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朝撑到沙俄南侵,会是怎么样的情景?_战无不胜的帖木儿大帝,为何终身对明朝称臣?


- #问答
  • 1、 假如明朝撑到沙俄南侵,会是怎么样的情景?

    说明朝撑到沙俄南侵,历史上明朝确实撑到了,但是崇祯时期,明军只在关内和辽东,够都够不着黑龙江的俄罗斯人,就更不会有摩擦了。所以题主如果一定要YY的话,倒不如说如果明朝解决了农民起义,并且成功的把大清挡在了关外(剿灭打败是都不可能了,充其量就是挡住),沙俄的扩张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首先声明一点,黑龙江流域从来就没被大明直接统治过,所设立的努尔干都司也只不过是大明的羁弥统治卫所,尤其是自从明宣宗战略收缩之后,这地方和明朝就没啥关系了。到时大清在和明朝打完松锦大战后,满洲兵力受损严重,建州海西东海女真数量不足,皇太极为此将征兵对象伸入了野人女真的部落,尤其是实力庞大的索伦族,为了保证强大的兵源,大清加强了对黑龙江的控制,所以就算是发生冲突,也是俄罗斯和大清直接的冲突。

    事实上,如果1644年清军还没入关,那么东北地区的开发力度将会提前变大,而俄罗斯人的到来,怕是大清一次提前的武器升级的机会。

    早在松锦大战的时候,清军的火炮火力就已经超越了明军,尤其是清军拿下松山城,靠都就是40门火炮齐轰。后来1643年的宁远大捷吴三桂之所以胜利,靠的是宁远城高,使得城防火炮射程比清军远,才让清军只能使用人海战术。

    1644年清军没有入关,而是继续和大明对峙下去,清政府应该会提前重视沙俄的扩张,如果这场冲突在1649年爆发,那么清军将会提前接触俄罗斯的要塞炮-火力更大更强的大炮,这样一来,清军对明军的优势就更大了。再赶上福临也是有志之君,对大明的攻伐力度怕是要进一步加大,最后可能会硬生生的从大明手里抢走华北。而此时明军又要对付继李自成之后的又一波农民起义军……

  • 2、 战无不胜的帖木儿大帝,为何终身对明朝称臣?

    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帖木儿对明朝卑躬屈膝。

    且不说实力如何,一个对明朝虎视眈眈的王朝怎么会在觊觎明朝土地的同时又惧怕明朝?这是丝毫不合理的。

    恰好相反,明朝一直对帖木儿恭敬有加。我认为无视历史背景,对历史做标新立异、随心所欲的解释,是对历史事实的极不尊重。

    朱元璋派往帖木儿的使节傅安被帖木儿帝国押作人质,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没有任何历史依据表明那时的帖木儿“十分敬重”中国的使节。中国使团近1500人命丧于此冷冷地说明了这一切。

    洪武三十年,不死心的朱元璋再次派遣北平按察使陈德文出使。但从此,陈德文就音信全无。至朱元璋死,也没有任何关于陈德文是死是活的消息,就像被遗忘一样。直到永乐五年,陈德文才得以回国。

    无论是傅安还是陈德文,回到朝廷后都没有得到像汉朝苏武那样的尊重和传颂。

    至于帖木儿所谓的称臣上表更是可笑的笑话。这要从明朝“倒贴钱”的朝贡贸易说起。

    朱棣因为上位的合法性是受到质疑的,所以朱棣一向积极把执政重点放在政绩工程上。

    其中之一就是搞“万国来朝”。声教四海,溥洽万方,固然美好。

    但远人不来怎么办?就去请他们。“遣使四出,招谕诸蕃”。只要来了,自有礼部臣工代为撰写奉贡的章表,章表上照例是大明何其泱泱,明帝何其圣明,小国如何敬仰慕化等。然后把这些章表天下,还要人记于史馆。

    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称臣的表章基本是明廷自己操作的。

    如果请他们也不愿来,怎么办?就馈以厚礼。明成祖八九月又“遣中官马彬等使爪哇,以镀金银引一、文绮、彩币三十匹赐其西王都马板”,又“复命彬等赍诏谕西洋苏门达剌诸蕃国王,并赐之文绮、沙罗”。十月,“遣内官尹庆赍诏往满剌加,赐柯枝诸国,赐其国王罗销金帐幔及伞并金治文绮、彩绢有差”。

    史又载“永乐元年,命中官尹庆奉诏抚谕其国(爪哇),赍以彩币。其酋沙米的喜遣使从庆入朝,贡方物”。又永乐元年,“命行人边信、刘亢赍敕使三国,赐以绒锦、文绮、沙罗。”永乐五年九月,遣内官王贵通去占城,赐其国王白金三百两。次年九月,遣内官李兴等去暹罗,赐其王文绮帛及铜钱、麝香诸物。这等通过送礼来笼络的事因为太多而不胜枚举。

