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新大明帝国》的小说有哪些?_明朝版图最大时究竟有多大?
-
-
1、 类似《新大明帝国》的小说有哪些?
《新大明帝国》是一部原来连载于起点的一部架空历史类小说,讲述的是带领外星高科技的宇宙文明和机器人士兵,穿越1945年抗战的那一刻。
这类小说网络上很多,搜索架空历史的话网上会弹出很多,但是很多都是瞎扯乱编的,水平文笔也参次不齐,大部分都是写的牛头不对马嘴,看了几章就看不下去,推荐老版的《寻秦记》,这部小说还是不错的。
-
2、 明朝版图最大时究竟有多大?
明朝版图最大时是在明朝永乐年间,总面积为1000万平方公里左右。目前历史教科书使用的图是明朝宣德年间的地图,只能反映大体疆域,不能直接反映行政划分和版图演变。其实,明朝的版图有三个显著变化的时期:从明太祖建国到明宣宗即位前,这段时间是明朝的版图扩张期;明宣宗到明世宗(嘉靖)在位时期,是明朝的版图收缩期;明世宗以后,明朝逐步走向衰败,最终覆灭。
明朝极盛版图(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继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军事天赋,一生东征西讨,安定南北。明成祖时期的明朝地图达到最大,此时的明朝地图由
两京十三省、奴儿干都司、关西七卫、安南、乌斯藏都司5部分构成。 第一、两京13省。“十三省”是指明朝在内地划分的
四川、云南、广西、陕西、湖广、山西、河南、山东、江西、福建、广东、浙江、辽东;“两京”指的是 南京(应天府)与北京(顺天府)。两京十三省是明朝赋税的主要来源,也是支持政府运转的重要土地,因此控制力比较强。 第二、奴儿干都司与长城以北广袤地区。主要是
今天的内蒙部分地区和黑龙江、吉林以及今天俄罗斯的大兴安岭。这里是明朝从太祖时代到宣宗时代对东北的羁縻统治,奴儿干都司并不是纯粹的军事制度而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宣德年间以后,明朝放弃了这里,并逐渐收缩到长城以北,但是截止到万历年间还有大量零零碎碎的卫所在东北。总体而言,控制力不强。 第三、关西七卫。关西七卫指的是明朝在嘉峪关以西设置的七个大卫所,分别是
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卫、哈密卫。关西七卫是纯粹的羁縻制度,但是确连接着内地与新疆的联系。明朝招纳蒙古部落在这里驻守,世袭官位,实际是利用他们戍边,控制力比较强。嘉靖年间以后,关西七卫全部丧失,明朝西北疆域缩回嘉裕关。 第四、安南地区。
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曾经被明成祖朱棣征服而归降,不久后又独立出去。越南从西汉时期就归于中国管辖,这就是越南历史上的“事北朝”时期。五代时期,越南从南汉独立。宋朝建国以后,讨伐越南也被击败,只能彻底放任其独立。明朝曾经短暂控制过越南,控制力较弱。 第五、乌思藏都司。乌斯藏都司是明朝管理
西藏、不丹、锡金等地的羁縻制度,是效仿元代的宣政院而来。元朝首次将西藏纳入版图,明朝也随之效仿。明朝大将邓愈在青海地区招降了吐蕃各部,朱元璋顺势将其划为行政制度。由于道路险阻、物资贫瘠等原因,明朝对于西藏的管理能力很弱,加上没有明军登上过青藏高原,所以这里属于半自治的状态。总体而言,明朝对于西藏有影响力存在,但万历年间以后彻底废弃。 教科书用图(明朝宣德年间)只能反映明朝极盛时的大体疆域,不能反映明朝对各地控制力的强弱 总体上来说,明朝的版图是元朝版图的一个收缩版,我们看看元朝的版图就明白了。
元朝极盛时期的疆域 元朝国内具体的行政划分详情 元朝的行政划分为
“中书一院十省”,也就是 宣政院(西藏)、直辖的中书省(相当于汉代的司隶)以及甘肃、陕西、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河南江北、辽阳、岭北10个行省。元朝的行政划分对明朝影响很大。元朝灭亡后,明朝极盛时的版图继承了元朝在中国内地的绝大部分,并且对于各地的行省管理辖区也有变更。不过,明朝的版图分为极盛时和衰弱时,极盛时期的明朝版图与教科书用图基本上没有区别,但万历末年(17世纪初)的明朝版图已经基本缩水为两京十三省。 -
3、 假如明朝撑到沙俄南侵,会是怎么样的情景?
