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简述一下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_战国时期魏国领土被韩国一分为二,那么这两地是怎么联系的?
-
-
1、 能否简述一下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
韩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是战国七雄之一,早在西周时期,晋国就出现了,不过后来晋国慢慢衰弱了,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掉了智伯荀瑶,瓜分晋地。因为国君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前230年韩国为秦国所灭。
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利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这就注定了韩国要在各国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韩国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里,而想了解韩国,就得从韩国的兴起开始说起了。
起源
曲沃桓叔庶子韩万,因协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晋,被武公封于韩地,繁衍氏族,在韩献子在位时成为晋的门阀名卿,传至韩康子。前455年~前453年之间,韩康子与魏桓子奉智伯之命,在晋阳之战中,讨伐赵襄子。最后韩、魏倒戈,与赵合灭智伯,瓜分了智伯的地盘。从此晋国的权力流落到韩、赵、魏三卿世族手中。
图战国韩国奠基始祖韩厥
强盛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并迁都新郑。但由于七国间韩地处诸国包围之中,发展空间小;国土面积又最小。故屡遭其他六国攻伐。至韩昭侯在位时,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使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诸侯无侵者。
衰亡
战国末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盛起来。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公元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韩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在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图公元前260年战国形势(秦国一统天下的势头已不可逆转)
总评
作为小国,韩国自始至终处境都十分艰难,从成为晋国的三大世族、到被周天子承认正式立国、再到申不害变法,最后在秦统一的浪潮中衰亡。韩国的统治者们至少努力过了,在动乱的战国大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2000年后的我们,还能够回味波澜壮阔的战国时期的名人轶事。津津有味的体味历史,我想这就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吧。
-
2、 战国时期魏国领土被韩国一分为二,那么这两地是怎么联系的?
作为一个国家,领土完整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古代即便是在战国、三国时期,很多国家的领土也都是一整块的,毕竟这样治理起来也更容易,而且一个国家既然要“统一”,那么领土的统一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战国历史上,却有一个奇葩国家,魏国,它的领土一直都是支离破碎一样,但是偏偏一直都没有进行统一。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灭掉后,又于公元前453年联合韩、魏灭掉了最强大的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三家联合灭掉智氏后,瓜分了智氏的地盘,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便形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在晋国时期,六卿之间相互混战争夺地盘,所以就导致了本来势力范围靠近西边的魏国,进入三晋时代后,获得了隔着韩国的东面的飞地。
在魏文侯魏斯时代,当时的三晋并不算团结,赵国想联合魏国灭韩、韩国想联合魏国灭赵,但都被魏文侯拒绝了,魏文侯提出了三晋联合发展的战略,但因为利益如何划分,三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在魏文侯的建议下,三家停止了内斗,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由于赵氏在北、韩氏在东、韩氏的发展方向是韩和魏国飞地以东的郑国,于是在魏文侯时代的魏国发展方向是西面的秦国。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419年),魏国西度过黄河,开始入侵秦国,经过长达11年的战争,魏国获的了秦西河地区,夺取了北面戎狄大片土地,在此设置了上郡(陕西洛河以东)随后又占据了陕(河南三门峡西),控制了西方与中原的黄金通道,秦国被压迫在了洛水以西。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魏武侯号召韩、赵结盟、三晋第一次结成联盟,开始向南方于楚国交战,攻取了楚国军事重镇大梁,轻取襄陵,楚悼王求和而不得,后来楚国贿赂秦国,秦国偷袭韩国,之后齐国又乘机攻击襄陵。
到了公元375年,三家分掉了原先的晋室,魏惠王继位后迁都大梁(开封),但是安邑与大梁之间的土地联系很薄弱,只能向北绕道榆次、阳邑南下进入河内、大梁版块。这条交通线不仅绕道,麻烦、而且非常容易被切断,于是为了迁都,魏惠王开始跟赵国和韩国换地。
经过一系列的换地,到了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
魏惠王时代魏国逐渐开始衰落,先是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之后又被秦国几次攻击,河西之地尽丧,又被迫割让上郡15城,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丢掉不说,还使得秦国在黄河东岸建立了东进的阵地。
之后,魏国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一路丢城失地,到了快被秦国灭亡之前的土地终于全部连在了一起,可惜,只有很小一小点了。
-
3、 魏国为什么攻打韩国?
