一进大学,就被学校教育要考研,把考研作为第二次高考,考进名校,实现身份的转变。这貌似是在激励学生上进,但是这种教育却是偏离学校的办学定位的,这些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却变为以学历为导向。

    在学历导向下,不少学校就围绕考研组织教学,学生也只关注考研科目的学习。调查显示,有的地方本科院校选择考研的学生超过90%。而很多学生也表示,除了学习几门考研科目内容之外,大学里没有学到什么。

    这是应试考研的必然结果:围绕考研教学,边缘化非考研科目教学,提高了考研科目成绩,却影响整体本科教育质量,以及研究生生源质量。而只学考研科目,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的学生,也很难找到工作,考研就又变为他们“最适合”的就业避风港:明年再考……陷入低效循环。

    所以,一些大学还是要认识到,过分鼓励学生考研,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以及大量的教育浪费。

    而要引导学生理性考研,关键有二。一是,所有高等学校坚持自身的办学定位,尤其是体量最大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回归职业教育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给学生完整的高质量本科教育,而不是把学生都“教育到”走考研这条路。

    二是,必须扭转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治理社会存在的学历高消费现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到,“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并根据代表委员的意见,增加了“学历歧视”和“公平就业环境”等内容。这反映了国家对公平就业的重视。

    所以,综合来看,“考研难”或许只是一个表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就业,而解决就业的关键在高校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上。

    责任编辑:王磊图片编辑:陈飞燕

  • 10、 考400分也难进复试,这届考研人究竟有多难?


    你守在电脑前,等来一个惊喜的分数,但还没好好庆祝,很快就被泼了一盆冷水:高分不一定上岸,可能一人更比一人高。

    从惊讶到失落,是考研成绩出炉后很多考生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考研大军的队伍逐年攀升。据公开数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在疫情冲击下,不但应届生基数庞大,许多原本的留学党也开始转换战线。

    随着“考研热”层层升温,高分的定义不断被更新。仅以文科专业为例,以前380分就算是很高的分数,400分更是一大关,几乎凤毛麟角。但如今,400分遍地开花,最高分甚至被推至430分。有人做出一个形象的比喻,考生们拼命提分追赶分数线的迫切样子,就像是打工人用缓慢上涨的工资追赶房价。

    我们找到了几位高分考生讲述他们的故事,有人深陷被称为“内卷之王”的热门专业;有人身处报考人数位居全国第二的考研大省,拿着400分的高分被拒之门外;还有人为减少竞争选择双非院校,却难逃一起被推高的命运。

    高分不意味稳妥,冷门不见得安全。这些考生们,拿到了漂亮的分数,但依然从拥挤、残酷的考研独木桥上无奈跌落。


    文|高越

    编辑|楚明

    运营|绘萤



    “400分遍地开花,新传是卷王中的卷王”——邵淼报考某师范类985新传专业

    为了讨个好彩头,我特意找了黄历的吉时,专门在中午11点查的成绩。但其实上午9点系统就开放了,我一直蹲在微博看其他人的分数,你都不知道他们怎么能考出这么高,考新传(新闻传播学)的简直都是疯子。


    因为已经了解形势了,所以看分前我还对身边的发小说,要是成绩不是4开头,就可以直接换衣服出去找工作了。结果一打开是395分,我太失望了。


    在考研机构,有人会专门负责统计大家的成绩和排名,文档实时更新,你看到自己的排名一点点往后移,心就慢慢凉了。现在还是不完全版的“水排名”,有一些考生并不在其中,但400分以上的已经有二十多人了,我预估一下自己应该是50名左右。今年只招二十几个人,不管怎么看,上岸都没戏。其实我这个分数往前数多少年都一定稳稳进复试线,但今年实在是卷得疯狂。


    新传就是卷王中的卷王,不仅是我报考的学校,其他学校也是一样。别说热门985,就连211和双非,400多分也遍地都是,好像这个分数特别容易就能奋斗得到一样。估计今年各个新传专业的复试线都会在400分徘徊。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考研了。我本科在西安的一所211学校读计算机专业,学了三四年,还是对代码不感兴趣,反而喜欢新传这种人文社科,既想去北上广传媒资源丰富的城市,又有学历崇拜,所以最后选择了一个专业并不是非常强势的师范类985报考。


    虽然早听说过新传很卷,但也难免会被培训机构忽悠。他们会告诉你虽然很卷,但只要找对方法,你就会是幸运儿。比如,答题是有套路的,字要好看,模板要完善,小标题要起得精巧,他们甚至给你淘到去年专业第一名的笔记去背诵。


    但这只是前两年行得通,今年大家都这样做,反而就没用了,你追分的速度永远跟不上老师判卷规则变化的速度。大家都背模板、找培训,老师们反而喜欢有新意、有想法的答案了。


    我当时刚跟父母说跨考的时候,他们是不同意的,觉得计算机很火,能找个很好的工作,不管是薪资、就业,各个方面都是新传比不上的。只不过我实在是学计算机不开心,他们才放任我去试试,但第一年也是不抱希望的。