说明朝撑到沙俄南侵,历史上明朝确实撑到了,但是崇祯时期,明军只在关内和辽东,够都够不着黑龙江的俄罗斯人,就更不会有摩擦了。所以题主如果一定要YY的话,倒不如说如果明朝解决了农民起义,并且成功的把大清挡在了关外(剿灭打败是都不可能了,充其量就是挡住),沙俄的扩张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首先声明一点,黑龙江流域从来就没被大明直接统治过,所设立的努尔干都司也只不过是大明的羁弥统治卫所,尤其是自从明宣宗战略收缩之后,这地方和明朝就没啥关系了。到时大清在和明朝打完松锦大战后,满洲兵力受损严重,建州海西东海女真数量不足,皇太极为此将征兵对象伸入了野人女真的部落,尤其是实力庞大的索伦族,为了保证强大的兵源,大清加强了对黑龙江的控制,所以就算是发生冲突,也是俄罗斯和大清直接的冲突。
事实上,如果1644年清军还没入关,那么东北地区的开发力度将会提前变大,而俄罗斯人的到来,怕是大清一次提前的武器升级的机会。
早在松锦大战的时候,清军的火炮火力就已经超越了明军,尤其是清军拿下松山城,靠都就是40门火炮齐轰。后来1643年的宁远大捷吴三桂之所以胜利,靠的是宁远城高,使得城防火炮射程比清军远,才让清军只能使用人海战术。
1644年清军没有入关,而是继续和大明对峙下去,清政府应该会提前重视沙俄的扩张,如果这场冲突在1649年爆发,那么清军将会提前接触俄罗斯的要塞炮-火力更大更强的大炮,这样一来,清军对明军的优势就更大了。再赶上福临也是有志之君,对大明的攻伐力度怕是要进一步加大,最后可能会硬生生的从大明手里抢走华北。而此时明军又要对付继李自成之后的又一波农民起义军……
-
4、 明朝和奥斯曼帝国哪个更强大?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比明朝长了两倍还多,其巅峰时段也比明朝长得多。
奥斯曼帝国横跨欧亚非,当时世界上几个古老文明中心几乎都被其控制,在吸收了这些古老文明的文化后,其自身的文化也变得非常璀璨。而明朝偏居远东一隅,与世界主要文明的交流被高山、沙漠、大海阻隔,因此明朝的文化发展不如奥斯曼帝国丰富和活跃。
由于奥斯曼帝国贴近当时世界先进科技中心欧洲,所以其科技水平比明朝要高。奥斯曼帝国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时,使用的乌尔班大炮是明朝当时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铸造的。
明朝最先进的火枪就是来自奥斯曼帝国,由于当时明朝称土耳其为鲁密,所以这种火枪称为鲁密铳。
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对周边做到了完全碾压,即使法国、威尼斯、这样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和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也非常惧怕奥斯曼人,经常与其妥协。直到教皇庇护五世出面呼吁基督教国家联合起来,发挥他们的海军优势,在勒潘多海战中击败奥斯曼人,才算解除了欧洲面临的生存危险,但塞浦路斯还是被土耳其人夺去。而明朝与蒙古始终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战略上还是采取守势。
