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科普节目《走近科学》正式停播,你有什么想说的?_《走进科学》节目有多雷人?


- #问答
  • 1、 央视科普节目《走近科学》正式停播,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时代的结束,可能很多年都不会有这样的理论科学与生活实践完美结合,又十分受大众喜欢的电视节目了


  • 2、 《走进科学》节目有多雷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走进科学》最初真的是科普节目,开办于1998年,每期都找一群学者严肃讨论科学问题。

    可惜他们太专业了,讨论的问题不要说观众,就连摄制组都听不懂。

    光是专业词语就是一堆堆的,听得人脑子疼。

    况且专家们还自认为说话通俗,结果搞成了催眠节目。

    据说有失眠问题的人本来一夜睡不着,只要看了当时的《走进科学》最多半小时就睡着了,因为太枯燥乏味了。

    在之前,《走进科学》这么搞倒也没什么,关键2003年央视搞了末尾淘汰制。

    碰巧《走进科学》那段时间收视率极低,据说几乎接近于0了,百分之百要被淘汰。

    当时给出最后通牒,如果2004年《走进科学》还是这种收视率,直接节目被砍掉。

    逼到这步了,《走进科学》只能改变模式,而新的模式一言概之,逗你玩。

    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虎头蛇尾的小说、网文甚至电影电视剧。

    也就是故事一开始,用各种特别有吸引力的情节打动你,让你对这个故事极其好奇,忍不住的也要看下去。有时候这种吸引力一直维持到故事快要结束。但这还不够,中间一段一定要用名侦探柯南的模式,一个谜题接着一个谜题去探讨。

    不过,人家柯南会有一个合理的结论,《走进科学》则没办法有。最后因为实在编不下去了,就用一个让人极端无语的结果结束这个故事。

    而《走进科学》相比这些网文,还有个最大的缺点,它可是官媒的科普节目。

    也就是说,无论开头和中间怎么编,最终都必须给一个科学的解释作为结束。

    关键有些事情,压根就没有科学解释,因为谁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最终,就出现了接近于大忽悠的《走进科学》,或者说逗你玩,把你当作傻子来逗。



    萨沙举几个例子:

    第一,自己长毛的鼓。

    一开始渲染的极其神秘,一面使用了多年的牛皮鼓,突然长出了牛毛。

    当地老百姓又惊又怕,猜测是不是牛皮的牛成精了,或者干脆是鼓成精了。

    节目组开始采访各票人,从民间搞到大学,从大学搞到中央,找了很多牛逼的专家、学者甚至权威。

    折腾来折腾去,实在找不出原因,又不能归为灵异,直接得出脑残答案:赃人家做鼓的人不专业,毛没有刮干净,当初牛毛没刮干净。



    第二,峨眉山古寺的落叶

    大体是说在峨眉山上有个古寺,明明就在森林中,却自从建成以后屋顶就从没有一片落叶。

    当然推测为什么神奇的力量,将无数落叶移开。

    结果用网上段子描述就是:这么个事儿,经过漫长,深沉,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采访了寺中实习的和尚,游客,保安,居士,文物管理局局长,以及他的姑妈的二姐的堂妹的邻居家的一条狗,最后得出结论——是风吹走的。



    第三,鬼魂控制的电灯

    有一对老夫妻家里,电灯经常莫名其妙的亮,然后再关掉。开始还是偶尔亮,后来就经常亮,而且毫无规律,根本不受任何人控制。

    老人想起来,这块宅基地是从大伯那边强行搞来的,大伯因此气病了,后来一命呜呼。

    老人认为是大伯的鬼魂控制电灯,估计来折腾他们。

    由于受惊吓过度,老人即便拉掉电闸过起了点蜡烛的原始生活,最终还是被吓病了,卧床不起。

    结果也是找了牛逼的大学,搞不定。找什么神婆,说屋子下面是坟地,跳了大神也无用。

    也是折腾了无数花样,结果大家猜猜怎么回事:检修电路发现,是老人家电灯开馆的螺丝松掉了,导致接触不良,随便紧紧螺丝就一切搞定。



    萨沙要说的是两个字:看图!


    第四,文盲突然写出文章。

    一个文盲哥们,本来大字不识几个,看了什么电视节目以后突然写下了数百字的文章,写的还非常出色。

    周围人都惊呆了,认为这兄弟是被什么文曲星附体了之类。

    或者是前世是什么秀才,突然觉醒了前世的记忆。

    然后,经过漫长,深沉,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得出结论:这哥们不是文盲,他每天晚上都有记日记的习惯。




    第五,白萝卜种子长出了红萝卜。

    某个农民大哥春天播种了很多白萝卜种子,没想到秋天收获时候全部变成了红萝卜。

    人家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事真是千古奇遇,顿时震惊当地。

    于是经过无数官方、民间、野路子专家的分析,调查了水文、土壤、地质、空气、气候甚至种植技术,终于得出了结论:这哥们当时种错种子了,用的就是红萝卜的种子。



    萨沙一口鲜血喷到显示器上。




    第六,天降神冰

    说的是河北某农村突然出现怪事,天上掉下来两块直径半米的冰。

    当时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肯定不是冰雹。

    老农们都害怕了,说是天降神冰,可能最近村里要出事,吓得日夜颤抖。

    村里高中生有文化,认为可能是天外的陨石。

    但陨石怎么会是这样子?

