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朱守谦是什么来历?_侄子朱文正反叛,朱元璋为何还要封其后代为靖江王?
-
-
1、 靖江王朱守谦是什么来历?
靖江王朱守谦,那可是大明王朝正宗的长房长孙,论身份,比明太祖朱元璋还要高。这话从何说起呢?还要从朱守谦的爷爷说起。
仁祖淳皇帝嫡曾孙
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凤阳农家,家里兄弟姐妹一共六人。老朱本人是年纪最小的幼子,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其中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就是靖江王朱守谦的祖父。而朱守谦之父朱文正,是朱重四嫡子,朱守谦本人就是老朱家这一脉的嫡曾孙。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称帝之后,朱元璋即追尊他老朱家能查到的四代先祖为皇帝,其中老朱的父亲被追尊为淳皇帝,庙号仁祖。
追封完祖先之后,下一步就是追封皇族。按理老爹都是皇帝了,朱元璋怎么也应该追封三个已经去世的哥哥为亲王吧?但是因为朱守谦的存在,老朱最终追封伯父为寿春王,三个兄长分别为南昌王、盱眙王和临淮王。从封号上说,这是郡王而并非亲王。
丙子,诏追封皇族。以皇伯考为寿春王,皇兄为南昌王,为盱眙王,为临淮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洪都保卫战 从辈分上说,朱元璋是朱守谦的四叔公,老朱为何会对这位侄孙有所忌惮,不敢封以亲王呢?朱守谦的父亲朱文正,当年在洪都(今江西南昌)死死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为朱元璋集团最终获胜立下了关键性的功劳。如果不出意外,朱文正这位大都督府首任大都督,在明朝建国以后必然受封亲王,出镇一方。可惜不知究竟是自己作死,还是叔父朱元璋过河拆桥。蒙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年、公元1365年)正月朱文正被免去官职,囚禁于桐城县,罪名是“通敌”。朱文正不久之后死去,死因不详,据说是被朱元璋亲手打死。
(乙巳正月)甲申,大都督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桐城县。—《明太祖实录卷十六》
处置完侄子之后,看着年仅5岁的侄孙朱守谦(此时的名字还是朱铁柱),朱元璋还是动了恻隐之心。他不忍断绝大哥的香火,安慰小铁柱让他不要惊慌,等你长大以后叔公还是会给你封王的。
召其子铁柱语之曰:“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明太祖实录卷十六》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建诸子。时年10岁的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
名虽郡王,恩比亲王
在洪武朝前期,老朱虽然并没有放松对侄孙的警惕心,但实话实话,此时这位靖江王虽然名义上是郡王,但享受的待遇和朱元璋的几个儿子相差并不悬殊。
- 王府:
和后世的正支郡王相比,靖江王有自己的王府,而且规模宏大,不逊色于其他亲王府。其址位于广西静江(今广西桂林)独秀峰前,至今仍保存完好。对于王府大门该采取什么样的金钉朱户之制,朱元璋否定了礼部官员按照公主府规格的建议,坚持给了靖江王府同亲王府一样的待遇。
辛未,(礼部员外郎张筹)等奏:“按《韩诗外传》,诸侯有德者锡朱户,而金钉无所考。今亲王府承运门既用金钉,靖江王府宜降杀,如公主府掩钱之制。”上曰:“诸王之于靖江,虽亲疏有等,然亦王府也,宜同亲王之制。”—《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
独秀峰前的靖江王府 - 护卫:
靖江王和其他亲王一样,拥有王府三护卫。其名为广西三护卫,设立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靖江王护卫之中甚至还有蒙古籍官兵,可见洪武初年广西护卫的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己丑,广西护卫指挥佥事脱列伯于朔州等处招集旧部故元士卒一千三百六十余人、家属三千四百六十余口,俾之编伍。—《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一》
- 册宝、祭祀:
和亲王一样,靖江王也是使用金册金宝。靖难战争之后朱守谦之子袭封靖江王,礼部官员提出靖江王应该使用镀金银册及银印。朱棣以此为太祖朝旧制为由,还是予以了保留。