在公元前344年的时候,诸侯国的会盟如期进行了,这一次总共有十二个诸侯国参与,魏惠王这个时候心思又动了起来,觉得到时候可以找一些理由攻打一下没有参与会盟的国家。魏惠王在筛选了一遍名单之后,他把目光放在了韩国,觉得韩国可以搞得定,于是开始制定攻打韩国的方针。
过了四年之后,魏惠王果然行动了,魏国决定去攻打韩国。魏国攻打韩国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对方没有参加当年的会盟,所以魏王就派了庞涓率领大军去攻打韩国,企图一举去消灭韩国。魏惠王的想法是很美好的,这一切要建立在没有任何的国家去救援韩国的情况下,事情才有可能发生。不过当时韩国的实力实在是太弱小了,根本不是魏国大军的对手,韩国的兵力是没有办法抵抗魏国的,韩国找到了齐国,希望齐国出兵来援救。
齐国的国君现在是齐宣王,齐宣王其实对于魏国一直很不满,当时也想过去攻打魏国,但是出于局面平衡的考虑,才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一次正好是一个机会,让齐国有理由去攻打魏国,但是他身边的大臣有的不建议去对抗魏国,觉得会让齐国无端损失很多的兵力。有的大臣就建议从这件事情谋取一些利益,可以去帮助一下韩国,毕竟不能看着魏国就这样在增强着实力。
齐宣王也很矛盾,确实如果正面跟魏国进行抗衡,齐国的损失也不少,而且是否能够从韩国获取到相应的利益还是另一说!于是齐宣王想听听众臣的意见,不过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让齐宣王也很苦恼。
最后,孙膑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这个方法可以说是两全其美。那就是可以决定去救韩国,但是没有必要为了韩国的利益而放弃本国的利益。对于齐国来说,可以先跟外面公布说自己会帮助韩国,但是先不要出兵,让韩国先去抵抗魏国的军队,消耗韩国和魏国的兵力,这样让他们双方都有损害了,这时候齐国的军队再出马,那么到时候就能够拿到最大的利益。
大臣们都说孙膑这个方法好,于是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就同意了这个决定。齐国一边是答应着韩国的救援请求,另外一边又看着双方在厮杀而无动于衷,观察着韩国能够坚持多久。而韩国的军队和魏国的军队交战了五次左右,孙膑觉得差不多了,齐国军队应该要出发了,于是慢慢悠悠地带着军队去救援韩国。
孙膑这一次的策略还是跟上次桂棱之战战略一样,而且还公开宣称自己又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了,让庞涓有本事不要回来。孙膑这句话非常气人,庞涓那边的大军却没有办法不重视,齐国军队万一真的偷袭大梁成功了,那魏国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他们又匆匆回来魏国国土进行驻守,这样一撤军了,魏国搞得两头都不到岸,让魏惠王非常生气。大家如何看?
-
4、 假如你成为战国时韩国国君,你可以让韩国称霸吗?
韩国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强敌导致韩国是最不可能称霸的,统一天下则更是不可能,为什么说得这么绝对?
自古起兵者,未有依靠中原地带得天下的。秦在西北后得巴蜀而夺天下,刘邦占据蜀地,后夺关中而得天下,李渊太原起兵后也是夺得关中,后定天下。刘秀南阳起兵,和韩国最近了,但是刘秀最终是在河北出兵夺取天下的。
关中,巴蜀等地粮草充沛,并有函谷之险可守,进可攻退可守,是很适合夺取天下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王朝都在长安定都。韩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到处都是强敌。并且韩国的地盘不大,和赵魏没法比。赵国处于河北,东面是较弱的燕国,北面防守匈奴,当时匈奴还没有足够实力侵略中原,赵国还是有实力争夺天下的。魏国初期实力较强,地盘也比韩国大,魏国向西可打败秦国,东面有宋这样的小国,南面可攻楚,虽然同样处于中原地带,可是魏国实力远超韩国。韩国要想扩张,就是和魏国抢肉。况且,韩国也打不过秦国和楚国。
韩国的地理位置太不好了。秦国,楚国,魏国都可以欺负韩国,韩国没有险要的地方可守。韩国还不能打魏国,因为三晋同宗,虽说都是表面关系,但是唇亡齿寒,当韩国有难的时候,赵魏都会帮忙,这是事实。所以,韩国要是和魏国撕破脸,那离亡国也不远了。韩国的先天劣势太大,不是通过增强实力就能弥补的。
秦统一天下,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因为韩国弱,地盘小。战国时期的人才基本都不选择韩国辅佐,只有申不害那个半吊子变法在韩国实施了,最终也不成功。也不是韩国不接纳人才,而是人才不会选择这么弱的韩国来辅佐,韩国的地理位置根本就不适合开展纵横邦交。秦国中后期崛起,前期魏国最强,中期有赵国和齐国做大,楚国地盘最大,都城被攻破,迁都就是了,都没灭国。韩国能行吗?不行,原始地盘太小了。就连很弱的燕国都有几乎灭齐的风光时刻,韩国,真的不行。
-
5、 战国时期的韩国有没有强过?它实力怎么样?
感觉战国时期有点“强”,在韩昭侯在位期间,韩国国内举行了“申不害变法”。“申不害变法”没有效果,导致韩军五次败给了魏军。韩军曾经打败过入侵的秦军。战国前期,秦国崛起前,韩国与魏国打了两次大仗,第一次韩国赢了,第二次韩国却败给了魏军。韩军在韩昭侯在位期间,攻灭了郑国。韩军与魏军打了五战,五战都失败,后来向齐国求援。齐军在桂陵将魏军打败,魏将庞娟自杀。秦国撅起后,韩国一直遭受到秦军的入侵。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一共组织了五次合纵伐秦之战,那五次韩国都有份。后来武安君白起率兵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切断了上党与韩国首都新郑的道路,从而爆发了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后,韩国加入合纵盟军攻打秦国,最后十万合纵联军被二十万秦军杀得片甲不留。后来,在秦始皇灭六国时,韩国是第一个被秦军攻灭的国家。