    我也觉得是试水,只花了60%的力气,但是考了389分,跟复试线的393分就差4分。而且考研里有个说法,叫做“大小年”,去年算是大年,按理说下一年应该是小年了。我就有一种错觉,好像再努力一把,下一次一定可以上岸,父母也觉得有希望,开始支持我了。


    不过,整个过程都很艰难。我写字不够快,新传的题看起来很少,但要写的字数非常多,我练了很久,甚至手起了很大的一个茧子。而且控制时长也很难,每道题答多长时间,如何分配,点要掐准、掐正,必须有很多次的模拟,让自己有好心态学会控制。但我每次模拟考试的感觉都不好,觉得文理思维转换不太流畅。


    最难的时候是“二战”。跨考需要增加履历,我一个人在外面租了房子,一边实习,一边备考。听说别人都是从早学到晚,就觉得我好像不够努力,有时会失眠。金钱上压力也很大,实习没什么工资,但租房和生活一直在花父母的钱,不知道能不能考上,也不知道花的这些钱值不值。有一次听说报考的学校学费涨了,突然就有点不好受,跑到外面一边走一边哭着跟妈妈打电话。


    ▲“二战”期间一边实习,一边备考,工位上还放着考研资料。图/受访者提供


    这两年一直在备考,感觉变得跟社会有点脱节,也会有点敏感。有的时候父母说一句话,可能并不是那个意思,但我还是会容易多想和受伤。


    跨考就是挺孤单的感觉,周围的人都不太理解和支持。有时候我会发泄一下情绪,去公园、去喂鱼,总去我们学校附近爬山,心情就会好一点。或者是一个人唱歌,唱比较能激励人的歌,像是《追梦赤子心》。


    我感觉自己今年已经很努力了,起码用了90%以上的力气了。但没想到今年遇到的不仅不是小年,反而是更大的一年,直接把我送出局了。以后,大小年的说法应该行不通了,只会一年比一年分高,一年比一年卷。


    现在我是卷不起了,之后会把工作放在重头位置,一边找工作,一边再关注一下调剂信息。从学校出来之后,一直没有正式工作过,是时候需要去接触一下现实世界了。


    ▲晚上回家看到的绿灯,希望自己也一路通畅,所以拍了下来。图/受访者提供


    “三战名校,赶不上分数线的涨幅”——赵烨报考人大金融类专业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考研了。


    本科就是学经济的,是低一个档次的985,觉得自己还是有提升空间,想要考更顶尖的学校。第一次考的复旦,基本是走个过场去体验一下。第二次考的是人大另一个更热门的专业,发愤图强之后发现并不合适,这两次都没进复试线。这一次三战换了一个自以为能上的专业,分数也比去年提了20分,结果就是大家都来卷吧。


    这次出成绩一看是390多分,跟我心里预估的差不多,当时还挺开心,因为去年这个专业的复试线才360分,觉得我肯定可以的,没有任何压力。当时刚出分的时候,爸妈还接到考公培训的电话,直接就拒绝掉了。


    结果加了考研的排名群一看小程序,才发现大家的分数都那么高,现在400分以上就有20多个人,我给自己预估的排名就在20名到30名之间。今年只招18个人,估计复试线得在390到400分之间,直接就涨了三四十分。


    刚开始觉得很不合理,但上网一看,发现今年好多都这样。人大从前两年就开始涨了,我去年报的专业就属于是涨得早的,2019年才360分,2020年涨成375分,2021年直接390分,估计今年得超过400分了。


    虽然父母一直很支持,觉得有个学念就挺好,但我还是有梦想的,而且真的去念双非确实也拉不下脸。


    我现在就在分数线边缘徘徊,还是得看书准备复试,万一要是踩边上了或者今年扩招了,多招点人进复试呢,3月初才公布分数线,但考公务员的报名就在这几天,线不下来,我也不敢报名,不敢看考公的内容。下周我打算打电话去问一下招生办,这个成绩到底能不能进复试。


    我们人大金融专硕的话,基本就没有调剂空间了,能去的学校就很少,如果调剂到211,还不如出国了或者去考公务员。想要调剂回本校,也根本没办法,肯定已经爆满,不会再接受调剂了。


    现在这个情况,我挺后悔没有考本校的。“一战”没考上的同学现在工作都挺好的,“二战”上岸的同学还羡慕我分数高,但如果去年就考本校的话,这个分数肯定考得上,直接就上岸了。


    “二战”之后,有想过要去留学或者找点工作,但最后还是没有,现在想想其实挺浪费的,有个工作经历也挺好。虽然今年的成绩也还是不太满意的,但可不敢再考了,万一明年分数线朝405分去了呢。

    ▲图/电视剧《东京大饭店》剧照


    “人口大省最不缺的就是考生”——园园报考河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

    成绩和排名是一起公布的,看到400出头的分数,其实跟我心里想的差不多,但是我惊讶的是竟然只排40多名,这等于直接被判死刑了,完全没有办法接受。


    我一直知道今年竞争很激烈,录取人数从28人缩招到16人。但没想到会这么夸张,去年的复试线是388分,怎么样我都是远远超出的,结果今年卡边的第16名竟然都有420多分,等于分数线直接上涨了45分。