壬申,命礼部铸靖江王金宝,制如郡王之印。礼部言旧制,郡王册用银镀金,其上印亦用银。上以太祖高皇帝尝与靖江王金册,故授王亦以金宝。—《明太宗实录卷十一》
而在王国内的宗庙祭祀制度上,靖江王和其他亲王一样,也可以立五庙。唯一不同的是其他亲王以始封之王为始祖,靖江王国则以朱守谦的祖父南昌王朱重四为始祖,而且四时之祭皆用王者礼乐。
烂泥扶不上墙
洪武九年年底的时候,靖江王朱守谦之国桂林。但他在桂林胡作非为,引起广西当地民怨沸腾。朱元璋将他召回南京戒谕,朱守谦这熊孩子不服气,还写诗讽刺叔公。最终老朱雷霆大怒,将他废去爵位,打发回凤阳老家反省。
守谦知书,而好比群小,粤人怨咨。召还,戒谕之。守谦作诗怨望。帝怒,废为庶人。—《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此后明军平定云南,对于山高皇帝远的云南,朱元璋认为还是要让朱家子孙前去坐镇才放心。可惜当时成年的皇子都已经分封在外,无奈之下,朱元璋让已经在凤阳赋闲七年的朱守谦复爵靖江王,前往镇守云南。可惜朱守谦旧习难改,这一次的云南之行还是惹出了不少乱子。最终太祖皇帝只能再次将他召回,仍然贬到凤阳居住。结果朱守谦怒气郁结,在老家还是不安分,朱元璋只能将他禁锢于南京,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守谦去世为止。
守谦暴横如故。召还,使再居凤阳。复以强取牧马,锢之京师。二十五年卒。子赞仪幼,命为世子。—《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尽管朱守谦死后朱元璋余怒未消,甚至都没有给他赐谥。但对于靖江王这一爵位,老朱依然不忍废除。朱守谦之子朱赞仪被册为靖江王世子,并于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八月袭封靖江王。
朱元璋剧照 结语:朱守谦仁祖长房嫡孙的身份,以及其父朱文正过往的劣迹,让他在洪武朝其实处境甚为尴尬。他一切让人匪夷所思的表现,未尝没有自污的算计。若这位靖江王真的在广西或者云南爱民如子、威震一方,他的结局,乃至于他子孙的结局,只怕也会大告而不妙。
最终靖江王国代代相传,直到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以后,靖江王国还挺了四年,直到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才告终结。靖江王国也由此成为明代传承时间最长的宗室。
-
2、 侄子朱文正反叛,朱元璋为何还要封其后代为靖江王?
一、朱文正与朱元璋的关系微妙变化 作为叔叔的朱元璋其实比侄子朱文正仅仅大了四五岁,二人从小一同长大,关系就非同一般。
后来朱家长辈朱五四及妻陈氏、长兄朱重五相继在一个月内离世,而此前老二朱重六、老三朱重七已经入赘他家,朱家就剩下老幺朱重八(朱元璋)与长房长孙朱文正两个男子,及朱重五之妻王氏一个女人了。
于是叔侄二人及一个寡妇相依为命,三人关系相处融洽。其实,长嫂如母,朱元璋从小应该就是在长嫂王氏的照顾下长大,因此对自己这位嫂嫂非常尊敬,以至于朱元璋曾发出“是嫂见朕生长也”的感慨。
后来朱家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王氏只好带着朱文正回到了娘家,朱元璋也前往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直到朱元璋追随郭子兴起兵反元,成为红巾军一方将领的时候,王氏便带着朱文正前来投靠这位小叔子。
朱元璋见到亲人后,应该是非常激动的。加之此时朱元璋虽然已统领数万军众,但军中毫无任何血缘关系的部属,与徐达等人又未有明确的君臣服从关系,朱元璋可以说无任何心腹可言。而此时的朱文正年已满二十,又聪明机警,且“貌类高帝”,入朱元璋帐下之后便深得喜爱,常将其带在身边亲自调教,连朱文正之名也是朱元璋所起。
二、朱文正在朱元璋阵营所扮演的角色 朱文正不仅是朱元璋从小一同长大的侄子,更是朱元璋最信赖的部属。
在此时朱元璋的阵营中,从某种程度而言,朱文正扮演的就是朱元璋继任者的角色。毕竟造反事业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谁也不能保证经常身处战场一线的朱元璋不出意外。此时,朱文正就成了潜在的继任者,一旦朱元璋出现意外,接替他继续扛起造反大业的一定是朱文正。
其实这在古代是一套很正常的应急预案,一般都是是家族内比较成熟、有能力的充当“接盘侠”角色,避免领袖阵亡之后群龙无首。譬如:刘寅、刘秀弟兄两人参与造反事业,后来刘寅被杀,刘秀继续;还有次刘秀遇险时,吴汉也曾高呼“王兄子在,何患无主”,也就摆明了就算刘秀死了,他们也能立即把刘寅儿子找来接位继续干。此外还有孙策、孙权兄弟,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也都是如此。
