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三国时期真正的“战神”?_刘备还有一子,堪称三国战神,诸葛亮为何鼓动刘备赐其自尽?
-
-
1、 谁才是三国时期真正的“战神”?
有句话说的好:“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论武功,当属吕布第一,其他如马超等也不错,记得有一次曹操被马超追得脱了衣服,剪了胡子最后才狼狈逃过。但是我还是首推吕布,可惜他没有跟对主公,成为了有名的“坑爹哥”,他认谁做义父,谁最后就会被他杀,所以他被曹操抓住后,刘备还给曹操开个玩笑,让曹操收吕布做义子,哈哈。对于曹操这种乱世枭雄而言,他要的是属下的绝对忠心,像吕布这种两面三刀,见利忘义的性格曹孟德当然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最后曹操还是杀了他!
-
2、 刘备还有一子,堪称三国战神,诸葛亮为何鼓动刘备赐其自尽?
自尽的这个人叫刘封,他的死证明了一个残酷而颠扑不破的真理:养的没有亲的好,捡的没有生的好。
刘备膝下四子,亲生者三,分别是刘禅、刘永、刘理;养子一个,本姓寇,即刘封。四人结局是:刘禅继位为帝;刘永封王,蜀亡后东迁洛阳;刘理亦封王,惜早死。剩下最后一个刘封,
“有武艺,气力过人”,夺取成都时曾立下战功。但也仅此而已了,以战神誉之,就是彻头彻尾的冷笑话。至于说刘封的自尽是因为诸葛亮的鼓动,这倒是真事。 一、战神是很值钱的
三国当然是有战神的。
战神有三种,一种是政治家级别的,以曹、孙、刘三位大佬为代表,曹操最后谥号“武帝”,胜出。
一种是军事家级别的,以诸葛亮、司马懿的诡道为代表,诸葛亮最终封神,世称“武侯”,胜出。
上述两种有争议,且不谈。
最后一种是武术家级别的,大概也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这一种以吕布、关羽为代表。关羽最终封神,世称“武圣”,胜出。
上面提出了战神的标准,即必须是武帝、武侯或武圣,这个标准应该说并不高,既然是战争之神,自然需要以武名世,方能称神。 在这个标准之下,余子如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及徐晃等魏五子,张飞、赵云、马超及黄忠等蜀五虎,都入不了战神榜单。因为他们在实战战绩上差了一个档次,在民间口碑上更是差了几条街。
至于刘封,呵呵,不说也罢。
刘封有些什么战绩呢?
按《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第一,是在入蜀之战中表现抢眼: 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 所在战克,即战必胜、攻必克,应该说刘封确实勇猛。
第二,攻取上庸。 最终结果是上庸太守举众投降。
但这一战并非刘封一人之功,还有孟达之助。
第三,上庸失守。 刘封与孟达忿争不和,夺其鼓吹;又因不救关羽,害怕治罪,于是孟达降魏。而上庸太守早耽及其弟申仪皆反,刘封被孟达领魏军击败。
这一战是大败仗,同时也证明了刘封也就是中人之姿,其能逃出生天,自可称猛将,但绝非惊才绝艳之辈。
500多年之后有位叫张议潮的牛人,在甘肃,一鸟飞腾百鸟影从,以一人之力,得各族之助,驱逐吐蕃,光复大唐河西,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何等厉害!
张议潮这样的人,自然也当得起一声战神。
问题是刘封能跟他比么?