    明代编写的《西洋朝贡典录》的黄省曾实话实说,“虽曰天子威实致然,而二、三中臣,捧数行之诏,蹈藐绝之境,百尺所致,靡不柔摄,东而稽首。其殆不辱君命而善于怀诱者,亦贤矣哉。”只要善于怀诱能把远人招来就是能人。对外国来使的土特产,明廷以高价折赏。

    因此,朱亚非《论明朝与撒马尔罕关系》:明政府在积极防范蒙古各部的同时,需要和帖木儿保持较好的关系,所以明与帖木儿交往所求的并不在经济上的得失。

    而在《中国通史》中也写到对于蒙古归化部落,朱棣主张“厚来薄往”,即赏赐要厚,不吝金钱财物,所取要薄,不要失远人之心。

    这样在称臣的背景下,来贡部落或国家大占明廷便宜。由于赏值远高市价数倍,来华的使者或商人坚持要将各种运来的货物都“进贡”给明帝,已经到了十分荒唐的地步。

    甚至在帖木儿死后,如景泰七年,撒马尔罕使节来,“所贡玉石,堪用者止二十四块,六十八斤。余九千九百余斤不适于用,宜令自鬻。然彼坚欲进献。”明帝无法,只得以昂贵代价收入这近六千斤的废石。这是在朱棣死后,赏赐物值大大降低的情况下。除了强买强卖,我实在看不出已经没落的帖木儿帝国对明朝有恭顺的地方。

    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气愤的地方。自隋唐以来,外国商舶等来华,中国政府都要抽税。宋元两朝亦如此。

    唯独到了明朝,外国人运货来华倾销,竟不被课税。何况中国人自己做买卖,捐税十分沉重,禁令十分严苛。

    永乐元年十月,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尼等来“贡方物”,又带来胡椒在华销售。有司奏请征其税,明成祖不肯征税,竟胡诌什么:“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令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

    次年四月,琉球山南王的使臣私运白金到处州收购瓷器以贩卖获利,被人告发,按律是犯罪。明成祖说,“远方之人,知求利而已,安知禁令?”不予追究。

    明廷对商业的无知也显示所谓明朝时期商业经济发达就是个笑话。

    即使外国人在华犯法,明廷也不予追究。明成祖曾下令,“远夷威之以利,不若怀之以德。姑宥其罪。”法网恢恢,却对外国人网开一面。使得后来“沿途多索船马,夹带货物,装载私盐,收买人口,酗酒逞凶,骚扰驿递,非礼违法。”

    由于明礼部规定,按来使的等级高低来定赏赐高低。所以来华商人动辄自称是王,有的还诈称是大明以前所封。

    嘉靖间,明枢臣王宪曾奏言其事,“西域称王者,只吐鲁番、天方、撒马尔罕。……今吐鲁番十五王,天方二十七王,撒马尔罕五十三王,实前此所未有……今谓本国所封,何以不见故椟?”

    明世宗采纳了王宪的意见,对外国来使讲了一国无二王的道理,哪知逐利的商人根本把告诫当做耳旁风。三年后,甘肃巡抚赵载急来上奏,称来华的外国王已至150余人。

    《明史》记载:诸蕃贪中国财帛,……多伪称贡使,声言进献。”商人冒充贡使,将所携货物觐献明帝,以换取远远高于市价的封赏。而且一旦冒充贡使后,连货运、住宿都由明政府驿站承包了,让外国商人乐不可支。

    史料记载撒马尔罕等夷人趁李隆要求外国人来华庆贺嘉靖登基之际,竟享用了中国公款招待了三年,留在中国做生意不肯回国,还挑三捡四,这当中的撒马尔罕等夷人甚至还认为招待不周,提议“宁往两广去”。

    嘉靖初,礼部尚书汪浚上疏,“正德年间,容令各处回夷在馆四五年住歇,恣意妄为,骄宠特甚。……今各夷进贡起送,犹不知诫。伴送人员不能矜束。在途迁延隔岁,日费廪给。……(后面扒拉扒拉的都是人数、每人费用的计算)”

    这样包吃包住包旅费包有钱赚的朝贡,作奸犯科也不用担心受到处罚,哪个不想来?难怪后来明廷财政吃不消了,想限制来贡人数和次数,然而“虽屡申约束,而来者日增”(见于《明史食货志》)。简直挡不住各国(当然也包括帖木儿)顶礼膜拜的步伐。

    原来这就是最早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原来我们现在对外国人莫名其妙地恭敬、宽容和礼让就来源于明朝时期的朝贡。

    尽管入明的多是商人假冒的藩王和贡使,而其中一些还在中国作奸犯科,明成祖也还是被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伪像所陶醉。

    《明史乐志》中保留有一首宫廷颂歌,歌词如下: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可以想见,明成祖听着这样的颂歌是怎样地如痴如醉又或想象着臣民如此虔诚地尊他为千古圣帝。

    这就是所谓帖木儿臣服明廷的真相。而这只不过是众多“万国”朝拜中的一个缩影。

  • 3、 明朝和奥斯曼帝国谁更强?