朱文正应该也是在朱元璋阵营中充当这样的角色。但是这种角色往往不是真正的接班人,只是作为应急角色的存在,直到朱标的出生,朱文正的处境显得更加尴尬。在朱元璋一边培养朱标当自己的接班人的同时,朱文正被提升为枢密院同佥,其级别已经等同于朱元璋麾下此时最高级别的徐达、汤和等将领,后来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已经名义上成为朱元璋军中最高军事统帅。
这一切固然与朱文正跟随朱元璋东征西战立下汗马功劳分不开,更有朱元璋对自己这位侄子的一丝补偿心理是分不开的。
三、朱文正之死 随着朱元璋称吴王,朱标被封世子,成为法定意义上的接班人。朱文正的存在无疑是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虽然名义上是军中职务最高的统帅,但还是被排挤出了权利中心,被派外洪都负责防御陈友谅。
然而上天似乎开了一个玩笑,在朱文正彻底放纵沉迷花天酒地之中的时候,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前来,朱文正数度摧其锋芒,坚守85天才等到朱元璋亲自率兵来援,陈友谅撤围退入鄱阳湖,与朱元璋对峙。朱文正又断陈友谅粮道,致使陈友谅最终失败。此时朱文正的声名达到顶峰,然而朱元璋在事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都得到赏赐,唯有功劳最大的朱文正没有得到封赏。
朱文正犹如一只愤怒的小鸟,进退失据,放纵部下掠夺,后来遭到按察使李饮冰弹劾,朱元璋遣使责骂。朱文正惧怕,李饮冰又上奏朱文正有异心,准备投靠张士诚。朱元璋立即赶到朱文正驻地,召见朱文正来。朱文正仓卒出迎,朱元璋在训斥之后,遂押回京城,准备处死朱文正。最后还是在马皇后劝解下才免得一死,被免官软禁于桐城,没多久就去世了。
四、朱元璋为朱文正后代封爵其实就是一次交代 朱文正曾经是朱元璋阵营中仅次于朱元璋的存在,其军事能力、军功大小也是处在所有功臣最前面的存在。
其子朱守谦在朱文正去世时年仅四岁,母亲妻子谢翠英(叛将谢再兴之女)也随朱文正一同赴死,后来在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抚养下长大。
在朱元璋封儿子们做藩王的时候,也册封朱守谦为靖江王。而且朱守谦嫌封地距离京城太远,不愿意去,还是马皇后的耐心劝导下,才勉强的答应就藩。据说,在朱守谦去靖江的路上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朱元璋在收到信时非常感到。
就藩后,朱守谦在封地胡作非为,最后被朱元璋变为农民。几年后,朱元璋又让他去云南做官,结果更加变本加厉的的过着奢靡的生活,后来朱元璋就把他囚禁起来了。
朱元璋之所以对朱守谦如此迁就,无疑有很大原因就是看在朱文正的情份上,算是给自己的这位侄子一个交代。另外还有一个重用的原因,朱文正在朱氏家族中,属于长房一脉传承,朱元璋无论如何是不能让这一脉断了香火的。这与朱元璋在自己长子朱标死后,依然让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也是同一个道理。
-
3、 南明实力远超南宋,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首先我得说一句,题主的话有些不严谨。南明的实力何曰远超南宋呢?实力这个东西是很难定性的,不能仅仅从兵员、经济等单方面考虑,而是要从整个国家对这些资源的调度和利用能力出发。南宋纵有一代名将宗泽、岳飞,还是不知道好好任用;史可法、张煌言等人虽也受排挤,但好歹也是政权的中流砥柱,最后也都是死于敌手。那为什么五百年后的南明,在经济和兵员上都要胜于南宋,却连女真人的后代都干不过了呢?
南明之所以坚持了十几年就翘了辫子,其根本原因在于根本没有一个主心骨。翻开《明季南略》、《罪惟录》等相关史料,
我们看到的不仅只有南明政权与满清的抗争,更多的是南明自己的内斗! 由于朱由检拒绝南迁,也不放太子到南京去监国,这导致当北京城破时,整个皇室都被包了饺子。南京虽然是陪都,甚至具有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班子,可皇室没有了合法的继承者,这就导致南明政权根本不知道该遵奉谁为天子。史可法要迎奉潞王,马士英要册立福王,有关南明朝廷的老大的争论都搞得南京城差点火并,更遑论心胸狭窄的马士英为了挤兑史可法在江北四镇给他使的阴招了。短短弘光朝一年就爆发数起大案,实在是这种混乱政治形势的体现。
南京城破以后,整个南方都陷入了一片混乱。朱元璋当年以为多封几个王就能在国家有难时相互帮扶,结果这些王爷在真正国破山河在的时候第一个考虑的不是怎么救国,而是如何当皇帝!鲁王、唐王等近支亲王有想法,就连靖江王一个郡王都想过把皇帝瘾!
