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 #问答
  • 1、 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夏,刘备兵败夷陵猇亭后,在吴军的凶狠追击下,蜀军将士几乎死伤殆尽,军资器械的损失更是难计其数。刘备历尽九死一生,率残兵败将好不容易逃至夔道,要不是陆逊顾忌曹丕派兵偷袭吴境,主动撤军,刘备一行能不能活着逃回蜀境还得两说。

    在赵云、马忠所率援军的接应下,刘备方才脱险,以锦挽车,惊魂未定地进入白帝城。

    史载,白帝城在今天的重庆奉节境内,原为东汉初年盘踞巴蜀的军阀公孙述所构筑,因他自称“白帝”,故以此为名。刘备建蜀汉后,将此地改名永安,并于城西七里处修葺了一座永安宫。此后,永安就成为蜀汉防御东吴的最前线军事重镇。

    刘备退回白帝城后,悔愧交加,回想起自己在夷陵猇亭被吴将陆逊用火攻大败的一幕幕悲惨场景,想起那么多阵亡将士的遗骸漂浮在长江上,江水竟为之阻塞不流,刘备的心就如针扎一般痛。

    221年7月,刘备为复夺荆州同时报关羽被杀之仇,不顾群臣反对,拒听诸葛亮、赵云谏阻,坚拒孙权求和,亲率4万大军(加上武陵蛮军共6万)顺江东下伐吴,在吴军坚守不出的不利情形下,刘备下令水军“弃船就步”,自巫峡建平至夷陵界160余里,立营40余座,树栅连营700余里。

    吴、蜀双方相持、对峙6个多月后,吴将陆逊利用风势采取火攻之计,大破蜀军于猇亭(重庆奉节以东)。这一仗,蜀军遭受了灭顶之灾,大部分兵马被歼灭,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殆尽。刘备虽侥幸逃回,但羞愧难当,忧心如焚,加上年老体弱与鞍马劳顿,终于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了。

    刘备起于细微,从一贩履织席之徒,经不懈努力,终成雄踞一方的霸主,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有人所不及的毅力,和折而不挠的雄心,及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大志。在于极善礼贤下士,广收各类人才。在于待人以诚,不分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在于有识人之明,有用人之能。然而在处理与盟友东吴的关系上,却缺乏战略家深远的眼光和政治家恢弘的气度,有些意气用事,决意与东吴为敌,这是刘备跌宕起伏一生中最大之失策。此外,在军事能力与战争指挥上,刘备也很不足,尤其是夷陵之战时犯了兵家大忌——将战线拉得太长。难怪远在中原的曹丕听说后评价道:“刘备不晓兵法,岂有用700里连营来与敌对峙作战的呢”?这就是刘备大败于猇亭之原因。

    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得知刘备败退回白帝的消息后,派尚书令刘巴前去问安,后又派军议中郎将射援前往慰问。

    诸葛亮带话请刘备移驾成都,毕竟国不可一日无主,况且成都的条件比永安要好很多,寻医问药也方便的多。然而刘备总觉得没脸回成都。想当初,自己执意伐吴,诸葛亮、赵云等劝自己以国事为重,眼光放远一点,切不可意气用事,况且当今国贼是曹丕,而非孙权,如果能击灭曹丕,孙权自然俯首称臣。方今第一要务是伐魏,而把伐魏大事搁置一旁,撕毁盟约,先与原是盟国的东吴反目成仇,大打出手,两败俱伤,最终捡便宜的就是曹魏。须知吴、蜀唇亡齿寒,只能抱团抵御咄咄逼人的强大曹魏。

    刘备却一点没听进去,仍执意出军伐吴,这才有后来的指挥失误乃至大败亏输,如今肠子都悔青了,羞愧难当之下,哪还有脸回成都去面对当初极力谏阻自己东征的众大臣们啊?

    10月,刘备诏令丞相诸葛亮于成都城郊南、北面修建兵营,屯兵据守,以加强成都防务,以备不测。猇亭惨败对刘备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不仅荆州失地没收复回来,而且可能会永远失去,还导致立国不久的蜀汉元气大伤,使自己刚建立的基业蒙受巨大损失,要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也变得更加困难。正在这时,又传来骠骑将军马超病逝的消息,联想到跟随自己创业的蜀汉名将良臣几乎已凋零殆尽,遂又勾起了刘备的无限伤感。223年4月,刘备病重,急诏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赶来白帝城。临终前,他托孤给诸葛亮、李严。然后命李严起草遗诏,传位给世子刘禅。又叮嘱翊军将军赵云尽心辅佐嗣君。223年4月24日,刘备与世长辞,殁年63岁,在位3年。5月,其灵柩被迁回成都。8月,葬于惠陵(成都双流),谥号昭烈帝。

    {插图源自网络}

Related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