(孟达劝刘封,句句如刀啊)
二、目光短浅
刘封被杀,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在关羽败走麦城时袖手旁观。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119年,刘备称汉中王。这一年,关羽发动襄樊大战,进攻曹仁于樊城。关羽命令刘封、孟达率军来增援,二人借口说,“上庸刚打下来,山郡人民初附,不可轻易撤军”,没拿关羽的命令当回事。
刘封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当然有孟达在一边的怂恿,但未始不是他心里某种真实想法的展示:我是老大的儿子,你是老大的哥们儿,咱俩平起平坐,我不去命令你,你也别来命令我。
然而
他却忘了,战场上只能有一个说了算的,军令如山,命令下来必须执行。刘备入川时,以荆州之地的军国要务托付关羽,这是何等重要之事,整个刘备集团,除了刘备和诸葛亮亲来,否则这个托付便是不可更改的、也是惟一而排他的! 关羽水淹七军后,威震华夏,但马上便为傲慢自大付出了代价。
曹操和孙权联合,前面诱降縻芳、傅士仁,且以大将徐晃正面逼迫关羽退军。后方孙权方吕蒙渡江奇袭,占据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俘虏关羽麾下士卒妻子儿女。
在强大的攻心战术之下,羽军士卒奔散,崩溃。
关羽败走临沮,孙权遣潘璋拦截,杀之。
自始至终,刘封的援军都不曾出现过。
三、刘封之死
刘封上庸失败逃回成都后,议其罪主要有两点:
1、侵陵达(欺侮孟达); 2、不救羽(对关羽见死不救)。 其实罪不至死,史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痛恨并不代表就要除掉他。
但应该说,刘备确实有杀刘封之心。
因为养子也可以主张继承权,刘禅继位后,倘若刘封不服兴兵,他的养子身份很容易就可以变成亲子,进而拥有正统身份。
其时刘备已经60岁,古人本不长寿,他这时候为了刘家的江山,为了政权的平安过渡,为了刘禅以后的平安,就一定不会留下刘封这个隐患。
何况刘封确实有罪,“罪不至死”这种事,在政治家的嘴里,变成“罪该万死”简直不要太容易。
诸葛亮也是政治家,他对老大心思的揣测何其透彻,而且综合来看,死的刘封确实比活的刘封更符合他及老大的利益。
诸葛亮扮演了一把大耳儿在白门楼上的角色,劝刘备藉机除掉刘封。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于是刘备赐刘封自裁。
这就是刘封的人生结局。 也是古代大人物家中养子的普遍结局。 比如五代时的李存孝,比如明初的朱文正。 在刘封的少年时代,养子身份使他得以显赫,那时候刘备没有亲生儿子,因此刘封得以独一无二和无可替代。但当刘备一连有了三个儿子后,刘封的身份已令他处于一个可有可无、尴尬之极的境地。 直白地说,有阿斗后,刘家便已没有刘封的位置。 此时他本当韬光养晦、每战争先,可是他竟然不听军令、见死不救,从而铸成大错、落人口实。 不杀他,杀谁? 害死刘封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所以,甭管是养的是生的,娃娃只带一个好! 文/王事情
率意谈噱,靡所不包。主攻南北朝历史、武侠中的历史及神话历史,认真的扯淡,认真的考证。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及关注~~~~
-
3、 三国后期第一战神文鸯在正史中是怎么被杀的?他有哪些战绩?
被人冠以“小赵云”的文鸳,别看名字文绉绉的,其实很生猛。历代史学家评价文鸳,都对他的神勇感叹,说他“姿器膂力,万人之雄”,“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百战百胜,貔貅为群”。
已经没有人可以相比,只好与貔貅这类猛兽为伍,按这个战力,估计也只有项羽再世,才能以跟他比划比划。所以,有人称他为三国后期“第一战神”。
文鸳的成名战,对手就是个猛人——司马师。
文鸳是魏将,怎么跟司马师较上劲了呢?原来司马师废黜了曹芳,引起毌丘俭和文钦(文鸳之父)的不满,二人在淮南起兵,跟司马师翻脸了。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杀了曹爽,把曹操的子孙们当糖人捏。毌丘俭和文钦都是曹爽的心腹,失去靠山的二人,早就对司马家族心怀不满,曹芳的被废,点燃了他们对司马氏的怒火。
毌丘俭是曹魏政坛和军界重量级的大佬,司马师不敢怠慢,他不顾自己刚刚做了眼部手术,亲自率领大军平叛。
司马师不愧于老奸巨猾,深得老爸精髓,他令邓艾诈败,将毌丘俭和文钦吸引到汝阳,以精锐骑兵发动袭击。当文钦看到黑压压的骑兵,才发现中了司马师的计,不由叫苦不迭,竟然害怕得手足无措。
时年只有18岁的文鸳,却表现得比老爸还要镇定,他提议:司马师大军刚到,我们应该趁他立足未稳,立刻迎头痛击!
文钦这才定下神,逃跑就是司马师的活靶子,看起来也只能接受文鸳的建议,搏一把或许有生路。
当夜,爷俩各率一军,对司马师发动偷袭。司马师根本没料到文鸳居然有胆主动攻击,他正在大帐休息,大营外已经是战鼓雷鸣,杀声震天。司马师大惊,下意识眼部用力,结果伤口崩裂,眼珠都从眼眶脱落出来!
这时候,如果司马师失去定力,恐惧的心理立刻会蔓延,军心一乱那就是溃败!关键时刻,司马师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力,他装作镇定自若,令全军坚守,自己则闭营不出。
主帅“蒙头大睡”的镇定,安定了人心,众将奋力厮杀保卫大营。其实司马师哪是“蒙头大睡”,他头蒙着被,嘴里咬着被头,强忍着疼痛,一声不发!战后,人们才发现,被子被司马师咬得稀碎!