    大家请来了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长者仔细看过之后,带着思索的表情表示:“这是无根水,要是每天吃一口,可以治疗百病。”

    于是胆子大的村民,就舔了一口,说是味道还不错,有咸味。

    村里将两个冰球当作宝贝,恨不得当作人参果,人人都吃一口长命百岁。

    于是有经过一大群专家,包括北京天文馆反复研究,做出了结论:这是飞机上乘客的排泄物,经过处理会成为冰块,并呈现蓝色。

    我草,希望大家不是在吃饭时候看这节目。



    第七,变异的熊猫

    这集也很牛逼。

    大体说有人发现了一种动物,外表很像熊猫,但不是熊猫。

    专家怀疑是熊猫生长期间出现了突变,这是一种奇妙的生物,可能是超级熊猫。或者是某种熊猫同什么古怪生物交配后,产下的后代。

    气氛烘托的相当厉害,勾着你向后看。

    经过漫长,深沉,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小子无聊,将自家的松狮犬染成黑白色!




    由此《走近科学》一炮而红,一度收视率成为央视同类节目的领头羊。

    看看这一段:作家郑军曾描述《走近科学》的火爆程度,北方浴池的习俗,是在里面喝茶、打牌、吆五喝六,有次我走进一家浴室,里面却出奇地安静,仔细一瞧,原来大家正目不转睛地看《走近科学》。主持人张腾岳表示“以前我家邻居都不知道我是央视的主持人,现在外面买个菜,卖菜大爷都找我要签名。”


    其实大家如果把《走近科学》当作娱乐片来看,感觉就会完全不同了。

  • 3、 如何评价CCTV 10的《走近科学》栏目?

    自打《走近科学》栏目播出最后一期后,无数网友表达了惋惜和怀念:“童年记忆又少了一个!”。很多人在话题下“深情”分享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期节目,结果评论区就变成了大型搞笑段子分享会。这档勾起几代人回忆的节目你看过吗?

    《走近》于1998年6月1日开播,是中央电视台首个大型科普栏目。每期节目由一条新闻线索引出,讲述新闻热点背后的科学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节目通过影像和声音增加紧张感,渲染悬疑气氛,引爆观众好奇心。

    不过

    你以为它是这样的吗?

    简洁明了的名称

    亲切正经的主持人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

    但是

    其实它是这样的

    网友甚至为此作诗一首:

    《走近科学》

    以惊悚悬疑开篇,以坑爹搞笑结束

    看得过程吓死人,看完结局想打人。

    《走近科学》播出也有21年的历史了,起初它也是比较传统的科教片,还曾因收视率太低险些被淘汰,好在2004年的改版重置让它起死回生,而这此后才渐渐传出其“开头悬疑片,中间恐怖片,结尾搞笑片”的名声。

    江西卫视也有一档主题相似的节目《经典传奇》,同样是制造悬疑氛围进行科普解密,《经典传奇》正经许多,自然也就没法动摇《走近科学》“中国第一搞笑科普”的位子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走近科学》既是童年阴影,也是快乐源泉,总之算不上是一场正正经经的科普节目。但作为一档在央视播出、受众来自各行各业各年龄、文化程度差异大的节目来说,《走近科学》却是圆满执行着自己的使命。

    节目里很多无厘头的“灵异现象”,放至今天的网络一看便知真相,但对于很多文化程度不高、尚未脱离愚昧迷信的普世大众来说却是意义非凡。节目组认真地请专家坐镇分析,不远万里实地考察,并将此做成几十分钟的节目播出,看似搞笑做无用功,更多地却是教给当事人乃至电视前很多迷信的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切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摆正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切实的证据推翻无理的猜测,潜移默化地将科学观念渗入大众的三观,这或许才是《走近科学》栏目真正的用意。

    很多人看不起、嘲讽《走近科学》太“儿戏”,这说明他们接受过基础教育,具备一定科学常识,反过来也佐证了新中国的科学教育普及得不错。《走近科学》即是在用电视节目的力量进行着最后一点力所能及的“科学扫盲”工作。

    而在今年的9月30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前夕,《走近科学》播完了最后一期节目,既是对新中国生日的美好祝愿,也象征着这档节目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人们不再需要“走近科学”了,绝大多数人已逐渐真正相信了科学。虽然童年的记忆永远变成了回忆,但它也正意味着新中国已经摆脱了封建迷信的套子,迈进了科学发展的新世界。

  • 4、 《走进科学》"黄延秋事件"到底谁在撒谎?