但是奥斯曼人在其上升期却遭到帖木儿帝国的致命打击,几乎亡了国。苏丹巴耶赛特一世被关在一个铁笼子里,亲眼看着他最宠爱的塞尔维亚的第一公主玛利亚被帖木儿大帝占为己有。以强悍著称的巴耶赛特一世不堪羞辱头撞铁笼自杀了。相比之下,明朝虽然也在土木堡惨败,却没有被攻占囯都,皇帝虽被俘却没有受到巴耶塞特一世那样的羞辱,要比奥斯曼人幸运得多。
帖木儿大帝征服奥斯曼帝国后也打算征服明朝,但他已经年迈力衰,而且他获悉明成祖朱棣在北京的盛大阅兵后,也觉得征服明朝无望,绝望之下死在了对明朝的进军途中。就此而言,明朝胜过奥斯曼帝国,明成祖也强于巴耶塞特一世。
明朝建立了朝贡体系,实行薄来厚往政策,只要来明朝朝贡,就能得到好处。一些精明的奥斯曼商人就以朝贡的名义来明朝拿好处骗吃喝。他们一般会带一些明朝没有的稀罕物来朝贡,他们知道明朝没有狮子,而明朝皇帝又特别喜欢威风凛凛的雄狮,他们就经常带狮子来,换取了明朝很多钱物,到后来明朝都不堪重负,要他们不要再送狮子来了。但不管怎么说,奥斯曼帝国进了明朝的朝贡国名单,土耳其商人获得了钱财,明朝获得了名声,也算各取所需。
-
5、 杨应龙区区一播州土司,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他有胆量对抗大明帝国?
杨应龙祖上29代人统治播州700年,历经唐、五代、两宋、元、明五朝。土皇帝当久了难免幻想要升级,于是野心胀破胸腔的杨应龙,一心想擦掉那个“土”字。
家族富不过3代,王朝兴不过300,杨家却无视历史发展规律,“野蛮”生长700余年,历经30代,他们的基因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召国王酋龙即位后,与唐朝正式决裂并登基称帝。此后,酋龙发兵入侵西川、安南、邕管和播州(今遵义)。
唐军与南召在播州展开了十几年的拉锯战,875年,唐僖宗下诏招募骁勇之士对付南召。有个叫杨端的山西人,率领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梁氏、韦氏、谢氏应征,并打败南召收复了播州,从此杨端以大唐宣慰司宣慰使的身份,拉开了杨氏家族在播州700年统治的序幕。
杨应龙是杨端的第30世孙,期间中原王朝数次更迭,杨氏家族土皇帝的地位却一直屹立不倒。倘若不是杨应龙野心膨胀玩脱了自己,或许杨氏家族迈进大清王朝也未可知,那么杨应龙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的呢?
大明隆庆五年(1571年),20岁的杨应龙从父亲杨烈手中接过了第30任土司的职位。在万历十四年(1586)前,杨应龙还算守本分,曾经多次出兵帮朝廷平定叛乱,又为朝廷纳税输贡,因此被加骠骑将军,授都指挥使,还穿上了恩赏的飞鱼服。
穿上飞鱼服的杨应龙从此心开始“飞了”,他一面对统治下的五司七姓采取高压政策,企图靠杀伐建立个人权威;另一面他让自己的“待遇”无限向皇帝靠拢,例如在自己的官署府邸使用龙凤纹装饰,违制阉割男子给他当太监。
苦不堪言的百姓和当地士族开始不断告状,其中有个人的重磅炸弹,引爆了杨应龙。
告状的人叫张时照,是杨应龙的妻子张氏的叔叔。原来杨应龙怀疑妻子张氏绿了他,于是将张氏休了。后来杨应龙觉得还不解恨,于是借着酒兴,闯到张家杀了张氏的母亲,并且将张家灭门!