文鸳对大营数次进攻,然而,文钦率领的另一路人马迟迟不出现,爷俩分兵进攻的策略,变成了文鸳的独角戏。三遍鼓声后,文钦依然不到,文鸳独木难支,只得下令撤军。
以勇猛著称的文钦,关键时刻掉链子,连亲儿子都不顾,弃城出逃,文鸳也只得随父亲一起撤离。
司马师大营里,众将这才长舒一口气,吓死宝宝了,怪兽终于退了。司马师不顾疼痛,下令追击。众将一哆嗦:文钦那是老江湖,文鸳猛得像怪兽,撤退肯定是假的,一定猫在半路等咱们呢,太可怕了,俺不去!
司马师捂着眼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文鸳三遍鼓文钦都不来,说明他们的气势已经没了,此时不追待到何时!
众将面面相觑,再不去追击,估计司马师另一只眼球也得气掉出来,于是硬着头皮上马追击。
文鸳追上父亲,说:这么跑不是个事,如果不让司马师折了气势,咱们跑不掉。文钦这时候胆都破了,只顾逃遁,文鸳只好带了十几名勇士,调转马头:
“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阵,所向皆披靡,遂引去。”
文鸳等十余骑,杀入8000魏军中,如同开花弹,炸得魏军“所向披靡”。把他比作“小赵云”,名副其实。
就这样,文钦安全撤离,父子们一路向东,投降了东吴。可惜毌丘俭,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兵败被杀!
司马师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文鸳的神勇,让他眼伤复发,第二个月就活活疼死了!
两年后,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由于反对司马昭称帝的企图,也举兵反叛,并投降了东吴。司马昭派大军平叛,将诸葛诞围困在寿春。
东吴主政的孙綝,派人增援诸葛诞,可是他犯了个昏招,增援的主将居然是文钦。
原来文钦和诸葛诞,当初虽然都是曹爽的党羽,但二人一直不和,诸葛诞根本看不起粗鲁、投机、勇而无谋的文钦,曾经多次弹劾他。两年前文钦追随毌丘俭起兵,诸葛诞就因为文钦,拒绝跟毌丘俭合作,还参与了司马师的平叛。
这会儿孙綝派来文钦救援,诸葛诞心里一惊:咋回事?该不会乘机吞并我吧?
其实诸葛诞想多了,文钦真的是尽力了。为了救出诸葛诞,文钦奋力厮杀,把自己都陷进城中不得脱身。
眼看城中的粮食告罄,部下纷纷投降,文钦建议:干脆咱把北方人全部赶走,他们本就跟咱不一条心。诸葛诞一口拒绝,多一个人多一份力,你安的什么心?
后来文钦每提一个建议,都被诸葛诞否决。两人原本就相互不顺眼,生死存亡关头,依然相互拆台。结果,诸葛诞下手更快,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了文钦!
文鸳和弟弟文虎,守在寿春边上的小城中,听闻父亲被杀,顿时勃然大怒。哥俩决定杀过去替父亲报仇,可惜部下都是诸葛诞的人,没人听他们的。
哥俩一合计,再不逃估计跟老爸一样,成了诸葛诞的刀下鬼。于是他们乘人不备,跳城逃离寿春,投降了司马昭。
文鸳、文虎兄弟投降后,司马昭没有听从部将处死哥俩的建议,而是给他俩加官进爵,封了关内侯。哥俩好不高兴,充当司马昭的宣传工具,骑着马到寿春城下高喊:投降吧,“蝗军”优待俘虏。
城里的守将一看,连间接害死司马师的文鸳都能受到优待,咱还撑个屁。就这样,军心涣散的寿春,不出意外被攻破,诸葛诞被杀,诛灭三族。
兜兜转转,文鸳兄弟俩又回到曹魏。当然,曹魏后来就变成了司马晋,二人成了晋朝的臣子。时间一晃12年,期间文鸳、文虎兄弟挂着将军衔默默无闻。直到泰始六年,西凉出现变故。
这一年,鲜卑秃发部反叛,首领“秃发树机能”连杀西晋三位封疆大吏。鲜卑人怪兽级的战力,让司马炎寝食难安,派谁去平叛呢?打怪兽就得用“貔貅”!司马炎想起了闲置多年的文鸳。
估计史官写作时打瞌睡,笔一滑,直接写到结果:大破秃发树机能,迫降胡人部落二十余万众,文鸳名震天下!