    这个强要看从哪个方面看了,从军事上讲如果都是巅峰时期明朝强,毕竟朱棣打蒙古就跟打儿子一样,后来帖木儿打奥斯曼也跟打儿子一样。

    从经济上看明朝是典型的农耕文明,而奥斯曼横跨三洲主要靠贸易。所以奥斯曼更强。

    从文化上看,多民族交融的奥斯曼也更璀璨。

    以上个人看法。。

  • 4、 朱棣时期的明朝,面对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帝国,是否有胜算?

    我国古代的中原王朝,建国之后一般都有一个对外扩张期,汉~唐~明无不如此,由此也诞生了卫青霍去病窦宪、李靖李绩苏定方、徐达常遇春蓝玉这样的名将,但只有宋朝例外。

    宋朝在开国赵光义两次北伐失败后,再也不敢北伐,且常拿赵光义的例子教育后代――太宗皇帝都搞不定的我们肯定更搞不定!

    于是,整个宋朝一直都在被动防守,宋朝也始终没有恢复华夷体系,这便是蒙古人崛起之时最大的背景。

    其次,蒙古人崛起之时,整个中国存在七个政权:金、南宋、西辽、西夏、吐蕃、大理、蒙古。

    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时代称为“大战国时代”。

    因此,蒙古人的成功除了自身强大的军事能力外,当时的局势至关重要。


    回到这个问题,蒙古崛起之时如果面对的是朱棣,朱棣有没有能力扛住?

    我认为,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例外,蒙古人崛起于汉唐明任何一个时期都绝对不会征服如此辽阔的国土。

    成吉思汗本人所征服的地区,其实与突厥人当年的地盘很接近,假使其面对的是李世民、李靖、苏定方、裴行俭,逃脱不了西迁的命运。

    明朝开国同样强大,宋朝三百年都不曾收复的燕云十六州被大明迅速收回,徐达破元大都、常遇春破元上都、蓝玉捕鱼儿海灭北元堪称大明灭元三部曲,朱棣更是五次亲征蒙古。

    因此,面对汉唐明,蒙古人便是下一个匈奴、另一个突厥。

    汉唐明不是不会输,但和亲也好、签城下之盟也罢,都是为了以后反击,这是与宋朝最大的不同。

    中原与游牧民族,本就是一个此强彼弱之局,是宋朝的孱弱衬托了蒙古人的强大,同时蒙古人的强大又彰显了宋朝的积弱。

  • 5、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哪部书更精彩?

    《大秦帝国》比《明朝那些事儿》起码好二个档次。为什么?第一、大秦帝国的史料来源要古老得多,即跨度早二千年。仅释读的难度就极高,可说能研究之深的人,极为罕见。第二、大秦帝国所涉及专业科目要多得多。几乎包络了所有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分类以及地理民族来源等问题,非一般学者所能涉及到的。可说孙皓晖有博学通识之才。第三、大秦帝国的文学创作性极高,作者把各色人物的性格都塑造得很饱满。我认为是当代最宏大的文学作品,远超二月河的作品。第四、大秦帝国中的所有情节都是有合理的学术性。远比那些百家讲坛上的学者强。而《明朝那些事儿》只是用了正史的通俗解读史事,并没有创作成分。说白点,当年明月只是用白话解说给一般人听懂历史而已。

  • 6、 疆域辽阔的大明帝国,你最看好哪位皇帝?

    明朝十六皇,我最看好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因为他拨乱反正,救大明王朝出火坑。

    为什么说他拨乱反正?这还跟他在位所颁布的政策有关。

    政治上,为了使官僚机器有效率,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改科举,重才能和品德,在官员出身方面规定了“南六,北四”的份额。

    经济上,为了缓和他父亲耗费巨大的种种计划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财政困境,他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他还免除受灾人的田赋,并为他们免费提供救济物品。于逃民(农民无力付税和应付各种征用引起的——这是朱棣统治晚期的一个严重问题)方面,朱高炽免除重返故里的流民所欠的税,另外还免除登记地两年同样的税和劳役。

    总之,朱高炽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大明王朝,使大明得以延续,所以我最看好他。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