当时朝廷正在推行“改土归流”,杨应龙这类土官,本来就是政策的打击者,于是朝廷决定对杨应龙动手。万历二十年(1592),杨应龙被征召到重庆接受审查。
案件审理核定,杨应龙罪当处死。狡诈的他立刻腿一软:俺错了,俺痛改前非,俺戴罪立功。他表示愿意以2万金赎罪,同时派5000人马协助朝鲜战争。
万历皇帝碍于在朝鲜跟日本人的战事吃紧,同意了杨应龙的请求,并释放了他。没想到这家伙回到播州就翻脸:要钱没有,要人也没有。
万历二十一年,在警告无果的情况下,四川巡抚王继光分兵三路进入播州。杨应龙再度将他的狡诈发挥到淋漓尽致,他一面同意投降,一面派人偷袭明军,结果王继光大败,死伤过半。
事情到这一步,本来杨应龙已经没了回头路,但这家伙居然再次迷惑朝廷:俺错了,俺保证不再犯,俺愿意缴纳4万金罚款,俺永远给朝廷当看门狗。为了表示诚意,他一咬牙交出12名亲信给朝廷处理。
这种“壮士断腕”的表演,让朝廷真心感受到了“浪子回头”的诚意,于是朝廷下旨:杨应龙免职,职务由其长子杨朝栋接任,次子杨可栋到重庆为人质,准其罚金4万。
表面上杨朝栋接替了杨应龙,其实这不过是朝廷给自己留了个面子,却保住了杨应龙的里子。可失去了压力的杨应龙却想里子面子一起要,于是他再度耍无赖:要钱可以,除非我儿子活过来!
原来杨可栋到重庆不久,就突然死了,死因不明。
朝廷会不会杀害杨可栋呢?按理来说不会,一个杨可栋对朝廷来说无关痛痒,活着的杨可栋可以牵制杨应龙,因此朝廷没理由杀害杨可栋。
杨应龙不光不交罚金,还公然挑衅官府:“拥兵驱千余僧,招魂而去。”到此为止,双方又僵持起来,接下来的四年,杨应龙又开足马力,不断拔大明王朝的老虎须子,他所犯下的罪行,用令人发指都不足以形容。
其一,毁棺解尸:有个叫毛承云的余庆县官吏,曾经得罪过杨应龙。不过此时毛承云已死,杨应龙竟然将他的棺木挖出毁了,并将他的尸体剁碎。
其二,灭族张熹:杨应龙派他的弟弟杨兆龙,带兵袭击重安司长官张熹的家,对张家实施了“三光政策”。
其三,活剐仇家:杨应龙侵入江津县和南川后,捕获了仇家袁子升,在城下他将袁子升“脔割”。
其四,虐杀宋、罗:宋銮和罗承恩二人曾经状告过杨应龙,杨应龙侵入湖广四十八屯后,抓获了宋銮、罗承恩及其家人,对他们两家人展开了令人胆寒的报复。
“令诸苗对父奸女,面夫淫妻。或裸体坐木丛射笑乐,或烧蛇从阴入腹,人蛇俱毙。又掘坟墓焚尸,灰飞蔽天。”
当着父亲的面祸害人家女儿,当着丈夫的面侵犯人家妻子,逼手无寸铁的俘虏裸身坐在草丛里当箭靶子,用火烧蛇让蛇钻进女人下身,掘坟毁尸,简直是人间地狱。
其四,屠杀百姓:万历二十六年,杨应龙又攻破綦江县,杀害了参将房家宠、张良贤,劫持了蜀王后,他又对老百姓展开大屠杀。
“应龙因劫令纵囚焚掠,出綦江库犒师,依仓就食,尽取资财子女去。老弱者杀之,投尸蔽江而下,水为赤。”
一个人残暴到这种程度,连老天都会愤怒。万历二十八年,结束了朝鲜战争的大明王朝终于腾出手来了,四省总督李化龙,挂兵部侍郎衔出征,全权负责播州之役,魔王杨应龙的末日来临了。
在李化龙面前,杨应龙成了“杨应虫”。明军24万人马分八路挺进,李化龙首先占据要道,将杨应龙堵死在播州不得流窜;又以最精锐的兵力,迅速攻克娄山关,使播州的门户大开。
杨应龙这次慌了神,无处可逃的他,将人马收缩于大本营海龙囤,企图靠海龙囤的地理优势严防死守。
与此同时,杨应龙再次祭出屡试不爽的骗招:俺错啦,俺投降,俺保证……
这一次李化龙理都不理他,明军在正面纵火,焚毁了杨应龙的营寨。同时,李化龙又派人从后山夹击,对海龙囤发起猛烈的进攻。
到这时候杨应龙才发现,祖上700年的荣耀,留给他的是一个坐井观天的虚幻,他一直鄙视的大明军队其实是个巨无霸。
万历二十七年(1600年)六月初六,明军攻破大城,杨应龙自知大势已去,他带着两名爱妾,仓皇地钻进一间密室,给自己点了一把大火。
明军后来从火堆里抢出了杨应龙的尸体,并将它与杨朝栋、杨兆龙等杨氏百余人一起解押进京,受磔刑于集市。至此,历经724年的播州土皇帝杨氏家族灭亡了!