二十余万人,不是二十万根木头,这么大规模的战争,怎么连板凳都没放好,好戏就结束了?堪比当年WBA金腰带之战的喜剧。难不成这里有也有黑幕?有!搬个板凳稍坐,一会儿说。
又一晃N年过去了,文鸳接到一份新任命:东夷校尉。东夷校尉是驻防辽东的最高军事长官,秩比二千石。
文鸳高高兴兴,准备上任。当然,离京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边防高级将领临行前得向皇帝辞行。没想到一次例行公事,成了文鸳的“例假”,司马炎胡乱找了个别的借口,让他回家度假去了!
史书没有记载,司马炎究竟为何要这么做,也不知道他以什么理由做借口,反正从此文鸳靠边站了。
永熙二年,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诛杀了辅政大臣杨骏。有一个人因为功劳,立刻“抖”起来——司马繇。司马繇的父亲司马伷,是司马昭的弟弟,他还有一个身份——诸葛诞的外孙。
对了,就是三十多年跟文钦相互伤害,一起玩完的诸葛诞。诸葛诞虽然背叛了司马氏,但是他的外孙却是货真价实的司马家骨血。当年文钦和诸葛诞的旧恩怨,被“完美”地延续到文鸳、司马繇这一辈。
如今司马繇大权在握,对付一个落魄人文鸳,那还不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于是司马繇舌头打个滚:文鸳、文虎是杨骏的党羽,灭族!
就这样,“小赵云”、“貔貅”文鸳,和弟弟文虎,冤死在司马繇手上,跟诸葛诞一样,被灭了三族!
故事讲完了,下面开始上瓜,不能让你们白等。
文鸳那场对秃发树机能的大胜究竟是怎么来的?司马炎为何不喜欢文鸳?文鸳为何这么倒霉呢?
其实在文鸳大胜的第二年,秃发树机能就卷土重来,又杀了西晋派驻的第四位封疆大吏,搞得司马炎一个头两个大。最后思虑再三,决定派马隆为将,才彻底干掉了秃发树机能。
问题又来了,既然文鸳这么牛,司马炎为何不派文鸳二次披挂上阵呢?我从文虎的经历中找到了答案:“因姻招西凉,破凉州虏。”
原来,文鸳对秃发树机能的胜利,靠的不是军事,而是联姻!
文虎跟鲜卑某个部落联姻,导致秃发树机能内部瓦解,所谓降服二十万众就是这么来的,根本没打什么像样的仗,所以史官没啥可写的,并不是他们打瞌睡。
而且,文虎与鲜卑某部的联姻,还不同于一般的嫁娶,是“姻招”,意思是文虎“嫁到”鲜卑,给人家当了上门女婿。
仗是胜了,以不流血的方式,看起来很完美,却留下了定时炸弹。我替司马炎问文鸳几句:
- 一,你是平叛将领,有什么资格跟敌人联姻?政治联姻是你一个武将该做的事吗?
- 二,文虎“嫁给”了鲜卑人,他还是我晋朝的臣子吗?你们文家想干啥?
- 三,秃发树机能第二年就又反叛,你是不是当初就跟他约定好了?你们究竟有什么交易没有?
估计三问会让文鸳汗流浃背!只是文鸳这事做得有点像擦边球,虽然让司马炎很不爽,但是又抓不到实锤,更何况人家好歹达成了“胜利”的结果,司马炎只能捏鼻子承受了。
所以,当秃发树机能二次反叛,司马炎根本就不再信任文鸳,不可能再次派他出征,剥夺文鸳东夷校尉资格,也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就可以解释,文家父子为何以悲剧收场的原因了。
其一,文家父子都是那种头脑简单的武将,不具备政治素质。
尤其是文钦,为人粗鲁,屡屡犯罪,还总想着靠投机取巧的方式,在政治权力混。其实以文家父子的能力,老老实实当执政者的一把刀,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就好了,非要纠缠于政治利益,这就叫德不配位。
其二,文氏家族被豪门士族集团边缘化,缺少坚实的整治后盾。
那个时代就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天下,联姻就是让家族扎根于豪门的最常见方式。如果你仔细扒扒司马、陈、诸葛、荀、杨、曹、夏侯这些家族,就会发现,他们坐在一起时,相互之间全是舅舅、姐夫、姨夫、姑父地叫成一片。
可惜那里面没有文家的份!从文钦开始,他们就被豪门集团看不起,被边缘化了,能榜上一个主子就算最好的结果。
所以,无论从环境还是个人素质上讲,文鸳少在政治上出头冒尖,恐怕才是最好的出路。都说人往高处走,可是下脚之前,你总得照照镜子,看看脚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