    我本科学的就是学前教育,没想过要跨考。教育类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大家会觉得就业面比较广,尤其是教师这种稳定的工作比较适合女生。基本上选择这个专业的,都是出于就业考虑。


    河南最不缺的就是考生,我们一直都是高考大省,考研人数同样也很多。我本科就是在省内的一所二本学校读的,学生多,二本学校也多,但相反的是好学校很匮乏。只有两所,一个是唯一的211学校郑州大学,另一个就是仅次于郑州大学的双一流一本河南大学。


    而且河南大学离家近、口碑好,郑州市的中小学在招聘教师的时候,除了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之外,也会面对河南大学招聘,所以认可度是比较高的。


    大家既想留在本省,又想提升学历档次,但郑大竞争更激烈,选择太有限,你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一个班级里,基本有四五个考河南大学的,在自习室随便走走,两边也经常能见到河南大学的参考书。


    不仅是教育专业,今年河南大学的各个专业分数都很高,历史学、心理学、法学非法硕,文学……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分地往上涨。


    因为报考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学校为了选拔一定会想更多的办法,河大今年的题跟往年比就完全不一样,再也没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别,整本书都是重点。这还算是好的,其他有的师范院校会增加参考书目、临时换试卷、打分压分,背过七八遍的参考书,结果一张150满分的卷子只能打八九十分,很多同学连国家线都过不了。河大这些都没有,打分也不压分,所以就会高分成片,大家的分数都很吓人。


    400分还考不上,我怎么都没法接受,这太难过了。但是你没办法,下一步就只能调剂,优先是想要离家近一点,选择一些省内的双非一本或者是二本学校,比如说信阳师范和河南师范,不行的话再考虑省外。


    这应该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考研一定会越来越难,没准400分会成为一个标配的分数,甚至你要接受考研失败才是常态。


    ▲图/电影《垫底辣妹》剧照


    “不能说没有上岸就是不够努力”——吴澜报考某政法类双非行政管理专业

    如果画一个复试线折线图,那之前的许多年都一直是平稳的直线,直到今年出现了一个非常夸张的上扬。


    在考试的时候,我就能感觉到公共课考得不是很好,而且专业课有一道30分的论述大题,是之前完全没有背过的,尽管我一直在写,但其实心里很没底,所以心理预估并不理想,以为这门课可能只能考到100分左右。


    但是查分一看是385分,2门专业课也都在130分以上,我特别惊讶,自己都没想到能考这么高的分,我在考前1个月参加模拟考试的时候,平均分基本还都在105到110之间晃呢。我的总分远远超出去年347分的复试线,甚至比去年的最高分还要高。当时我就觉得稳了,肯定能进复试。


    结果还没高兴多久,我就在考研群里看到高分的人特别多。大概10分钟之内,400分以上的就出现五六个,我就知道自己白开心了。


    现在群里只有120个人的成绩,还差50个不知道,但是最高分就已经达到430分了,前28名都在400分以上,390分以上差不多也有20个,我的成绩已经排到了五六十名左右。学校今年招21个人,复试一般是1:1.2的比例划线,最多只能进26个,估计分数线应该会直接从347分涨到400多分,一下子上涨50分。


    不仅我进复试没戏,还会有其他400分的人也要一起调剂。


    选学校之前,我自认为已经做了充足的调查。我的本科就是当地的一所双非,学市场营销,报考行政管理属于半跨考。大部分人考研究生都是为了提升学历,很有可能会考一个985或者211,所以我就选择了一个双非,这样我的竞争对手基本也是双非或者是二本的学生,感觉竞争相对就没那么强。


    行政管理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综合性专业。它不考数学,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数学要是难的话,不会是真的没招,怎么你都不会,但是背诵和理解比较多的话,起码是可以使劲复习的。如果其他的学校今年有390分、400分的分数线,我觉得很正常。


    但我报的这所学校一直是个冷门,之前很多年都是很稳定的低分数线,340分、350分才是常态,历史最高分还是五六年前,也只有367分。我感觉它是相对安全的,结果没想到今年,它完全摒弃掉以前的风格了,突然跟上大部队的高分节奏,一下窜起来了,作为一个双非学校的非强势专业,反而有点格格不入。


    如果连双非学校的复试线都要400分的话,基本上就把我们调剂的路堵死了。我们本来就没有理工科类专业的调剂机会多,大部分学校招生都非常满,完全连收都不够收,很难有调剂的机会给外校学生。而且一般都是高分学生往双非调剂,双非再想调,只能去偏远地区或者是二本,这就失去考研的意义了。


    现在的事实就是由于卷的现状,导致我考研失利,难过和抱怨肯定都会有,但是不能说没有上岸就是不够努力,或者是没有上岸的人努力,只是考研本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加上运气都很重要吧。我选择考研是要提升我的学历,能成功最好,失败了,也是虽败犹荣吧。

    ▲图/电影《垫底辣妹》剧照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Related Content:

Email:ccdaydayup@outlook.com

links: 剧情小站

Statement: All Content and links of our website are from the Internet.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our email and we will delete them immediat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