这些王爷们一个个有了巴掌大的地方就互相征伐、非要打出个名堂、争出个老大来才罢休。然而事实的结果是老大没打出来,倒是被清军一个个过来收人头。
南明的乱象,实在是因为自己过分内耗才导致的。 反观南宋,皇室子孙在开封几乎被一网打尽,逃出来的九大王就是唯一的皇室血脉,没有别的龙子龙孙和他争位子,四周的义军也只能遵奉他为天子。人心齐了,队伍就好带了。再加上有宗泽、韩世忠、岳飞等名将辅佐,南宋也就可以和女真人对峙一百多年了。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中国人做事情喜欢讲名分,有的时候,这个名分也会害死人。
-
4、 南明其实远好于南宋,为何能延续时间很长的却是南宋呢?
南宋为什么比南明存在的时间长?小编将分别从南宋和南明的国情及面临的敌人情况,多方面来阐述,欢迎大家积极评阅。
首先,从南宋方面来说。 第一,先说南宋初年。其一,北宋灭亡后,坐镇南京的赵构在大臣的拥护下称帝,在岳飞等抗金名将的持续打击下,金的实力受到大大的削弱,之后在对南宋的作战中再没有压倒性优势,南宋逐渐立稳脚跟,政权巩固,内部统一,重新建立起防线,南宋和金开始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宋与金讲和之后没有再发生大规模作战,南宋得以延续。
其二,金军对宋进攻以抢掠为主,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灭掉南宋一统全国,因此刚开始对宋朝汉人以奴役为主,遭到汉人的激烈反抗,岳家军等义军揭竿而起,义军官军相互配合,同仇敌忾,金军最终失败。
第二,南宋末年。其一,蒙古进攻南宋的时候,南宋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国家能够统一调遣部队对蒙古作战,当年为了抵抗金军南侵,对金军作战的防线和壁垒仍然存在,有完整的防御体系,蒙古军难以一时突破,面对侵略,汉族的抵抗也十分顽强,并不像明末那样很多人投降。
其二,蒙古在一开始,并没有把全力用来对付南宋,在攻打南宋的时候,蒙古还派军西征,先后三次西征,最远直接打到了欧洲多瑙河,因此,对宋朝的战争一直打打停停,到后来开始全心对付南宋的时候,蒙古统帅蒙哥战死后,蒙古内部势力内斗,削弱了蒙古统治者力量。因此,南宋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南明的形式。 第一,北京城被攻破后,虽然也建立了南明政权,但是此时的南明,外有入关的清军八旗兵和投降的吴三桂辽东铁骑,内有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和张献忠,而南明内部的朝臣也各怀鬼胎,再加上天灾,南明政权非常松散,没有有效的统一和组织,因此很轻易的就被各个击破了。
第二,从清来看,清朝入关前就开始学习汉族,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汉化,入关后,并没有烧杀抢掠,而是以“主人”的身份“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大力的运用汉臣,这样汉人的反抗就没有像金兵入侵的时候那么激烈,抵抗相对比较弱,结果被清朝一一击破,南明最后被灭。因此,南明的持续时间比较短。
以上是小编对为什么南宋比南明持续时间长的分析和见解,欢迎大家积极评阅,欢迎大家关注我的
津城沐雨,我们一起探讨历史问题。再次感谢大家的评阅。 -
5、 南明政权为什么这么快就垮了?
