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_大唐一品瓷砖背胶?


- #问答
  • 1、 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

    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分工图)

    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

    宰相

    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


    (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

    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

    就因为唐太宗曾经在唐高祖的时候担任过尚书令,因此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敢担任此职,因此就以尚书令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导尚书省!后来唐太宗又感觉相权过重,于是开始以一些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以分相权,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唐高宗又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两个在后来都成为了实质上的宰相!在这种情况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被称为宰相了!因此以后唐朝的宰相都是三品!(这里我们不提安史之乱以后,乱世情况都比较特殊)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

    正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

    亲王(爵位)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

    骠骑大将军(武散官)

    嗣王、郡王、国公(爵位)

    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

    注:所谓开府仪同三司,就是说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用的仪仗和三司相同!三司指的就是“三师”、“三公”。


    (唐朝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画像)

    正二品

    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

    特进(文散官)

    辅国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郡公(爵)

    上柱国(勋)

    注:勋指的就是勋爵,不同于爵位!是朝廷按照功勋赐予的爵位,有俸禄无实职。

    (卫国公李靖画像)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

    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

    光禄大夫(文散官)

    镇军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县公(爵)

    柱国(勋)

    总的来说,唐朝(安史之乱前)能做到一品、二品的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后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一般都是属于死了追赠的。然后像三公、三师这样的一般都是虚衔,并无实权,要能做到这个官位,也基本是行将就木了!

  • 2、 大唐一品瓷砖背胶?

    大唐一品瓷砖背胶与普通瓷砖胶是不一样的,耐水性、石材铺贴的脱落问题,涂刮大唐一品瓷砖背胶后可直接用水泥砂浆铺贴。大唐一品瓷砖背胶铺贴成本低。彻底解决瓷砖,无需等干,施工成本远远低于瓷砖胶;而且具有质量保障、抗老化性好,签约质保20年,绝不是口头承诺

  • 3、 皇京瓷砖背胶跟大唐一品有什么区别?

    1,皇京瓷砖背胶有两款产品,即刷即贴的膏状和水剂,碱克只有一款桶大唐一品一样的膏状背胶。

    2,皇京瓷砖背胶是白色,大唐一品是黄色。

    3,皇京瓷砖背胶和大唐一品厂家都在武汉,技术、原料、都出自一家,皇京用的是A等原料,大唐一品用的原料级别要问陈总才知道。

  • 4、 唐朝一品大臣见到品级小的公主要行礼吗?

    唐朝正一品有
    正一品官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唐朝爵位制度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
    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一品
    王、嗣王、郡王之母、妻为妃,


    唐朝规定公婆要向公主行礼,唐朝开国的时候,有“诸主下嫁,以帝女贵”的规矩。也就是说,唐朝公主下嫁时,公婆要向她们行君臣之礼。
    但有位大臣不愿意,这个人叫王珪,生于隋末,后来成为唐朝四大名相之一。王珪出身于名门望族太原祁县王氏。


    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后。王珪再次被李渊征召为太子中允,主要负责教导太子李建成的日常和学习。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了巩固政权,将李建成旧部都收为己用,委以重任。王珪也被征召为谏议大夫,主要负责指出李世民的不足和缺点。


    王珪为人直爽,且又是心系社稷的大臣,所以他常常上疏,批评李世民不当之处。
    李世民认为那些江山不能永固的皇帝,就是因为身边缺乏这种直谏的大臣,所以很欣赏王珪的耿直。再加上他是大儒,于礼法上更是无人可比。所以,李世民将教导魏王李泰的重任交付给了他。

    按说,李泰是魏王,而王珪是臣子,王珪应对李泰尽人臣之礼。不过,王珪认为李泰是学生,而他是老师,李泰应该给他行跪拜之礼。


    王珪不光是这样想的,他还是这样做的。到了李泰府上,他坦然地坐在堂上,接受了李泰的跪拜之礼。

    李世民器重王珪,不仅将他拜为宰相,还和他结为姻亲,将女儿南平公主嫁给他的儿子王敬直。

    但自唐朝建立以来,就有“诸主下嫁,以帝女贵”的规矩。也就是说皇帝的女儿身份高贵,下嫁时不用向公婆行跪拜之礼,反而公婆要向她行君臣之礼。


    王珪是个忠于古礼的人,他认为自古以来,公婆的辈分就比媳妇高,怎么能向媳妇行礼呢?哪怕媳妇是公主,也得遵守古礼。


    所以,在王敬直和南平公主大婚时,他一反常态,和夫人高坐于堂上,并让王敬直率南平公主向他们行礼。


    南平公主当然不愿意,毕竟唐朝有规矩嘛,说好的“以帝女贵”呢。再说,在她之前,所有的公主下嫁,都是公婆给公主行礼,她当然不愿意给王珪夫妇行礼了。


    王珪见她颇不愿意,于是说:“主上循法度,吾当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将以成国家之美。”意思是说皇上是贤明的君主,向来很遵守法度,所以我也应该让我家的媳妇遵守礼制,这样皇帝不仅不会怪罪我,反而认为我们这样做,是维护国家该有的礼仪。


    话说到这个份上,都上升到皇帝和国家的问题上了,南平公主也无话可说,只得勉为其难给王珪夫妇行了跪拜礼。从此,公主下嫁,若公婆尚在,都要行妇礼。


    李世民听说后很高兴,认为王珪所言极是,所以规定从此以后公主下嫁,都应该给公婆行礼。

    唐代公主“视正一品“,还配有邑司令、丞、录事等属官分别掌管财货出入、田园征封之事。公主不仅在政治上尊崇,而且还有优厚的经济待遇。唐高宗以前,公主实封三百户。除了不能参与政治外,唐朝的公主算是很自由的了。

    另外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之中,唐朝的驸马地位远不及公主让一个男子受制于女子,贞观十二年(638年),王珪上奏道:“三品以上官员遇见亲王都要下车行礼,这不符合礼仪。”

    唐太宗不高兴的道:“你们为彰显尊贵,便轻视皇子吗?”王珪与魏征极力劝谏,唐太宗遂听从王珪的建议,削减诸王权势。可见一般大臣遇到公主是要行礼的,只是后来应改了不少。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