杨应龙为何不顾祖训,放着眼前荣华富贵不要,偏要不自量力,跟朝廷作对呢?
其一,播州特殊的环境,助长了杨氏家族的胆气
当年杨端之所以能从一介平民发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播州那地方实在难搞,它地处西南边陲,山高林密,民风彪悍,靠武力解决不了问题,更收服不了人心。
因此,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这地方都采取羁縻政策,用世袭土司代替政府机构来行使管理权,只要他们承认中央王朝,履行必要的义务就行。
在播州之役中,明军两度大败,并非杨应龙战斗力有多出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军不熟悉地形,不适应山地战。这种先天优势,被杨应龙无限夸大,自以为即使打不过明军,朝廷也拿他没办法。
其二,杨氏在播州700年经营,实力确实够强
客观讲,杨氏家族700年的经营也不容小觑,他们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具备相当的实力。
很多人说播州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经济怎么会好?那是指整体经济状况,不代表杨氏家族的经济实力就弱。我们以海龙囤为例,这个杨氏家族的大本营占地1.59平方公里,一座宣慰司官署面积达4.5万平方米,可谓气势恢宏,竭尽奢华。
从杨氏家族墓考古出土的精美器具看,杨家的经济实力惊人,一点不亚于朱家王爷们,难怪杨应龙一开口自罚4万金。
另外杨氏家族与张氏、罗氏等当地豪族常年通婚,早已经把家族根系深深地扎进播州的角角落落。与此同时,他们与朝廷官员之间也存在着利益交换,所以杨氏在朝中并不孤立。如果不是杨应龙公开谋反,以他们的人脉关系,伴随大明朝终始一点都不难。
另外,杨应龙是播州附近军事实力最强的一个豪酋。早年杨应龙也多次率兵,帮朝廷平定四川、云贵,乃至湖广地区的叛乱。杨应龙两次团灭明军,在与李化龙的对决中,他能调动7万大军,其军事实力可见一斑。
其三,大明王朝的没落,让杨应龙产生幻觉
见过李家王朝的败亡,又经历了朱、李、石、刘、郭五家走马灯似的轮换,再见赵氏、孛儿只斤氏的幻灭,杨氏家族可谓坐看风云起。老朱家来了,如今又日暮西山,临近300年大限,他们岂不是又一个历史过客?
其实杨应龙的判断并没错,至少的西南一隅,他看到的是朝廷相互倾轧,明军战斗力低下,以至于不得不把赌注押在他身上。
一边是杨家的强大,一边是朱家的衰败,于是杨应龙理所当然地得出一个结论:俺杨应龙应该就是一条龙,是时候擦掉那个“土”字了,700年的家族沉淀,也该开花结果了。
只是他忘了一句话:鹰有时候会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久离中原的杨应龙恐怕也不会记得,他祖先所在的中原,那是一个多么博大精深的地方。
繁华的杨氏府邸成了一片废墟,不知道杨应龙在地下见到29代祖先时,会发生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