社会上层通常是由土绅财阀丶文人学者丶官僚集团共同构成,这三大势力既争斗又合作,甚至结亲,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
如果统治者能理顺社会上层三大势力集团的关系,那就会天下太平。如果能让三大势力和谐相处,那就会开创盛世。如果三大势力发生混乱,那就会天下大乱,就有可能要改朝换代。
明朝洪武帝因众望所归而建立大明,开创了太平盛世。明朝中后期社会上层发生了大动荡,在官僚集团内部发生了儒宦争斗,在官方与士绅财阀集团间发生了严重的利益纷争,在官方与学界之间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李自成丶张献忠等人造反,如果不是官宦集团内部放水,如果没有士绅财阀暗中资助是成不了气候的。满清入关仅十二万兵,之所以没多久就一统江山,没有广大的士绅财阀和旧有官僚势力,以及部分学界上层人士的支持是无法成功的。
因此明朝灭亡,是亡于社会上层利益协调的失败,当南明试图拼死一博,保住大明时,社会上层势力已经舍弃了大明,而和满清达成了共识,所以南明得不到人丶财丶物的大力支持,而满清却拥有一切有利条件,因此南明灭亡成了定数。
相较而言西晋、北宋灭亡时,士绅财阀丶文人学者丶官僚集团基本都还支持朝庭,所以才有生死相随的衣冠南渡,才有了东晋、南宋。对比南明与南宋、东晋的不同遭遇,我们应有所感悟。
-
6、 清人入关10万人怎么就能取得天下?
一群羊,只有一个牧羊人,几百只羊就能够非常听话的在牧羊人的指挥下驱赶到任何地方去。
一群统治者,人数非常少,能够统治天下许多的人民,而在他们的统治下,人民规范的生活着。
这就是生物的特色,也是动物的特色。
我们还能够看见,一只狮子能够在几百只牛的牛群中捕猎,并且在这些牛群的注目下吃掉一只牛,血腥的场面没有一只牛来帮助这个落难者,而是在不远的地方安静的吃着草。
牛,羊,是这样,人也是这样,滿清开国,只有十几万人,能够进关统治有着5000万人口的明清。为什么这么顺利呢?这么少的人,统治这么多的人,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中国明朝的愚民政策,不允许老百姓知道的太多,不允许老百姓聪明,而只允许人民愚蠢,处于一盘散沙状态。
愚民是最好统治的,因为傻,就跟牛,羊,一样的傻。而一盘散沙就更利于统治了,这像一群牛,虽然总数非常多,但是,每一只牛就是一个单位,狮子吃一只牛与牛群毫无关系,其他的牛照样吃草,与世无争。
明朝虽然有5000万人,滿族只有20万人,但是满族人的族群性,和满族人的民族性,和明朝的汉族人不是一个概念。比如满族人会把其他的不认识满族人叫进自已家里来躲避风雪,并给予食物。而在明朝汉族人居住地,这种现象就不多。大部分人会视而不见,或驱离乞讨者。
汉族人直到今天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只要不是自己家庭的事情,就不关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在满族人那里就不是这样,他们的族群概念比它们的家庭观念强。
所以20万满族人对5000万明朝人来讲,明朝人总数占压倒多数,但是从族群利益和明朝人的家庭利益来讲,满族人占压倒优势。
对于滿族人的社会自由度来讲,满族人社会自由,许多在明朝属于禁书,在满族人地区却能够看到,满族人知道的学问多,思想内容丰富和聪明。而明朝人却没有这些学问,而胆却,呆滞,愚蠢,只能看到自己的家庭利益。
滿族人进关,有没有李自成造反,有没有吴三桂投降,都会以強大的民族特性进入山海关,施行他对中国的统治。而对中原人民来讲,谁统治都是统治,都一样,都要交稅,交粮,谁要得少,能够叫人民安居乐业,不征夫,服劳役,谁就是明君。
-
7、 永历皇帝为什么不退守非洲抗清?
我不知道问这种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不问永历帝不退守火星抗击清军呢?
你以为你想退哪都可以?
永历帝,在不算清末袁世凯的情况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帝,他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孙子。
年号之中的永字取至他的永明王封号,历取之爷爷万历之历。
在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后,南方出现了多个明朝宗室称帝,包括朱元璋的侄子后人靖江王朱亨嘉。
永历帝,名为朱由榔,是血统较为纯正的皇室血脉,但其人不具有中兴的能力,也没有中兴大明朝的想法。
一生其实都是在他人的操纵下,虽然是南明朝廷的一个皇帝,但不过是流亡朝廷,多数时间都被此前的农民军张献忠的部下孙可望等人把持朝政。
永历帝不过是一枚棋子。
虽然各路抗清军民都以永历帝为主,但永历帝并不能团结他们,一盘散沙而已,最终被清军一路打压,逃到缅甸。
假使此时还是大明朝的天下,缅甸定然会对永历帝有所忌惮,但此时中国已经是清朝人的天下,缅甸王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并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
最终永历帝死在昆明篦子坡。
十二月,大兵临缅,白文选自木邦降,定国走景线,缅人以由榔父子送军前。明年四月,死于云南。六月,李定国卒,其子嗣兴等降。--《明史》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