    答:“河北肥乡黄延秋事件”和“凤凰山孟照国事件”、“都溪林场事件”并称为中国UFO三大悬案。

    其中的“凤凰山孟照国事件”和“都溪林场事件”我都有写过专门的探讨文章,恰恰是“河北肥乡黄延秋事件”没有写。

    那么,今天就来认真掰一掰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这个黄延秋是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北高乡北高村农民,出生于1956年。

    出事的时间是1977年,当时,他21岁,鬓角青青,正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痴迷梦想。

    但大家注意一下时间点:1977年。

    那个时候,还没有改革开放,还没有南下打工潮,身为一个农民的黄延秋,而且文化水平不高(初中毕业),能有什么方式实现自己心中瑰丽而多彩的梦?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美妙和奇幻无比的事,竟然于7月27日的晚上降临到了他这个其貌不扬、平凡而普通的朴实青年的头上。

    当晚天气闷热,晚10点左右,黄延秋正准备回房睡觉,突然,呼的一阵怪风刮来,刮得眼睛睁不开。而等到风停睁开眼,他已经置身于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大上海。

    实在太奇怪了!

    黄延秋懵懵懂懂,百思不得其解。

    由于身无分文,第二天,他投靠了遣送站。

    遣送站于第二天(7月28日)拍发电报回肥乡北高村委会,要求派人前往上海接回。

    收到电报,北高村上下都吃了一惊。

    当时的北高村副支书黄宗善是黄延秋的亲戚,赶紧帮助筹借了200元(其中在信用社贷款100元),委派黄延秋的堂哥黄延明和邻近曲周县赵庄村钱永兴及其邻居吕秀香一块赶往上海领人。

    黄延明是复员军人,算是村里唯一见过大世面的人。

    为什么让钱永兴和他的邻居吕秀香一同前去呢?

    盖因吕秀香有个哥哥吕庆堂在上海浦东某高炮部队工作,到了上海,可以有个接应。

    三人到了上海,幸亏得到了吕庆堂的帮助——吕庆堂是高炮师后勤部部长。

    吕庆堂派后勤部副部长卢俊喜开部队小车带黄延明、钱永兴到遣送站找到了黄延秋!

    如果说,这一次奇遇发生在黑夜,让黄延秋对“缩地转移”毫无知觉的话。

    一个星期之后,即9月20日,同样的事又发生了一次。

    这次是在白天完成“缩地转移”的。

    黄延秋看得很清楚,是两个长相普通的男子背着自己飞行的。

    这两个人没对他说什么,仅仅是背他到了上海,就突然原地消失不见了。

    这次黄延秋落地的地方,竟然是吕庆堂家门口。

    当时,吕庆堂外出开会还没有回来,其家属李玉英和儿子吕海山接待了他,而且,就是吕海山用吉普车把黄延秋送到上海火车站,为他买了回家的车票,给了他几块零花钱,送他上火车的。

    黄延秋回到家的时候,发现自己家房屋的南墙上1.5米处,出现了一行好像是用镰刀刻的文字:“山东高登民、高延津,放心”字样。

    黄延秋认定,背他飞行的人,叫高登民、高延津。

    村里人对他两次突然“缩地转移”的经历,大惑不解,反复向他询问高登民、高延津的详细讯息,他也说不上。

    很快,高登民、高延津就给了他第三次“缩地转移”的机会。

    同年9月20日,高登民、高延津突然出现在他眼前,背着他一下子就飞到了兰州。

    在兰州,高登民、高延津告诉他,这次带他出来,准备好好玩一玩,玩九天,一天玩一个城市,玩九个城市。

    果然,接下来的九天时间里,他们先到了北京,在北京,他们看了场电影《逼上梁山》。

    然后是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福州、南京、西安。

    9月27日晚上,他们再次回到甘肃省兰州市。

    9月28日(农历八月十六)晚上,黄延秋被送回了家里的枣树下。

    这之后,高登民、高延津就再也没来过了。

    现在的黄延秋也已经是个爷爷级别的人了,他有一子一女,两个孙子,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虽然事隔多年,但黄延秋这三次神奇遭遇,都有东西可以佐证:

    第一次经历,有当时的电报存留。

    第二次经历,有高炮部队对他进行了详细调查的资料存档。

    第三次经历,据他的回忆各地天气与当时的九大城市天气情况相符。

    还有,2002年12月14日,中国UFO协会北京市分会的调查员张靖平、肥乡县UFO协会理事长冀建民与中国著名的催眠大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吴医师协同黄延秋一同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302医院,对黄延秋发生在25年前的经历,进行了催眠调查。

    催眠中,吴医师和张靖平对黄延秋所述,找不出作伪之处。

    2005年,央视科学频道《走近科学》栏目连续追踪报道、分析了28年前这一诡异而神秘的事件。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